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2 14:59
1854年,清代咸丰四年春,玉泉井忽然坍塌,9月,由当时的山货铺、茶馆、布庄、大召喇嘛等募化资财、邀请匠人,在井台周围用3条料石砌台,用白石灰勾灌。
1903年,由当时的432家商号捐款维修玉泉井,用柏木制成匾额一块,高二尺七寸、宽九尺,厚二寸。就是在这次维修期间,王用桢留下“九边第一泉”和“古无量寺”等墨迹以示纪念。
1953年,当时呼和浩特市饮食行业工会茶馆分会主席刘有其和荣升元茶馆的杨泣组织人手,在玉泉井清理出将近一排子车污物;到了冬季,还要清理一到两次井台上结的冰,这些事情都是由各商号、茶馆等集资雇人做。
1976年2月26日,玉泉井台东塌陷,致玉泉之水突然枯竭。1983年5月,政府决定重新修复玉泉井。
玉泉井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是有名的古泉之一,大召山门檐下“九边第一泉”的匾额就是赞誉这眼井的。明朝称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偏头(太原)、固原九处要镇为“九边”,意为归化城之玉泉井在九边众多井泉中是居首位的。
据民间传说,玉泉井是清朝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路经归化城时,他的御马踏出来的。当时正值六月酷暑,人困马乏,口渴难耐,突然御马千里驹飞鬃长鸣,前蹄奋起,只见蹄踏处一股清泉汩汩而出,顿解三军之渴。后人们在其上覆石为井,取“御”之谐音定名“玉泉井”。井深丈余,井台北端两侧各竖石凿旗杆一根,南端原有一座木制小庙——井神庙,早年人们说“石头旗杆木头庙”即指此而言。
相传,玉泉之水涝不增,旱不减,多汲不降,少汲不升,水质纯正,泡茶分外清香,能明目养神,消暑祛疾,甚至有“玉泉水可治百病”之说,井边汲水者从早到晚络绎不绝。
玉泉水,曾给大召前街带来繁荣,茶馆、饭馆、酒楼、剧场、商家字号日益兴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大召前成了呼和浩特市最繁华的地方。由于玉泉井闻名遐迩,不少商号饭馆曾以其命名,“玉泉区”也因此得名。还有些诗社以“九边第一泉”为题征诗邀稿。
1976年2月26日,玉泉井东侧一片房屋突然塌陷下沉,井水随之枯竭。1983年5月,修复,并添绘《御马刨泉》壁画一幅。中间空地竖有《万古流芳》石碑一通,为清咸丰四年(1854)重修玉泉井之碑记。
玉泉井虽已干涸,但它是本区区名之渊源,仍不失为古城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