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

更新时间:2024-09-12 16:01

王仁(1921年1月2日—2001年4月8日),浙江湖州人,固体力学与地球动力学家,力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北京大学力学系教授。

人物生平

1921年1月2日,王仁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个大学教师家庭。

1938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附中。

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

1944年—1945年,任贵阳第一飞机制造厂工程师。

1946年—1948年,任台湾省台中市第三飞机制造厂工程师。

1948年—1950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航空工程系学习,195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1950年—1953年,在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部攻读博士课程,195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任该校副研究员。

1954年—1955年,任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力学系助理教授。

1955年4月,回到中国;8月,任北京大学副教授。

1969年—1971年,去江西干校农场劳动。

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3年,任北京大学力学系主任。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0年,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

2001年4月8日,王仁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0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仁在压力加工塑性分析和理论、结构的塑性分析和动力响应及动力稳定性、全球和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和地震迁移规律的数学力学模拟等方面作出了创新性成果,对力学与地质学、地震学的研究结合作出了贡献。将地球分成快速模型和慢速模型,给出了15层快速地球模型的解,计算出日、月引潮力及短期自转速率变化下引起的全球应力场。反演了华北地区700年来发生过的14次7级以上大地震,得出唐山地震后的应力分布,预测了未来地震危险区。

王仁的专著有《京津及华北地区现今应力场模拟分析》《固体力学基础》《塑料力学基础》《塑性力学引论》《塑性力学进展》,并主编文集4部、译著4部,在塑性力学与地球动力学两个领域撰写论文170余篇,发表在中外学术刊物上。

人才培养

王仁重视教材建设,1956年就组织第一届力学专业毕业生翻译了H.考尔斯基(Kolsky)的《固体中的应力波》;“文化大革命”后,他带领青年教师总结教学经验,与他们合著了教材3本。

王仁20世纪50年代回国时,他投入塑性力学教学工作后立即在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开设了《极限设计》《塑性力学》等新课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王仁的妻子是张崇静女士,大女儿是王鸣燕,二女儿是王鸣真。

人物评价

王仁先生为科学事业鞠躬尽瘁、服务国家需求,提倡研究和发展新兴领域的科学家精神都是值得人们今天认真学习和追随的。(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局副局长姚玉鹏评)

王仁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力学与地质学的结合工作,为中国地球动力学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王仁先生谦虚、热情、循循善诱,在同他(王仁)交往的过程中,使他(张培震)感受到了一个科学大师的风范。(时任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张培震院士评)

王仁先生仁厚笃实,高山景行。(时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张立飞教授评)

王仁先生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教授架子的良师益友。(原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系教授邵济安评)

王仁院士在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治学严谨,锐意创新,硕果累累,桃李芬芳,为中国的塑性力学和地球构造动力学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北京大学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评)

人物纪念

北京大学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为了铭记王仁先生做出的贡献,推进中国固体力学和地球动力学的发展,根据王仁先生的生前遗愿和王仁先生的学生与同事的倡议,设立王仁奖学金以奖励在固体力学和地球动力学领域品学兼优的学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