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17:00
《玉山道中》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描写了一派夏日雨后天晴的景象;颔联描写了河岸边的野花和山里的小鸟;颈联描写沿岸方言改变,渡船月下航行;尾联水到渠成地揭出诗的主题,即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通俗简练,融情于景,情真意切。
玉山道中1
积雨千峰霁2,溪流两岸平。
野花多映水,山鸟自呼名。
人语随乡变,官船带月行。
江南数千里,无处不关情3。
2.霁(jì):雨后转晴。
3.关情:牵动情怀。
雨过天清群山秀朗,溪流两岸坦坦平平。
岸边野花映入溪水,山中飞鸟自相呼名。
人们的语言随乡土改变,官家渡船带着月色航行。
走遍江南几千里,没有一处不牵动我的心。
这首诗作于至元三年(1337)前后,当时萨都剌任福建闽海道廉访司知事,至元三年八月迁为燕南河北道廉访司经历。在这两三年中,他数次入闽、出闽,由北而南,又由南而北,写了大量的纪游写景诗。这首《玉山道中》也是在旅途中写就。萨都剌乘舟经过玉山,感叹于一路所见之景,创作了这首诗。
诗的首联描写了一派夏日雨后天晴的景象。雨停了,仰望高山,只见阳光从峰峦间透射出来,空气清新,令人心神俱爽。再看山脚下,只见山涧小溪因汇集雨水而变成了小洪流,汹涌地流淌。从这些描写可以猜出,刚才下的应该是一场急骤的大雨。
颔联描写了河岸边的野花和山里的小鸟。“山鸟自呼名”一句,也可以理解为山鸟的鸣叫声犹如相互呼唤。无论哪一种解释,这句诗都显得颇有新意,赋予了小鸟拟人化的人格和灵性,天真俏皮,有一种野趣天成的新奇想像。
描述完青山、溪水、野花、山鸟,作者的视角开始转到景中人的身上。一路上,乡人的语音随着地域的变化而逐渐变化,作者身为一个北方人,对于南方方言本来就感到陌生和新奇,而福建、江西、浙江这一大片地区,有数十种不同的方言口音,有些地方甚至每村每庄都有不一样的方言。这句“人语随乡变”可以说很贴切地写出了本地风情。“带月行”这种说法也别开生面:船只缓缓前行,总是看到月亮高悬在头顶上的夜空中,或者倒映在前面的江面上。作为现代人,我们知道这是因为月亮其实离人间非常遥远,船只的移动不足以使人感受到与月亮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在萨都剌笔下,月亮却像别有情怀,虽然不能像山鸟一样啾啾鸣叫,却默默地、不即不离地随着官船前行。这又是拟人化的手法和带着夸张的想像。在这幽美夜景的感染下,也许作者更愿意相信,野花、山鸟、月亮都跟人一样有情。
在江南数以千里的广阔地域上,千山万水,种种景物,没有一处不是清新美丽,引人入胜,可以发自内心地去喜爱。在这首诗中,从大雨写到天晴,从山峰写到山涧,又从野花写到山鸟,从乡人写到诗人自己,再从晴天写到月夜,既有景物的细致描写,又有因为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同景色,还有人的因素,把这些一一地点数一遍之后,作者水到渠成地表明自己的感受,“无处不关情”,无论是人是景还是物,都是他心目中所惦记、喜爱的。虽然江南不是他的故乡,他也曾为年轻时流落江南经商而感叹忧伤过,但是此时他游历山水,面对自然美景,及时地捕捉到这些普通事物中蕴藏的诗情画意,激发了他热爱山水、赏玩不尽的愉悦心情。
《玉山道中》是一首纪景诗,也可以说是山水诗。它先写景,由景引出诗人之情,情寓于景,景带出情,透过诗中所描摹的画面,可以领悟到诗人的心志,同时不由自主地受到作者的感染。萨都剌写山水风景的诗歌擅长白描,他所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典型性,写景自然而不做作,充满野趣。这首诗被前人拿来与唐代王维等人的写景诗相比较。萨都剌在诗中使用一气连贯的景物排比,雨后山峰、溪流、野花、山鸟、人语、月色等等,节奏明快,意境清新,想像丰富,词句洗炼生动,通过前面的大段铺陈,最后两句水到渠成地揭出诗的主题,即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之情。诗中花鸟活泼,人语欢笑,月亮含情,一片生机勃勃,连贯生动、有声有色的描绘,融情于景,流露出作者对江南山河由衷的赞美、向往和热爱。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周双利:诗中描写了一连串的玉山道中景色:积雨后的山峰,与两平齐的溪流,野花山鸟,随着乡音的倏变,官船在月光下行进。这优美的山景,激发了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到了这时,诗人才说:“江南数千里,无处不关情。”这“情”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是情由境出的另一种典型,即实境描写的结尾之处,自然而然地导出情感的结论,由于境与情的和谐一致,也使人产生情真意切之感。(《中国文学史知识丛书 萨都剌》)
萨都剌(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蒙古族。父因军功居雁门(今山西代县),故为雁门人。泰定进士,授翰林应奉,后出任南御史台掾、淮西宪司经历等职。弃官后隐居安庆司空山。诗多写自然景色,清新绮丽。有《雁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