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1 08:52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玉不琢,不成器”。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石匠名叫卞和。有一天,卞和在荆山采石,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大石头。虽然这块石头外表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凭着十几年的采石经验,他坚信石头里面一定是块稀世罕见的宝玉。
卞和决定把玉献给楚厉王,于是楚厉王派人前来检查。但是,派来的人检查过后,回去禀告楚厉王,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不可能有玉。楚厉王一听,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勃然大怒,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楚厉王死后,他的儿子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将宝玉献给楚武王,可楚武王派来的人也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根本不是什么宝玉。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右脚。
楚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楚文王登基。卞和想再次去献宝玉,但是因为他失去了双脚,无法行走,于是只能怀抱着玉石坐在路边大哭,他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把血都哭了出来。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问卞和说:“天下被砍去双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你哭得这么伤心呢?”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为被砍去了双脚而伤心,我伤心的是宝玉被当成石头,好人被当作骗子。”文王听说后,命人把石头剖开,里面果然有一块宝玉。后来,这块宝玉经过琢磨,被雕成了历史上最为名贵的宝玉“和氏璧”。
一块上等的美玉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般,只有经过层层打磨,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学”更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学习。学得越多,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利于成长。
“玉不琢,不成器”指玉石不经过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经过培养教育,就不能成材。复句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汉·班固《白虎通·辟雍》:“汝学以治性,虑以变情。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元·马致远《岳阳楼》二折:“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道。”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安老爷平日虽是方正严厉,见这等娇生惯养一个儿子,为了自己远路跋涉而来,已是老大的心疼,只是有见于“爱之能勿劳乎”合那“玉不琢,不成器”的这两句话,不肯骄纵了他。”
清·钱彩《说岳全传》四回:“因见令郎题诗抱负,后来必成大器。但无一个名师点拨。这叫做‘玉不琢,不成器’,岂不可惜?”
宋朝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出身贫寒,小时候没怎么读过书,但是他天资非常高,听见有人读书他就能记住。
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忽然哭了,父母问他怎么了,是不是要喝水?他摇头;是不是要吃饭?他摇头。结果他竞然跟父母要读书人才需要的笔墨纸砚。
父母就真的借来一套笔墨纸砚,看他想做什么。没想到他居然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四句诗。左邻右舍本来听他的父亲说了借笔愚纸砚的情由,就很好奇地跟了过来,现在围观了作诗全程,出去之后四处宣扬,不得了了,方家出了一个小神童!这下子,方仲永出了大名。
那些有钱的人家,都争相攀交方仲永这个小神童,以请他在席间当场作诗为荣。他作一首诗,可以给家里赚不少银子。这么一来,方仲永的父亲开始带着他参加各种场合。有人家的店铺开张,他带儿子到场作一首诗;有人家请贵客,他带儿子到场作一首诗。方仲永的父亲忙得连地都不种了,更不用说请先生教小仲永读书了。他觉得儿子是天生的神童,学什么习,现在他是小诗人,等他长大了,就是大诗人。大诗人是跑不了一个官做的,我们家兴旺发达就全靠他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带着儿子走街串巷,到处展示才艺。到方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诗还能作得出来,但是混在同龄的孩子们作的诗里面,就已经看不了有什么出色的地方了;到他二十岁的时候,他的诗已经远不如同龄人。再到后来,就没有人再听过他的名字了。
方仲永正是因为没有像打磨玉石一样打磨自己,提升自己水平,结果最后混然众人矣,彻底过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