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30 12:16
唐麒德元年(664年),开设姚州都督府,统一指挥云南各部落抗御吐蕃贵族的斗争。后来阳瓜州刺史蒙俭叛唐,纠集洱海地区的部落首领,大举进犯姚州。“唐用西爨酋长王仁求为将,平定乱事,这次战争狠狠打击了云南洱海地区的亲吐蕃势力,但唐兵损失过重,只得暂时放弃了姚州。
唐垂拱元年(685年),在王仁求的儿子王善宝等的奏议下,唐王朝又再置姚州,在此基础上又在姚州增设七镇,派兵驻守,接着唐王朝终于驱除了吐蕃的人侵势力。
1982年,安宁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在王仁求父子墓东面20余米的冲沟中发现有花纹墓砖。后因水土流失,在断崖上暴露出砖室墓座。由于农民取砖砌墙,造成破坏。
1989年3月,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文管会、安宁县文化局派员对王仁求碑及王仁求父子墓进行了清理发掘。
1992年,为加强保护,在碑的北面300余米处建一墓园,将碑移至园内建亭保护,亭为木构六角攒头顶式样。碑亭后面设有复制的王仁求墓,其上亦建一亭,墓园四周设有围墙,大门面向东南,门两旁分设休息室与看守人员居室。门外有一修复的石刻兽,门对面约20米设一八角凉亭。
王仁求碑,碑纱石质,通高4.01米,碑身高2.03米,宽1.17米,厚0.36米,屃屭座,长2.6米,高0.89米。古碑用砂石雕成高2.81米,宽1.50米,由一个大石乌龟托着,成都闾丘均撰文,王善宝书丹,中题“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碑文共34行,每行53字,楷书。上镌碑名10字,并浮雕双龙及佛像一龛,碑文正书34行,行17~51字不等,计1628字,加碑名10字,合计1638字。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著名金石学家王昶任云南布政使时,派人寻访王仁求墓,因墓而得碑,遂为王氏父子修墓,并于王仁求碑侧立《修唐河东州刺史王公墓记》石碑一通。
王仁求碑,碑北200余米处有一片缓坡地带名为“王官坟”,有清乾隆五十三年重修的王仁求父子墓两座。1982年安宁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在王仁求父子墓东面20余米的冲沟中发现有花纹墓砖。
王仁求碑,碑文赞述王仁求任河东州刺史期间,一面建议唐廷设置姚府以西20余州,并对之开发管理;一面又助唐将讨平阳瓜州刺史蒙俭与土酋和舍之乱,而立有战功。碑文中使用了武则天创造的新字。河东州建置不见于新旧《唐书》,其地当在元代赵州(今大理市凤仪镇)一带,地处西爨白蛮与阳瓜州乌蛮辖地之间。碑文所记此史实可补正史缺遗,同时亦证明了唐廷对云南边疆的治理及其政令的实施,另外反映了王仁求对唐廷的忠贞。
王仁求,生年不详,安宁郡人,西爨白蛮大姓酋长,出身使持节河东州诸军事,河东州刺史,加上护军。王仁求虽处边庭,却处处关心唐朝的疆土开拓,曾以此处土地肥美,生产丰饶为由,于龙朔中(约公元662年),建议唐王朝对云南“宜郡县以从事”。唐咸亨间,阳瓜州(今巍山县北)刺史(蒙诏主)蒙俭,对姚州发动军事进攻,王仁求慨然率领劲旅身先士卒,为唐王朝奋力作战。咸亨五年(674年),王仁求病殁,终年44岁,王氏死后24年,王善宝始为之安葬、立碑。其子王善宝袭父职,也受到唐王朝的信任,曾“宿卫京都”。王仁求活动的年代,云南正处于两没落,南诏逐渐兴起之际。
王善宝,仁求长子,曾宿卫京师,后承袭父职。出身云麾将军行左鹰杨卫翊府中郎将,使持节河东州诸军事,兼河东州刺史,上轻车都尉,新昌县开国子,公士,擅书法。
闾丘均,生卒不详,成都人,武后时官博士,寻罢。后因事贬为循州司仓。又从唐九征为管记。闾丘氏能文善诗,唯以文章著称。与诗人杜审言,陈子昂齐名。此碑之文当是应王善宝之请而作。
王仁求碑,碑文虽为王仁求而写,却涉及当时云南的重大史实,从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碑文所记此史实可补正史缺遗,同时证明了唐廷对云南边疆的治理及其政令的实施,且反映了王仁求对唐廷的忠贞。王仁求碑共1638字,碑文运用了许多武则天时代改造的新字,足见王善宝等是如何执行和贯彻唐王朝的政令。碑文“字画古劲”,反映了中原文化在连续的传播,这些新字很快推广到云南,说明了当时盛唐文化已经深人六诏全境,同时也表明了当时云南与内地交通畅通、关系密切。
1961年,王仁求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王仁求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仁求碑,位于安宁市城南20公里鸣矣河乡小石庄村葱蒙卧山上,位置在东经102°21~102°37′、北纬24°31′~25°06′。
自驾前往王仁求碑:从昆明站出发,路程大约56公里,约需要6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