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猫洞遗址

更新时间:2024-05-09 13:56

猫猫洞遗址位于贵州省兴义市以北的猫猫山,它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

遗址简介

洞高3米,阔4米余。洞口面向东北,前接一片丘陵,两侧为水田坝子,后倚山清水秀的木栊大寨,洞前是顶效河。猫猫洞是远古人类长期生息、繁衍、劳动的地方。

4形成时期猫猫洞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的后一阶段,距今约1.2万年前。

名称由来

兴义市顶效镇西南1公里处,顶效河的左岸,有一座峻秀的小山,山东侧有一奇妙的溶洞,远观宛如一只精巧的山猫,匍匐在山顶,睁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其态逼真,人们因此给山取名叫猫猫山,给洞取名猫猫洞。

考古事件

1974年冬,贵州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猫猫洞,采集到有古代人工打击痕迹的石片,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视。次年10月,省博物馆进行试掘,探明为一处很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同年11月正式发掘,出土了7件珍贵的人类化石,4000多件石制品及数量众多的哺乳动物化石,还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骨、角器和发现丰富的用火遗迹。

在7件人类化石中,形态与山顶洞人101号下颌骨相似。股骨较粗壮,骨壁厚,髓腔小,与晚期“智人”化石相似。

出土骨器6件,角器8件,其中个别类型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骨刀整体磨制光滑,刃部磨制细致,造型精美,光洁锋锐;角铲系鹿角加工而成,刃面45度,在国内也尚属首次发现。骨锥的制作别致,是目前我国旧石器时代同类出土文物中的精品。

同时出土了中国犀、窄齿熊、牛、鹿、象、麂、竹鼠、野猪、獾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发现烧骨、烧石、炭屑等用火遗迹。

猫猫洞文化遗物出自厚2.5米的完整堆积层中,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的后一阶段,距今约1.2万年前。

石制品

在4000多件石制品中,可供研究的石器标本达1211件,分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类型。制作方法以锐棱砸击法为主,锤击法次之。其中出土于第二层堆积物里的一件钝直刃砍砸器,为自然硬质细砂灰色砾石,砾石的两侧边缘已被夷平,留有未成器之前作过石锤使用的遗痕。自然砾石直接加工成的器物,在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中极为罕见。除此,还有石核、石片、石锤和石砧等。猫猫洞出土的石器类型稳定,形状多样,加工精细。

兴义猫猫洞遗址石制品:一级文物。石料以泥质粉砂岩和硅质岩砾石为主。石器约占石制品总数的41%,以刮削器为主,其次为尖状器和砍砸器等。石片以锐棱砸击石片为主,石片石器占石器总数的82.7%。与国内同时期其他文化类型有明显差异。

事实依据

猫猫洞蕴藏的文化遗存和科学研究价值都出乎意料,出土的骨器、角器,制作别致,个别类型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今天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设有“古代中国陈列”,其中的第一章“远古时期”,就有两柜展品出自兴义猫猫洞,一件是“鹿角铲”,一组为“尖状器”。其说明牌注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1万年),1975年贵州兴义猫猫洞出土。

据古生物科普资料和相关考古资料记载,兴义这一区域在两亿四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是不折不扣的泽国。那些贵州龙、海百合,以及鱼类的化石告诉人们,兴义从那时候起就有了生命的起源。可是人类的起源是在什么时候?其中有哪些实物可以证明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代大儒刘禹锡的这一名句,仿佛就是为兴义量身而写的。特别是闻名遐迩的万峰林,以及马岭河峡谷两岸的丘峰溶岩地貌之中,一座座喀斯特孤峰从平坝子里拔地而起,相对高度多数仅在几十米至两百米之间。或密集、或零散的山峰,历经数百万年风雨侵蚀,迎来送往数之不尽的大地精灵,甚至记录下远古人类的蹒跚步履。

时光倒流,时针指向1974年。这一年的10月,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专家曹泽田先生来到兴义,经过调查及实地走访,将目光锁定兴义市顶效镇西南约1公里处的猫猫山。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食物,人类需要抵抗外来的伤害,人类也一直在寻找能够遮风避雨、能够采光、干爽通风的舒适居所。遥想千万年前,这里有林有水,就有取之不尽的食物;有坡有洞,就是防御猛兽、遮风避雨之所。对于极度依赖自然条件、以穴居为主要生活方式的远古人类而言,自然是理想的聚居场所。

据长期从事文物发掘与保护工作的退休老同志李志恩介绍,1975年10月,他就陪同省考古工作组的专家对猫猫洞进行试掘,有了重大发现后,在11月进行正式发掘。在那次发掘中,出土人类化石7件,打制石器4000多件,其中可供研究的石器有1211件。同时,还出土了10多种动物的化石。特别是发掘出土的人类化石,有下颌骨、有股骨,经专家研究,它们都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化石,非常有价值。特别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人类化石的地点非常少,在全国范围内,猫猫洞可以算是首屈一指的。因此,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把人类化石命名为“兴义人”。1982年,猫猫洞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在厚2.5米的完整堆积层中,又发现了珍贵的人类化石、石制品、骨器、角制品等器物,此外还发现一些动物化石和人类的用火遗迹。

考古价值

猫猫洞蕴藏的文化遗存和科学研究价值都出乎意料,出土的骨器、角器,制作别致,个别类型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今天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设有“古代中国陈列”,其中的第一章“远古时期”,就有两柜展品出自兴义猫猫洞,一件是“鹿角铲”,一组为“尖状器”。其说明牌注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1万年),1975年贵州兴义猫猫洞出土。

更为重要的是,猫猫洞出土的7件珍贵的人类化石,其中一件下颌骨与北京山顶洞人101号下颌骨极为相似。出土的人类化石,股骨较粗壮,骨壁厚,髓腔小,与晚期“智人”化石相似,大致与山顶洞人、河套人、下草湾人接近,因此,被命名为“兴义人”。猫猫洞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代表了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特征,根据其文化表现的特殊性,被定为“兴义猫猫洞文化类型”。兴义,从此享有古老人类文明的殊荣。

发掘出这么多珍贵的石器与化石标本,在古人类科学研究界就如一夜之间,出现了璀璨而又耀眼的星星,大家都兴奋起来,纷纷前往兴义,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探访猫猫洞。

自被发现之日起,兴义猫猫洞就引起了古人类学研究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1980年,中国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人类画集》称:“在一个遗址内出土人类化石之多,石器材料之丰富,骨器数量之大,制作之精致,在华南旧石器时代晚期是首屈一指的,在全国也十分突出。”

著名考古学家张森水先生通过研究,在其《贵州的新发现及其对我国旧石器考古学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台湾省的“长滨文化”与猫猫洞文化类型有密切联系。《贵阳师院学报》1983年第三期载其文章称:“虽然我们还不能说猫猫洞文化类型是长滨文化的直系祖先,但至少可以说,猫猫洞文化类型为寻找台湾省远古文化之源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

兴义这个地方,除了猫猫洞这一古人类文化遗址而外,还有一处鲜为人知的类似于猫猫洞古人类文化类型的洞穴,那就是位于兴义市丰都街道办龙塘村境内的张口洞,其出土的器物,无论是打制方式,还是精美程度,都不输于猫猫洞。通过对张口洞洞内的地表搜索,蔡回阳、王新金两位专家惊喜地发现了古人类文化的遗迹现象。继顶效猫猫洞遗址之后,兴义市境内又一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张口洞遗址”被发现。

猫猫洞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代表了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特征。因此被考古学家称为“猫猫洞文化”。1980年中国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彩色《中国古人类画集》已将猫猫洞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定名为“兴义人”。并称:“在一个遗址内出土人类化石之多,石器材料之丰富,骨器数量之大,制作之精致,在华南旧石器时代晚期是首屈一指的,在全国也十分突出。”

在发掘猫猫洞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动物化石,都是“兴义人”吃剩的动物骨骼,遗弃在洞里洞外,经过万年以上的演化成了化石。“兴义人”利用鹿角、鹿骨制造工具,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文物。在出土的骨角器中,有不少类型是国内首次发现。骨刀,犹如现代人餐桌上使用的餐刀,角器是用鹿角磨制的,在国内是首次发现;骨锥是目前我国同时代出土骨锥中较为精致的一件。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张森水先生在《贵州的新发现及其对我国旧石器考古学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台湾省的“长滨文化”与猫猫洞文化类型有密切联系。“虽然我们还不能说猫猫洞文化类型是长滨文化直系祖先,至少可以说,猫猫洞文化类型为寻找台湾省远古文化之源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原文载《贵阳师院学报》1983年第三期)。由此可看出,猫猫洞遗址对探讨晚期人类的区域性文化的起源、发展、分布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猫猫洞文化,已被载进了人类的史册。

相关论著

2022年10月22日,国际学术期刊《亚洲考古研究》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最新的科研成果。该成果题为《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的砾石:中国西南贵州省猫猫洞遗址的独特石器工业》。

地理位置

猫猫洞位于兴义市区东北13公里,高出顶效河水面45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