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0 17:50
多齿蹄盖蕨(学名:Athyrium multidentatum (Döll) Ching)是蹄盖蕨科,蹄盖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可达100厘米,根状茎短而粗斜生。叶簇生,叶柄麦秆色至深麦秆色,有毛性鳞片,叶片草质至厚草质,长圆状披针形至卵状长圆形,羽片互生或近对生,长圆状披针形,有短柄,基部对称,羽状浅裂至中裂,裂片长圆形至披针形,顶端有2-4个锯齿,先端内弯,有时锯齿较长尖,稀不明显,叶脉离生,侧脉单一,伸达锯齿,背面连同叶轴及各回羽轴被有污白色头垢状毛。孢子囊群生于裂片基部上侧小脉上,囊群盖线形,多少弓弯,边缘啮蚀状,孢子长圆形,不具周壁。
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40-100厘米,根状茎短而粗斜生。叶簇生,叶柄长20-50厘米,麦秆色至深麦秆色,被有黑褐色披针形毛性鳞片,下部鳞片较密,基部明显尖削,黑色,叶片草质至厚草质,长圆状披针形至卵状长圆形,长20-50厘米,宽10-40厘米,3回羽裂,羽片10对以上,互生或近对生,长圆状披针形,有短柄,基部对称,近平截,先端渐尖至尾状渐尖,通常仅基部1对羽片缩短;小羽片长圆状披针形至长圆形或为狭披针形,近平展,基部几乎对称,略与羽轴合生,先端钝尖至渐尖,羽状浅裂至中裂,下部小羽片不缩短或略缩短,裂片长圆形至披针形,顶端有2-4个锯齿,先端内弯,有时锯齿较长尖,稀不明显,叶脉离生,侧脉单一,伸达锯齿,背面连同叶轴及各回羽轴被有污白色头垢状毛。
孢子囊群生于裂片基部上侧小脉上,囊群盖线形,多少弓弯,边缘啮蚀状,孢子长圆形,不具周壁。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生长在海拔300-900米的林下湿处、天然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及林缘、灌木丛等空气湿度大的环境中,适生在pH为中性或微酸性(忌碱性)、疏松肥沃、保水保肥力强、地下水位较低的土壤。萌芽适生要求地温在15℃以上,气温在20℃以上出芽,气温达到25℃后加速生长,当气温达到30℃时应加盖遮阴网及草帘进行降温。
孢子繁殖:当孢子囊由绿色变成淡褐色、黄色、橘黄色或深褐色时,进入成熟期。将采收的多齿蹄盖蕨叶放入干净光滑的纸袋中,密封折叠,经1-2天,大部分孢子将落在纸袋中,然后打开纸袋,将孢子取出备用播种时将处理过的孢子放盛水的喷壶中,摇匀后,喷在装有腐殖土或草木灰的木箱里,用薄膜将木箱封盖好,置于25-27℃室内,30-35天孢子萌发当幼蕨长至6-8厘米时,按4厘米×4厘米的株行距移入温床进行培育,5月中旬可定植田中。
根茎繁殖:首先要采集根茎,于早春或晚秋采野生的地下根茎,一般是在化冻后或在封冻前用镐刨取多齿蹄盖蕨,这个时期不易伤植株芽部根系将其根据大小分成2-3份,装入编织袋中保湿春季或秋季进行移栽,埋入土中,株距30-40厘米,行距70-80厘米,并盖上稻草或其他秸秆,土壤湿度始终保持在60%以上。
选地整地:最好选低洼、黑土层厚的沙壤土地块,背阴坡地,沟谷均可。除干旱、风沙地外都可发展,以土壤肥沃疏松、湿润、微酸性、空气湿度大的土壤气候条件为好。选地后应结合耕地亩施入腐熟农家肥2500千克,要求耕深25厘米左右。
田间管理:根茎定植。浇足底水封窝后,不宜再浇水,用水量以土壤潮湿为度,等待幼叶长出表土前应适量浇水。直至采收前应小水勤浇,不宜缺水,在幼叶生长的整个过程中,均需要充足的水份。春早要浇水,夏涝要注意排水,每年松土、除草2-3次,上冻前最好施盖头肥2-3厘米以保持土壤湿润,防止水分蒸发,便于越冬。采收后,施用氮、磷、钾全肥,促进高产,翌年春季不用施肥。
采收:春季5-6月份,当苗高20-30厘米嫩食期采收。采收伤口处擦其地上泥土,防止老化。
药用:多齿蹄盖蕨有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对风热感冒、温热斑疹、吐血、肠风便血、血痢、带下等具有一定的食疗滋补作用。
食用:多齿蹄盖蕨每百克鲜品含粗脂肪1.53克,还原糖0.88克,有机酸0.45克等。每百克鲜样营养成分含量水份92.162克;蛋白质0.120克;总糖2.102克;脂肪0.128克;灰分1.146克;维生素C12毫克;粗纤维1.116克;果胶2.134克。嫩茎叶可食用,春季采摘拳卷状幼茎嫩叶,沸水焯1-3分钟,浸泡片刻后可炒食、凉拌,亦可干制、腌溃或速冻,风味独特,营养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