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5 15:19
王乃彦,1935年11月21日出生于福建福州,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核工业研究生部名誉主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
1935年11月21日,王乃彦出生于福建福州。初中三年级的时候,福州解放了,他从福州第三中学考到了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
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1955年,大学三年级分专业时,国家作出了建立和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王乃彦被分配学习原子能专业。
1956年,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在钱三强担任组长的小组做中子能谱学研究。
1959年,钱三强推荐王乃彦前往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作为第二批人员,24岁的王乃彦破格到联合所中子物理实验室工作了6年时间。
1965年,由于中苏关系破裂,王乃彦及所有在研究所的中国人员全部撤回国,回国之后在二机部九院位于青海金银滩的地方从事科研。
1978年,王淦昌带着王乃彦一起调到中国原子能研究院。
1985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访问学习,在一年时间中发表了5篇文章。
1986年,应邀在日本长冈举行第二届国际相对论性电子束惯性约束聚变会议上做特邀报告。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7年—2004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主任。
1998年,担任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参加竞选泛太平洋地区核理事会的副会长,副理事长在两年之后会自动升为正理事长。
2000年,担任泛太平洋地区核理事会正理事长。
王乃彦参加研制并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在原子反应堆上的中子飞行时间谱仪,测得第一批中子核数据。对Yb和Tb同位素的中子共振结构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参加和领导了核武器试验中近区物理测试的许多课题,为核武器的设计、试验、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在中国开辟并发展了粒子束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创建了相应的研究室。在电子束泵浦氟化氪激光研究中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建成了六束百焦耳级的氟化氪激光装置。
王乃彦领导和参加了核武器试验中极其重要的多种近区物理测试项目,对探测器系统的响应函数、测试数据的解卷积的复原处理等重要问题做了创造性研究,促进了中国核武器设计和测试技术的不断改进,对惯性约束核聚变领域的物理和技术问题做了系统研究,在高功率脉冲技术、束流物理和束靶相互作用诸方面取得在中国国内外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2015年10月8日,王乃彦做客武汉大学珞珈讲坛第114讲暨第12期长江学术论坛,作题为《激光核物理的发展概况》的报告。
2018年10月11日,王乃彦受邀参加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致远大讲堂”第76讲暨迎建校四十周年高端学术讲座,作了题为《艰苦奋斗发愤图强,院士谈我国核工业发展历史》的报告。
2019年3月27日,王乃彦应邀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职工、北京大学等六所高校研究生300多人,做主题为《激光与核-高强度激光在核科学与技术中的应用》专题报告。
2019年4月,王乃彦受邀参加在泰安英雄山中学和泰安实验中学举行的山东科学大讲堂专家报告会,作了题为《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的报告。
王乃彦教导更多年轻人要敢于突破前人的思维,大胆提出新的思路。他认为:孩子天生热爱探索,“要保护青少年的好奇心,要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扩展思维,这能成就他们终身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
王乃彦在给原子能研究院的学生讲课,课程的名称是《激光核物理》,每学期36学时。
王乃彦的祖父去世很早,父亲能由中国当时最高的测量学堂毕业,全靠姑姑做衣服纳鞋底的收入。父亲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在子女的读书上却决不吝惜。王乃彦兄妹四个,他排行老三。哥哥上大学后,姐姐也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后,父亲成为福建农学院的教授,哥哥也大学毕业。王乃彦上大学时一切费用都由国家负担了。大舅和二舅都是学化工的,二舅是化学家侯德榜的助手,从事制碱工艺。受此影响,王乃彦的哥哥姐姐都是学化工的。
1979年王乃彦调到原子能研究院以后,参加院里组织的英语班。1998年当选泛太平洋地区核理事会副会长后,他知道要主持会议,要深入交流,63岁的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以后,晚上睡觉之前都是固定的学英语时间。
王乃彦在高功率脉冲技术、束流物理和束靶相互作用诸方面取得在中国国内外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评)
王乃彦精力充沛、作风严谨、工作勤奋,一直坚持在科研第一线。(科普中国评)
王乃彦在中国开辟并发展了粒子束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是第一位获得世界核科学理事会全球奖的中国人。(《光明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