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6 16:08
猫尾木(Markhamia stipulata (Wall.) Seem. ex K. Schum.),又名“猫尾”,是紫葳科,猫尾木属乔木。高达10m以上,叶近于对生,奇数羽状复叶,长椭圆形或卵形;花大,组成顶生、具数花的总状花序;蒴果极长,悬垂,密被褐黄色绒毛;种子长椭圆形,具膜质翅,花期10-11月,果期4-6月。
乔木,高达10m以上。叶近于对生,奇数羽状复叶,长30-50cm,幼嫩时叶轴及小叶两面密被平伏细柔毛,老时近无毛;小叶6-7对,无柄,长椭圆形或卵形,长16-21cm,宽6-8cm,顶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有时偏斜,全缘纸质,两面均无毛或于幼时沿背面脉上被毛,侧脉8-9对,在叶面微凹,顶生小叶柄长达5cm;托叶缺,但常有退化的单叶生于叶柄基部而极似托叶。
花大,直径10-14cm,组成顶生、具数花的总状花序。花萼长约5cm,与花序轴均密被褐色绒毛,顶端有黑色小瘤体数个,内面无毛。花冠黄色,长约10cm,口部直径10-15cm,花冠筒基部直径1.5-2cm,漏斗形,下部紫色,无毛,花冠外面具多数微凸起的纵肋,花冠裂片椭圆形,长约4.5cm,开展。雄蕊及花柱内藏。
蒴果极长,达30-60cm,宽达4cm,厚约1cm,悬垂,密被褐黄色绒毛。种子长椭圆形,极薄,具膜质翅,连翅长约5.5-6.5cm,宽约1.2cm。花期10-11月,果期4-6月。
猫尾木为偏喜光树种,常见散生于低海拔热带半落叶季雨林、村边及荒野低谷地,尤以次生疏林中颇为普遍。幼苗期稍耐阴,母树附近幼苗及幼树颇多,在土壤湿润的环境中,天然下种更新较好;对土壤要求严格,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沙壤土上生长,树姿婆娑茂盛;适生于年平均气温20-25℃,极端低温1℃,年降水量1200-2000mm的砖红壤、冲积沙壤。猫尾木常与黄牛木、楝叶吴茱萸、毛叶木姜、台湾锥栗、细子龙等树种混生。
猫尾木产中国广东(茂名)、海南、广西(那坡、临桂、宁明)、云南(河口、金平、墨江、勐腊)、福建。在泰国、老挝,越南北部至中部也有分布。
播种繁殖
种子随采随播,播种能保证发芽快而整齐。采用沙床播种催芽,搭阴棚播种后第6天开始萌动,第8天进入发芽盛期,10天内发芽基本结束。播种一周后子叶出土,待苗高5-10cm时,选择雨后阴天及时将沙床苗装入营养杯内培育,以促进苗木生长。
采种与种子处理
果实成熟后约15天开裂,种子散落,及时采收。采集的果实置日光下曝晒或放在通风处,蒴果开裂即得种子。种子千粒重50-60g。
育苗
种子无休眠习性,可随采随播。先密播于沙床,待幼苗长至10cm时再移植到容器中培育。1年生容器苗高30cm,即可出圃造林。
种植
选择石山山坡下部、谷地、溪边等土层稍厚、土壤肥沃地造林,亦是四旁绿化、庭院绿化优良树种。块状整地,规格40cm×40cm×25cm。初春或雨季栽植。
抚育管理
种植后加强水肥管理,头3年每年扩穴、松土、施肥1次,抚育时及时除去藤刺等恶性植物。
病害
猫尾木幼苗生育期遇上高温、高湿季节极易患上猝倒病,近根的茎基部产生水渍状病变,病部缢缩,致使幼茎呈细线状,迅速扩展后幼苗成片猝倒。此时应将病苗及时拔除以免病情进一步扩散,同时可喷洒50%利菌克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1250倍液,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虫害
在猫尾木整个苗木生育期,见有食叶害虫为害,可择幼虫期喷洒40%氧化乐果400倍液或8%敌敌畏500倍液,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观赏价值
猫尾木枝叶浓密,花朵美丽,状似猫尾,观赏价值高,是集观叶、赏花和赏果为一体的优良观赏树种,为优良石山生态树种,亦适于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在小区、公园、庭院、街道等种植。
经济价值
猫尾木材质为散孔材,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易加工,不变形,稍耐腐,剖面有光泽,可供建筑、雕刻、家具、桥梁、农具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