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1 20:51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简称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简称PEDV)引起的一种猪的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病猪呈水样腹泻,黄色或灰黄色,粪便带有恶臭气味,体温基本正常。
1971年,在英国首次被报道,之后在日本、德国、比利时等地爆发。
1976年,中国首次报道了该病。在之后的20年间,该病已经在中国的20多个省份爆发。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的成员,是一种线性正链单股RNA,PEDV基因组大约为28千碱基对,在5'端有一个帽子结构,3'端有一个poly(A)尾。PEDV基因组编码的结构蛋白包括纤突蛋白(S)、小膜蛋白(E)、膜糖蛋白(M)和核衣壳蛋白(N)。
图: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病初体温升高或正常,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继而排灰黄色或灰色水样粪便。有的吃奶后呕吐,吐出物含有凝乳块。病猪很快消瘦,后期粪水从肛门流出,污染臀部及尾。不食不愿走动,通常于2~4天内因脱水死亡。断奶猪、育肥猪症状轻微,表现为厌食、腹泻,持续4~6天可自愈但生长发育受阻。成年猪仅出现厌食和呕吐。
图:(A)腹泻伴有呕吐;(B)脱水和消瘦。
猪流行性腹泻是独立的猪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发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主要通过被感染猪只排出的粪便或污染物经口途径自然感染。发病猪和健康猪直接接触即可传播病毒,污染周围环境、运输车辆、饲养员的衣服和鞋、用具等而散播传染。这些都可做为猪流行性腹泻病间接接触的传染源。由于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都较易感,发病率高达100%,这些猪群会持续性带毒。但有的猪群死亡率不高,特别是4~5周龄的哺乳仔猪,死亡率很低,1周后可自行停息。但这些猪群会持续带毒,不断地排出带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粪便,污染墙壁、水槽、垫料,甚至污染饲料,被其他的健康猪直接接触或食入了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等而可能造成感染。另外,有些检验不合格的宰猪场在对猪产品进行检验时,由于检验员态度不认真,而导致发病猪肉产品上市,特别是猪大肠等肉制品在清洗过程中,污水到处排放,污染附近的水源,感染周围的饲养场,这些都是重要的传染源。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粪便-口方式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但有人报道该病还可以经呼吸道传染,并可经呼吸道的分泌物排出病毒。这就说明可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在同圈猪群或邻圈猪群中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的途径来传染健康猪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饲喂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等途径而进行水平传播。
健康猪食入了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或检验不合格的猪肉制品等,很容易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很多地区喜欢把人吃不完的残羹用来喂猪,特别是未经煮熟的猪大肠去饲喂猪,虽然清洗比较干净但病毒一般都在肠上皮细胞中,如果未经煮熟,病毒就很难保证被灭活,加上猪流行性腹泻不感染人,这样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比较安全的,猪食入后也会导致猪流行性腹泻的感染。
而在欧洲,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腹泻主要集中于架子猪、育肥猪及青年种猪。在中国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哺乳仔猪、架子猪、育肥猪都是极易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的猪群,发病率达100%。尤其是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1周龄的哺乳仔猪持续腹泻3~4天后因脱水而死,死亡率平均在50%,有时高达90%。年龄较大的哺乳仔猪持续呕吐、腹泻1周后逐渐康复,但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仍较敏感。
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的仔猪均有肉眼可见的病变。剖检可见小肠扩张,内充满大量黄色液体,小肠黏膜、肠系膜充血,个别猪小肠黏膜有轻度点状出血,其他实质性器官未见有肉眼病变。组织学检查发现,接种后24小时小肠绒毛上的肠细胞开始空泡化,并脱落(这与腹泻发生的时间吻合),绒毛开始短缩。组织化学分析表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猪小肠中酶活性显著下降。超微结构研究发现,小肠细胞胞浆中的细胞器减少,出现了电子半透明区、随后微绒毛和末端网状结构消失,部分胞浆凸进肠腔,肠细胞变平,紧密连接消失。细胞脱落进人肠腔,这充分证明了病毒是通过内质网膜以出芽方式形成的。含病毒的结肠有一些细胞病变、但没有细胞脱落。
图:(C)肠黏膜及肠系膜充血和出血;(D)肠壁畅通充盈,胃扩张。
猪流行性腹泻在流行病学和临诊症状方面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无显著差别,只是病死率比猪传染性胃肠炎稍低,在猪群中传播的速度也较为缓慢。猪流行性腹泻发生于寒冷季节,各年龄都可感染,年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猪流行性腹泻多发生于冬春寒冷的季节,空气潮湿,气温低下,尤其是南方地区,空气湿度大、温度低,极易引起猪流行性腹泻的暴发。因此,首先是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其次,加强饲养管理,降低猪舍内的湿度,保持环境的干燥与卫生,为猪只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此外,做好母猪猪瘟、蓝耳病、口蹄疫及圆环等疫病的基础免疫工作,增强母猪的抵抗力,降低仔猪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由于目前对于猪流行性腹泻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故采用疫苗接种进行预防。
防寒保暖:猪流行性腹泻能够引起产房哺乳仔猪高死亡率。仔猪出生时大脑皮层发育不够健全,通过神经系统调节体温的能力差。因此,做好产房仔猪的防寒保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保温的措施只是单独针对仔猪创造的局部环境,而非整个产房。哺乳仔猪正常体温约为39℃,刚出生时所需要的环境温度为30℃~32℃,而分娩母猪舒适的环境温度是15℃。若将整个产房温度升高,一则对母猪不利;二则消耗过多的能源,不利于节能。所以,一方面,在保温箱内悬吊红外线保温灯对仔猪背部进行保温;另一方面,由于仔猪腹部皮下脂肪层稀薄,保温性能差,故在保温箱底部铺设木板,使仔猪腹部与产床铸铁隔绝,然后在木板上铺设电热板,对仔猪的腹部进行保温。这样,才能到达对产房局部保温的目的。对于刚转入保育舍的断奶仔猪,最适宜的温度为28℃~32℃。
降低湿度:在栏舍内铺设稻草、草木灰或煤炭灰,是降低猪舍湿度的一种可靠方法。再者,在猪的过道或栏底撒生石灰粉,生石灰可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降低湿度的目的,潮解后变成碱性石灰乳,具有碱性消毒剂的功能。另外,提高舍内的温度是降低高湿的一种有效途径。
基础免疫:做好母猪的基础免疫,是提高出生仔猪对外界抵抗力的前提和保障。母猪的基础免疫包括猪瘟、蓝耳病、口蹄疫及圆环等疫病的免疫。这些疫病对于母猪的生产力及繁殖性能影响较大,通过对母猪实施基础免疫,有效控制以上疫病的发生,提高母猪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妊娠母猪分娩前夕,血清的抗体含量迅速地浓缩至初乳中,使初乳中的抗体水平是血清的3倍。仔猪出生后及时吃上初乳,获得高浓缩的免疫球蛋白,增强了对外界的抵抗力。
疫苗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是引起猪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而且现在猪群中常常混合感染,给养猪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单一的接种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疫苗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须进行多联苗的预防接种。
隔离消毒:产房若出现哺乳仔猪拉黄色水样粪便,须及时隔离出产房至隔离舍,同时对产房进行彻底的消毒。传统的消毒方式会增加空气的湿度,故采用过氧乙酸熏蒸的消毒方式,熏蒸浓度为0.2%即可,24小时不间断。专设技术人员进行护理和治疗,所涉及的药品和器具均为单独使用,不得混用。进入隔离舍必须穿着专用的工作服及靴子,消毒后方能进入。每天用沾有消毒水的拖把对产床进行多次消毒,随即用干燥的洁净拖把进行第二次清洁,时刻保持产床的干燥卫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同时,在产床底部铺撒生石灰粉,吸收水分,降低湿度,阻止水样粪便到处流淌,防止交叉感染。
辅助治疗:哺乳仔猪一旦出现拉水样粪便,便会迅速脱水消瘦。因此,要及时补充维持酸碱平衡的营养液,防止仔猪酸中毒。同时,对于脱水严重的患病仔猪,可以用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外加止泻、弱碱性及减缓胃肠蠕动的药物进行腹腔注射,提供能量,防止仔猪休克。另外,加强保温措施,在仔猪休息区铺垫麻包并及时更换,降低湿度,为仔猪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最后,用奶水充足的母猪代哺患病的仔猪。
康复血清:康复血清是指发生腹泻时间超过10天的母猪血清。康复血清对于新生仔猪的治疗效果较佳,是挽救7日龄以下仔猪的可行方法。采集发生腹泻病已康复母猪的血清,经56℃灭活30分钟后,添加恩诺沙星使用。对于刚出生的仔猪,立即灌服康复血清2~3毫升,每日2次或以上,连续3天,可预防本病的发生。对于日龄较大的仔猪,可口服与肌注、腹腔注射同时进行,剂量酌量加大。已经出现腹泻的仔猪,增大喂服的剂量,增加喂服的次数,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加强保健:为增强出生仔猪抵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力,可对刚出生的仔猪后海穴注射新城疫I系疫苗。诱导仔猪产生干扰素,提高机体免疫系统的活力。此外,对于患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保育猪和育肥猪,可能会混合或继发感染大肠杆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可在饲料中限期适量添加抗生素,防止细菌感染。
返饲疗法:妊娠母猪于预产期3周以上,配种一个月,可用患病仔猪的肠道内容物拌料饲喂。饲喂量控制在出现腹泻发病率为50%左右,让其感染,使母猪分娩时便有特异性的抗体,预防仔猪发病,或用具有免疫力的母猪代哺患病的仔猪,降低仔猪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