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儿眼

更新时间:2023-05-10 00:50

猫儿眼是大戟科大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柱状末端念珠状膨大;叶互生线状披针形,先端钝或具短尖头,基部渐窄全缘;花序单生二歧分枝顶端具短梗;总苞杯状,裂片半圆形,边缘及内侧具白色柔毛新月形,两角不明显;蒴果三棱状球形;种子球形无柄;花期4-6月,果期6-8月。猫儿眼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又名“甘遂”,因其具有促进人体排水的功效,患者水去而安,苦去甘来,故而得名。

植物学史

猫儿眼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又名“甘遂”,因其具有促进人体排水的功效,患者水去而安,苦去甘来,故而得名。

形态特征

大戟科大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幼苗暗绿色,含乳汁,具疏长毛。上、下胚轴均较发达,下胚轴紫红色。子叶近卵形,长5—7毫米,宽3—4毫米,先端钝圆,基部渐窄全缘,具短柄。初生叶2片,倒卵形,先端钝或具短尖头,多有小尖头,基部宽楔形,具柄。成株全体含白色乳汁。茎多数丛生,直立或斜上,根圆柱状末端念珠状膨大;叶互生线状披针形,无毛,上部绿色,下部常带紫红色。叶互生,叶片倒卵形或匙形,长1-3厘米,宽5-15毫米,先端钝或微凹缺,丛部宽楔形,叶缘中部以上有细齿,下部全缘,近无柄。茎顶有5片轮生的叶状位,上仇5根花枝,每枝又分出3小枝,最后分为单叉状。花生于黄绿色壶形苞内。蒴果无毛,成熟时三瓣裂开。种子卵形至近球形,长1.8-2.3毫米,宽、厚1.6-1.9毫米,表面苍白色至黑褐色,粗糙,有网状凹陷。花序单生二歧分枝顶端具短梗;总苞杯状,裂片半圆形,边缘及内侧具白色柔毛新月形,两角不明显;蒴果三棱状球形;种子球形无柄;花期4-6月,果期6-8月。

产地生境

猫儿眼在中国分布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陕西省)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以滩地较多。常生于荒坡、沙地、田边、低山坡、路旁。适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壤土。

生长习性

猫儿眼耐寒,喜凉爽环境。

繁殖方法

主要繁殖方式为播种、分根繁殖。种子繁殖,幼苗或种子越冬。早播麦田10月初发生。发生时间较集小,10月上、中旬出现高峰期。早春发生数量极少,长势苌弱。早苗4月见花,5月果实渐次成熟。种子经夏季休眠后萌发。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猫儿眼性味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可治疗痰饮积聚、气逆咳嗽、二便不利、风痰癫痫等症。其含有二萜类、三萜类及甾体类、香豆素、脂肪酸等多种化合物,还有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甘遂苗似泽漆,其根皮赤肉白,作连珠,大如指头,实重者良”。

观赏价值

其还有园艺价值,可地栽,可盆栽,也可林下观赏,是较好的观叶类植物。

研究价值

茎叶含黄酮甙、甾醇、挥发油、酚类物质、有机酸、氨基酸与蜡质。从地上部分分离出猫眼草素Ⅰ~Ⅵ;种子也含猫眼草素Ⅴ、Ⅵ。

保护现状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