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01:33
王克芬(1927年—2018年7月7日),女,重庆云阳人。曾师从戴爱莲学习舞蹈,后转入舞蹈史研究。生前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从一个喜欢唱歌跳舞的小女孩到活跃在抗敌演剧队的演员,再从创作民族舞的编导,最后走上舞蹈史研究的道路,成为学界的权威人物,这条路王克芬走了70多年。少年时她为了逃婚而离家,也曾病倒在心爱的舞台上,但王克芬始终不曾放弃舞蹈,这种坚持成就了她舞界学术泰斗的地位。而自古称为“大家”者,除学识严谨外,更贵在品性高洁,待人谦和。生活中的王克芬有着老一辈学者共有的气质——宽容、内敛,居室装修简单,家具古朴,唯有一排排的书籍和挂在墙上的老照片见证着她半个多世纪精彩的舞蹈人生。
●抗敌演剧队接纳了逃婚小女孩
父亲是清代科举考试最后一届的秀才。她学龄前便混迹于父亲在家开设的私塾,在似懂非懂中开始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诵读。在这种熏陶之中,培养了王克芬对古文的兴趣,后来研究舞蹈史时需要阅读大量古文资料,她也就不觉得枯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救国必先强身”的时代背景下,全国在中小学普及体育课,由于学生年纪尚小,王克芬上的云阳女子简易师范学校把体育课变成了唱游课,也就在那时,这个小女孩迷上了学堂歌舞——《麻雀与小孩》、《小画家》和《可怜的秋香》,开启了她人生中最初的舞蹈启蒙。1941年,王克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四川省立万县高级师范,加入了学校的布谷文艺社和春的剧艺社。在地下党领导的第六抗敌演剧队(抗战初国共合作时期由周恩来关怀组建的十个抗敌演剧宣传队之一)的指导下,王克芬她们这些进步学生开始接触和排演一些话剧,包括宋之的和老舍创作的《国家至上》,夏衍的《花烛之夜》和曹禺的《北京人》。这些宣传抗战和进步的戏剧不仅使王克芬第一次登上舞台,更帮助她在思想上得到了成长。1944年的冬天,学校临近毕业时的一个假期,王克芬被母亲强迫留在家里订婚。此时的她已经不单单是个喜欢唱歌的小女孩,她读了巴金的《家》、《春》、《秋》,对社会,对人生和婚姻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于是趁着回学校参加毕业考试,她离家出走,加入了抗敌演剧队。
这个决定成为她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如果不是演剧队的收留,王克芬也许永远不会走上文艺这条路,更重要的是她在演剧队学会了如何做人。“有一段时间,演剧队的生活十分艰难,甚至中饭都开不出来,男队员出去打了野狗煮给女队员和小队员吃,他们自己却饿着肚子跑去操场打篮球。”王克芬一直记着这些事情,她说,在演剧队感受到的团结、乐观、无私的精神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后来当演剧队的队员生病时,她把自己的戒指和项圈换成钱给队友治病,虽然这是姐姐留给她的仅有的纪念品,但王克芬没有犹豫,“这是在演剧队里学到的,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与舞蹈结缘 与恩师结缘
在抗敌演剧队里,王克芬积累了很多舞台经验,也逐渐显示出了她的文艺才能。1946年,戴爱莲先生回国时教的第一批学生之一隆征丘来到演剧队,王克芬在他的指导下开始了专门的舞蹈练习。因为演剧队白天要正常演出,王克芬在晚上11时后才有时间上形体课。她从最简单的压腿基本功开始练起,当时的辛苦可想而知,但王克芬坚持了下来。1947年夏,戴爱莲回国,在上海筹备开办了中国乐舞学院。王克芬在隆征丘的邀请下来到上海,凭借扎实的舞蹈功底,投师戴爱莲门下,这师生情谊一牵就是半个世纪。
戴爱莲是芭蕾舞科班出身,而她对民间舞蹈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在艺术上的兼容精神十分令人佩服。王克芬回忆说,戴先生精于芭蕾和现代舞,编创的舞蹈《进行曲》演出时一鸣惊人,成为她的保留曲目。在上海,戴爱莲给王克芬的不仅是舞蹈艺术上的指导,还有生活上的关心。当时乐舞学院交费学习的学生人数并不多,而戴先生教自己认为有前途的学生又是全部免费的,生活十分艰苦。她们住在一所殡仪馆的二楼,有时候甚至要吃变质的米。戴先生看不下去了,直接找到宋庆龄反映情况,后来收到了宋庆龄调配的两车救济物资,缓解了她们的生活困难。
1949年,王克芬跟随丈夫张文纲由上海辗转去了天津,1952年又调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歌舞团,一边表演一边编舞。在这期间,她们去过很多偏远的山区,与当地少数民族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进行义演和采风。在这段时间里,王克芬与当地老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王克芬的身体渐渐吃不消了。有一次在编排“阿细跳月”时,她发了高烧,后来甚至发展到咳血,王克芬只好住进了医院。她这时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再适合这个舞台,但王克芬又舍不得离开心爱的事业。在两难之际,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的领导吴晓邦先生找她谈话,给她指了一个方向:“克芬,你的身体状况确实不利于下基层搞舞蹈创作,不如搞舞蹈研究吧。”就是这句话带领王克芬走进了中国舞蹈史的研究,那年她29岁,是学术研究的新人。那时,她一心想着要在新的舞台上努力工作,并没想到日后自己会在这个领域硕果累累。
●半个世纪的舞蹈史研究
1956年10月中国艺术研究会正式成立“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小组”,由吴晓邦任组长,著名戏剧家、文艺理论家欧阳予倩任艺术指导,王克芬成为第一批组员之一。欧阳予倩十分重视这个工作,曾对王克芬说,“我们要向世界证明,中国也有自己的舞蹈史研究。”建组后的第一项中心任务是查阅4.8万余首《全唐诗》,从中摘抄、分类、编辑、出版《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为了完成这项浩繁的史料整理研究,王克芬天天钻研在史料之中,以至于博物馆和考古所的人都记住了这位年轻好学的女同志,为她提供了很多帮助。王克芬这种执著的敬业精神打动了很多人,她不仅是戴爱莲的学生,后来,吴晓邦、欧阳予倩、阴法鲁、杨荫浏、周贻白都成了王克芬一生的老师。
王克芬写的书,从不会让人读起来感到难懂和枯燥,这在史学类著作中十分少见。每当涉及到历史和古籍引用,王克芬都会先把古文钻研透了,然后再用通俗的现代汉语进行阐述,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让读者看得明白。谁都不懂,不愿看的书,写它做什么呢?”50多年来,王克芬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先后创作、主编了20多部舞蹈学专著,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1989年第一次出版的《中国舞蹈发展史》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舞蹈艺术自原始社会至明清时期产生、发展、传承、变异的历史轨迹,展现了中国舞蹈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成就和艺术特色。该书言简意赅的提炼与总结,珍贵的随文图片最终获得了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由于年轻的时候练过舞蹈,研究过民间舞蹈,这给王克芬后来研究舞蹈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她研究史学以学风科学严谨著称。2001年王克芬主编了由敦煌研究院策划的《敦煌石窟全集》中的舞蹈画卷部分。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王克芬考察了敦煌石窟492个洞窟里所有的壁画,参加了数次石窟研讨会,最终完成了《敦煌石窟全集·舞蹈卷》,为敦煌舞蹈贡献了一部珍贵史书。由台湾文津出版社首次出版的《中华舞蹈图史》是一本印刷精美的大书,汇集了王克芬从大量舞蹈文物图中精心挑选出来的669幅珍贵图片。全书以中英两种文字对照出版,按时代顺序展示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获得了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个文化部一等奖,在舞蹈界还史无前例。
●杖朝之年 笔耕不辍
从1952年到2008年,王克芬见证了舞蹈史研究的成长,她坚持的舞蹈研究也不断开拓出新的课题。从2008年开始,她更关心民族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交谈中她会感叹戴爱莲先生当年创作的《荷花舞》、《飞天》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感叹《丝路花雨》这样的舞蹈经典剧目演出得越来越少。王克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今天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对于近现代出现的经典舞蹈的保护还远远不够。“一些经典舞蹈都是在精心的编排和严格的训练表演体系下才成就的,每一代演员都下了很大功夫,这些宝贵的文化必须从现在开始就重视传承。”
2008年,王克芬81岁,按照古时的说法已到杖朝之年,但看到她书桌前摆放的书和眼镜,就知道她还没有要闲下来的意思。当年编写《中国舞蹈词典》,耗时8年,经历了无数的艰辛,这期间她的丈夫因病离世,王克芬在悲痛中还继续工作,最后成就了中国舞蹈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问起她为什么这么喜欢舞蹈事业时,她说:“在学堂学歌舞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舞蹈,对舞蹈的爱也是对美的爱,是对积极向上、团结精神的爱。因为这里面既包含着新文化思想的奇迹,又有美好的人性教育。”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使得王克芬一直还没有停下笔,还没有离开学校。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导师,王克芬给学生们上半天课有时并不需要翻讲义,台下的学生们也不觉得惊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就是一部活的中国舞蹈史。
1992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0年赴美国迈阿密及威敦堡大学讲学,获美国中西部中国科技与文化交流协会授予的杰出艺术家贡献奖。作为中国舞蹈史学家被收入中国、英国、美国、印度等多部《国际名人录》中。
《中国古代舞蹈史话》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1月(译成英、法、日、韩及台湾繁体字本)。
《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清代舞蹈的传承与变异》。
《中国舞蹈大辞典》。
主编《敦煌石窟全集·舞蹈卷》。
《唐代文化·乐舞章》(获社科二等奖)。
主编《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敦煌石窟全集·舞蹈卷》、《中华舞蹈图史》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编《中国舞蹈词典》,获首届辞书评奖三等奖。任《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古代舞分支副主编。被上海辞书出版社聘为《大辞海》分科(舞蹈)主编。
《中国舞蹈通史:明清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12月。
《天上人间舞翩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从中华舞蹈史探索民族舞蹈审美意识的传承与变异》、《石窟中的舞蹈形象研究》。
2018年7月7日上午,舞蹈家·王克芬教授逝世,享年91岁。
中国著名舞蹈史学家王克芬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8年7月11日上午10点在八宝山殡仪馆竹厅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