猡猡

更新时间:2022-03-23 16:50

猡猡,读音luó luó,一般指旧时对彝族的称呼。

涵义

解释:旧时对彝族的称呼。清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贵交趾》:“爨蛮之名,相沿最久,其初种类甚多。有号卢鹿蛮者,今讹为猡猡。”

历史背景

典籍: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族旧称“猡猡”(在古代典籍中通常被添加上“犭”),由于读音差异又作“卢鹿”“猡落”“落落”等。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在今四川西昌周边地区及大凉山一带设置“猡猡斯宣慰司”,治建昌路(今四川省西昌市),辖今四川大渡河以南,美姑、金阳以西,盐源、盐边以东,金沙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明洪武中废。在《皇清职贡图》中就描绘出各种“猡猡”或“猓猡”的男女人物形象,诸本《百苗图》中也常见贵州的“黑猓猡”“猓猡女官”“白猓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将各种他称统一改作彝族。究竟何时开始用“猡猡”一词指称彝族先民,学术界尚无定论。在作为特定的族群称谓之前,汉文中出现的“猡猡”是指传说中的鸟兽名。《山海经・西山经》云:“(莱山)其鸟多罗罗,是食人。”《山海经・海外北经》又说:“(北海)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

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刘尧汉先生在《彝族虎文化》这篇短文中将他的基本结论归纳如下:

彝族自称“猡猡”,女称“猡猡摩”,男称“猡猡颇”,而“猡”意为虎,即彝族自称“虎族”;“摩”意为女,“颇”意为男,即女人自称“母虎”,男人自称“公虎”。此意古籍中早有记载:明代陈继儒《虎荟》卷三说:“云南蛮人,呼虎为猡猡,老则化为虎。”此处所说猡猡,其实也包括凉山彝族。据我在凉山对多位彝老的调查,六七代以前,凉山彝族也自称“猡猡”。……而彝族的族称,最早见于记载的是“猡猡摩”,后来才改为“猡猡颇”,即最先是以“母虎族”为族称,后来才改为“公虎族”。

据方国瑜先生考证,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中有一个专门用来指称彝族的图画符号,读作“猡猡”,其字形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为“轭”(纳西语读作“罗”,像二牛抬杠之“犁轭”),下半部分则为一人站立状,从整体来看刚好就是人用头部来负重的形象。在乾隆年间绘制的《皇清职贡图》中,昆明附近的黑白“猡猡”和“罗婺蛮”妇女都用头部来承重,而彝语支民族妇女背负重物的方式基本上也如出一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