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熹

更新时间:2023-04-05 22:46

王业熹,字洁夫,1899年8月25日出生于海南岛(今海南省)乐会县(今琼海市)迈汤乡文园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王德芳,母亲何氏,继母陈氏,都是朴实勤谨的农民。1917年秋,王业熹考入琼崖东路中学(今琼海市嘉积中学),毕业后在邻近的坡头私塾任教两年。

人物简介

王业熹(1899—1947),广东乐会(今海南省琼海县),少年就读于禁山私塾和乐会县县立高小。

人物经历

1917年秋考入琼崖东路中学。毕业后任私塾教员。

1922年夏赴新加坡谋生,被聘为育英小学教员。

1923年秋回国,考进上海远东商业专科学校。

1924年秋加入琼崖留沪同学会,并参与组织琼崖青年社。积极参加对改造琼崖社会的研究,宣传国民革命运动。

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初夏毕业后,被党组织派到琼崖工作,分配到澄迈中学任教务主任。在校里秘密开展党团活动,在进步学生和教员中发展一批党员。6月成立中共“邓仲”支部,任支部宣传委员。同年秋,国民党右派在学校里挑起事端,分裂学生运动。领导革命师生开展“择师”斗争,将反动校长何仁楷驱逐出校。

1927年2月,被聘任为琼东中学教师,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乐会县党部右派分子王昌仲率反动军队包围琼东中学,企图捕捉他。他机智脱险。后几经辗转,在乐会四区找到琼崖地委,投入了新的战斗。7月琼崖讨逆革命军总司令部成立时,在政治部工作。11月共青团琼崖特委改组,任组织部长。同月25日,被派往陵水县工作。12月中旬,在中共陵水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县委委员。琼崖讨逆革命军整编为工农革命军,任第一营的中共特别支部书记。同月16日,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成立,被选为县苏政府主席。在他的领导下,全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高潮。

1928年6月,国民党反动县长王鸣亚率部向陵水县疯狂反扑,企图扼杀新生的红色政权。与县委书记许邦鸿等率领党政机关人员与部分红军,撤至黎族同胞聚居的七弓地区,坚持斗争。在反“围剿”受挫后突围到琼崖特委驻地乐会四区。同年冬,与琼苏政府机关撤进母瑞山,开辟新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年4月,琼崖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当选为特委委员。会后,琼崖各地再次掀起土地革命高潮,参加了领导土地革命工作。

1931年3月,当选为琼崖苏维埃政府第三届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6月兼任琼崖高级列宁学校教育委员会委员,亲自撰写招生简章、教材。

1932年8月,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受挫后,与特委书记冯白驹、琼苏政府委员长符明经等率特委、琼苏政府机关和红军,从琼东四区益平乡驻地撤退到母瑞山。在恶劣的环境中只剩下26人,仍然坚持斗争。

1933年春突出重围到达琼文地区,重建党的组织和红军游击队。9月被派到琼西南地区工作。1937年被派到海尾小学任教,主持成立中共海尾支部,任书记。

1939年2月琼崖战时党政处成立,受党派遣到党政处任组织科长,在国民党统治区积极开展统战、民运工作。8月后返琼崖独立总队政训室工作。

1941年1月任政训室(后改为政治部)主任和独立总队党委书记。

1944年2月,任东定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领导东定人民开展反对日军“蚕食”、“扫荡”的斗争。1945年5月,任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秘书长。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琼崖特委秘书长。因长期处于战争环境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患了重病排血尿,治疗无效,于1947年5月1日在琼东毛贵地区辞世。1953年被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追认为革命烈士

人物评价

为了褒扬王业熹革命的一生,1956年6月,海南行政区党委书记冯白驹在王业熹的炭画遗像旁写道:“生为民,死亦为民,人虽死,而精神尚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