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8 09:19
随着几声悠远的钟鸣,期盼已久的玄奘纪念堂2月12日在印度东部比哈尔邦那烂陀向世人露出了它的尊容。从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取经至今,1000多年的岁月悄然走过,然而他踏出的沟通之路却没有被岁月淹没。
2007年2月12日,那烂陀上空一扫连续几日的阴沉,天气非常的好。这一天上午,玄奘纪念堂修复完善工程全面竣工,中印双方在此举行盛大庆祝仪式。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中国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等中方高级官员远道而来,与印度高官一起出席仪式,代表两国人民向玄奘表达尊敬。11时许,上述贵宾2人一组,中印代表各1人,开始撞钟仪式,每组敲3下。接着,贵宾向玄奘立像献花。之后,中印8位僧人一同拉开大殿正门处的帘幕,这标志着玄奘纪念堂正式揭幕。在这8位僧人的引领下,贵宾及众人鱼贯进入大殿。殿内有铜油灯2盏,中方7人,印方7人,共分7组,每组2人,双方各1人,依次点灯。点灯完毕,盛大的法会开始。中印近百位法师在大殿内诵经达10分钟。
法会结束之后,双方代表分别致辞。李肇星外长充满激情地说:“我代表中国政府,在此对玄奘纪念堂修复完善工程的全部完成表示衷心的祝贺1他说,中国和印度是两大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两国人民共同书写了人类文明的辉煌篇章。玄奘是开创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驱,是沟通两大文明的桥梁。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主席卡兰·辛格说到激动处,还现场演唱了一首歌曲。他在歌中唱道,中印文化源远流长,中印友谊万古长青,中印人民亲如一家。
玄奘,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印度也是名闻遐迩。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的一位中印问题专家曾说过,当印度人提起玄奘时,会重新勾起印度人“对中国尘封已久的美好记忆”,拉近与中国人的感情距离。7世纪,玄奘法师游学印度,其中在当时的世界佛学中心那烂陀待的时间最长。根据玄奘法师所著的《大唐西域记》记载,那烂陀寺四周的圣迹多至上百处。在这里,玄奘法师潜心研究佛法,所学各门,无不精通。公元641年,那烂陀寺举行了一场大型辩论会,持续了18天,最后玄奘法师取胜。他从印度回到中国时,携带了大量佛学经典书籍,对佛教在中国和东亚的弘扬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中印两国佛教徒与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做出了杰出贡献。
不仅如此,玄奘法师还帮助印度找回了对历史的记忆。12世纪,盛极一时的那烂陀寺毁于兵灾,断壁残垣沉睡于地下达600多年。后来欧洲和印度考古学家经过与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记载核对后,才让那烂陀逐渐重见天日。发掘面积已超过了14万平方米,出土了11座僧院和5座寺庙。印度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岁月无情人有情,如果不是玄奘以及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印度中世纪的历史仍是一片漆黑。
中印两国的后人没有忘记这位杰出的先人。中印两国政府早在1956年便开始合作筹建玄奘纪念堂。中国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当时两国总理对这一工程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并拨专款修建,尼赫鲁总理亲自参与选址工作,并对施工标准做出指示。在两国总理的倡导和直接支持下,玄奘纪念堂开工建设。这见证了当时中印两国人民亲如一家的历史时刻。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玄奘纪念堂并未完全竣工,半拉子工程在风雨中飘遥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印关系的全面改善,玄奘纪念堂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从2000年开始,中印两国政府两度将玄奘纪念堂的修复完善纳入了两国文化合作执行计划。两国佛教界对这一工程的热情也格外高涨。印度中央政府还将纪念堂周围的大片土地划拨给纪念堂,以建成以玄奘纪念堂为核心的“新那烂陀大学文化村”。玄奘纪念堂终于在2006年“中印友好年”圆满结束之际胜利竣工,又在2007年“中印旅游友好年”开始之时举行落成典礼。
一位印度僧侣对记者表示:“那烂陀一连几天的阴云今天忽然散去,出现了少有的朗朗晴空,这是一个好兆头,象征着中印关系前景明媚。”一些致力于中印友好的专家认为,中印关系的最大问题是中印人员往来太少,相互了解不够。这次玄奘纪念堂的聚会,又为大家提供了沟通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