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牌

更新时间:2023-06-18 18:13

猴牌,大红袍之上品,因古来大红袍茶树多长于峭壁岩石之上,故茶人训练猴子采摘而得名。大红袍只生长于地貌条件独特、百里无工业的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而猴牌大红袍严选生长于『三坑两涧一岩』的核心地带马头岩等地的茶青作为原料,选择在茶季难得的晴天上午采摘,当地时间为九点到十二点采摘,那是茶树一天中最富有生命力的时间。通过二十年以上制茶经验的老茶师纯手工制作,历经四次木炭烘培四次醇化,经时数年,十余斤茶青,仅得一斤成品。色明丽,味醇甜,气清远。

大红袍

传记

大红袍源于明末,成名于清初,被誉为武夷岩茶之王,为历代贡品。相传明初举子赶考途经武夷山,中暑昏厥路边,被天心寺僧人所救,以茶入药为其治疗。举子病愈后高中状元,回天心寺报恩,方丈说救他性命的不是僧家,而是茶叶,于是状元感恩并带回所饮茶叶回京。当时京城惶惶不安,原来是皇后腹涨如鼓,疼痛不止,太医束手无策。状元斗胆,向皇上陈言武夷茶之神功,皇后饮用后,肚痛即止,积食日消。龙颜大悦,命状元前往嘉赏。状元至九龙窠以红袍加身,顶礼膜拜,故“大红袍”遂此得名。

工艺

大红袍制作工艺,兼取红茶、绿茶的制作原理之精华,是凝聚了数千年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十大名茶中被认为是制作工艺最复杂的茶,同时其制作工艺也被评定为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共有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晒青、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等,每道工序都有经验丰富的老做茶师傅严格按照制茶工艺进行操作,其工艺繁复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

产地

『武夷地貌』

大红袍有岩骨花香,九曲流韵之美,得益于武夷山独特的地理风貌。据《茶经》记载,茶树[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山为世界双遗产地,属白垩纪时期火山喷发岩形成的丹霞地貌,经过亿万年的自然分化,表面岩层慢慢堆积形成烂石,又与周围经日积月累的植物残体形成的较厚的腐植层共同组成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武夷山的土壤条件介于烂石和砾壤之间,并且当地环境常年温暖湿润、云雾缭绕,惟有如此不凡境界,才能孕育出大红袍的独特岩茶韵味。

『正山岩茶』

大红袍的神韵得益于武夷山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依据栽培生长的地域划分,武夷岩茶分为正岩茶、中岩茶、洲茶和外山茶。最为品质优良的正岩茶产于武夷山的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以及核心区域的马头岩,号称『三坑两涧一岩』。猴牌所采用的青叶正是处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的马头岩等地的正山岩茶茶青,这里的茶树远离污染,生在在峰岩的坑、涧和烂石砂砾土壤之中,为生产出优质的武夷山大红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也是大红袍富有岩韵的秘密所在。

创始人

猴牌大红袍的品质总监 黄镇国

黄镇国

祖籍福建永春县,农艺师,高级评茶师,

中国商品大红袍研发创始人,著名大红袍制作工艺大师,被业内誉为“大红袍之父”,从事大红袍研究和制作四十余年,曾长期担任武夷山市茶业局科技副局长,主管大红袍科学研究并在其领导和主持下,与陈德华、叶启桐等制茶大师通力合作,将母树大红袍成功实现无性繁殖,千年贡品大红袍的岩韵得以完全复制并推向市场。

文献

『秉承皇室贡茶工艺』

宋徽宗《大观茶论》载:“采择之精,制作之妙,莫不盛造其极”。猴牌大红袍坚持暗火为底,古法烘焙,视成本高昂、技术繁复的木炭烘焙工艺为大红袍之灵魂。因此猴牌大红袍选用隔年的松木,烧制成木炭灰,用于烘焙茶叶,再通过传统的四次烘焙四次醇化,让每一片茶叶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再自然发酵,历经数年,十余斤茶青,仅得一斤成品。

『吉时采摘』

茶青的采摘对天气情况的要求十分讲求,连绵雨水的阴天所采摘的茶叶味淡而由涩味,然而连日晴朗的天气所采摘的茶叶则味足而回甘。猴牌大红所用的茶青选择茶季难得的晴天上午,当地时间为九点到十二点采摘,那是茶树一天中最富有生命力的时间。与此同时,猴牌还要求茶农使用传统的开面采技艺,力求鲜叶保持新鲜,避免折断、破伤、散叶、热变等不利于品质的现象发生。

『全程手工做茶』

大红袍制茶过程类似于艺术创作的工程,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需要根据不同天气、不同生长环境的茶叶,凭借视觉、味觉和触觉拿捏每一道工序的火候。猴牌大红袍有别于流水线机器制作,坚持纯手工制作,通过大红袍制作工艺特有的“双炒双揉”在加热的过程总促进了大红袍的岩茶香、味、韵的形成和持久,并使得毛茶条索更加紧结与美观,真正做到把人的灵感融入茶叶的制作过程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