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7 17:12
王中,1963年1月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其代表作品有《方舟一号》、《幻象2》、《平衡-道》、《生命?》、《临界门》等。
王中有着坚实的现实主义造型功力,从《老北京系列》、《四合院拆迁系列》反应城市变迁主题的作品出发,通过现实的命题,探讨人与历史、文化和环境的关系,作品具有超越视觉的精神意义。
其作品《生命系列》是对个人经验的直接描述,以熟练的现代雕塑的语言表达了后工业化时代的主题,是中国当代雕塑的一个范例。作品以铁板、铜板作为雕塑材料,通过锻、铸、焊、割、阻隔、断裂等手段,其作品具有强烈的形式感,而渗透在其中的人文精神与社会意识却是对形式的超越。《阴阳系列》则实现了两种抽象,一是主题的抽象,一是形式的抽象,而两种抽象都同时指示着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统一。
王中的公共艺术创作试图以文化生长性为“时代性的丢失”寻找新的可能性,通过公共空间更广阔的视角展开与公众、城市、文化、社会更多形式的对话。
王中的艺术既不是主动地追求某种既定的风格和样式,也不是为了顺应某种思潮和流派,而是在作为社会实践的艺术活动中随着生活观念的变化而导致自身艺术的发展,不停突破自我,拓展创作边界,在创作主题和风格上完成跨越。
开创AUD艺术引导城市设计系统理念(Art oriented Urban Design)。
艺术营造空间,艺术激活空间。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最直观、最显现的载体,城市公共艺术能够培育在地文化创新能力,营构文化自我“生长”氛围,公共艺术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美誉度的同时,还培育着公众的艺术审美和创新精神。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在创新中国文化、重塑城市认同、再造社区意识和激活城市空间等方面的功能优势,将公共艺术纳入国家未来的文化艺术发展战略之中。
公共艺术之所以是“公共”的,绝不仅仅因为它的设置地点在公共场所,而是因为她把“公共”的概念作为一种对象,针对“公共”提出或回答问题,公共艺术不仅是城市空间中的物化的构筑体,它还是事件、展演、计划、节日、偶发或派生城市故事的城市文化精神的催化剂。公共艺术是植入公共生活土壤中的“种子”,大众是公共艺术“发生”过程的一部分,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型取向。
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种精神投射下的社会行为,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品的简单建设,最终的目的也并不是那些物质形态,而是强调艺术的孵化和生长性,并对城市文化风格,城市活力以及城市人文精神带来富有创新价值的推动。
王中教授是中国雕塑家、公共艺术家和研究者,也是中国公共艺术教育实践开拓者。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科带头人,王中教授二十余年来致力于国内外公共艺术领域的研究、教育和创作工作。200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创办中国第一个公共艺术本科教学工作室,200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创办公共艺术系;创立AUD艺术导向城市设计理念,倡导“软城市”,践行用艺术思维和城市设计激活、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塑造城市的核心精神和文化品格,构建宜人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空间体系、培育创新动力,创造永续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文化遗产。
节选自《精 神 与 形 式 的 感 召——王中近期雕塑创作评析》 /易英、《沉重的思索铁铸的语言》/潘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