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02 01:15
王公懿 女,1946年生于天津,辽宁北镇人。画家。现居美国。1973年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1990年赴海外。美国太平洋西北美术学院访问艺术家,美国西北版画家协会永久会员,Aix美校访问艺术家,里昂U R D L A及ALMA版画工作室艺术家,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美术馆驻馆艺术家。1980年,王公懿以版画《秋瑾》轰动美术界。
王公懿 女,1946年10月生于天津,辽宁北镇人。现居美国。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3年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入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留校。1986年受法国文化部邀请赴法考察艺术及艺术教育,并参加展览。1990年王公懿远赴海外,取道欧美而辗转求学。2000年任美国太平洋西北美术学院访问艺术家,美国西北版画家协会永久会员。1992年获法国教育部奖学金,Aix美校访问艺术家,入里昂U R D L A及ALMA版画工作室。1999年任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美术馆驻馆艺术家。
1979年,王公懿以木刻组画《秋瑾》获《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一等奖,轰动美术界。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获大奖,并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美国博物馆、法国图书馆等收藏。
1980年,《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正值画坛复苏之时,艺术家们创作才情空前踊跃。与罗中立的油画巨制《父亲》相并列的另一件一等奖作品——木刻组画《秋瑾》,获得了美术界的关注和热烈评论。《秋瑾》的作者,是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王公懿。以这套主题瞩目,情感充沛,手法概括洗练的毕业创作,使王公懿获得了艺术生涯中的初度声誉。
版画《秋瑾》内容上传达的“对黑暗中国麻木不仁和深入骨髓的腐败”(王公懿语)的痛恨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与呼唤,以及语境上对异域和本土资源开发融汇形成的视觉张力,建树起中国版画的里程碑。
王公懿1986年开始旅居海外,时至今日,无论是她的艺术风格还是创作手法,乃至个人的生存状态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最初的面对社会的悲愤疾呼而返回内心的自省,不再拘束于单一的画种,将艺术变成为自身修炼的“日课”。这一过程的累计付出得到的回馈,已不单止于大小展事奖项荣耀的获得,而落实到实实在在的亲情、友情和生命中的点滴感动中。具有的中国进入现代历史以来知识分子,特别是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追随者一脉相承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上的悲天悯人情结。王公懿历经洗涤而愈显沉实丰足的美感体验,不露痕迹地融进到日后她的一批批版画创作中。如同信手写下的日记一般,创作成为了一片随心流动,自然而然的事情。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与置于国际文化大背景下中国版画家对西方现代流派的观念与表现形式的借鉴、尝试不同,王公懿身处西方文化氛围和环境之中,却反馈着东方的文化传统。用经典的石版、铜版语言表陈她内心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感悟;抽象的图式表达了事物表象以外她自我的生活心迹,精神上却实践着她自创作《秋瑾》以来一如既往的纯粹与真率。在当下形形色色的艺术浪潮席卷每一个角落,使版画人或多或少觉有不安时,王公懿始终坚守着版画艺术本真与严肃。
王公懿在创作《秋瑾》时,表达了她对这一历史主题的独特理解,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艺术变革的理解。她选择了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和日本的木刻艺术家的手法,并结合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些样式。这种高度概括和单纯的风格,也使她日后的艺术主题开始偏离了社会而返回了内心。正是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美学观念中,我们却想到了中国人古老的绘画思想。创作完《秋瑾》后,王公懿的艺术主题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她开始关注生命、“道”等这一类更为基本的人生问题。和中国的文人画家不同的是,她选择的不是山水画,而是抽象画。这种图象不是对外在世界的描述,也不是对某种观念的阐释,而是她自己的生活心迹的记录。对此,她作了这样的自我总结:“整体看1992到2002年的作品,它们显示了我从概念束缚中一步步挣脱“非驴非马”的过程。是那10年不同寻常人生的记录。”
从面向社会的厉声疾呼,到返回自我的澄怀,体悟创作时那种生命的本真状态,王公懿的艺术意志浓缩般地再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两种绘画功能的最基本理解。尽管王公懿一直认为自己的艺术风格、甚至所走的人生之路,大都由于种种偶然机缘的凑合。但是,如果我们参照一下中国的当代艺术,就不难发现王公懿的艺术中有种一以贯之的东西:即它展示了人性中积极和向上的部分,展示了艺术创作中的严肃性。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王公懿可以说是继承了像王国维、李叔同这样的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优秀传统,而这种对社会和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最匮乏的。(严善錞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深圳画院副院长)
从至少3000年前的史前史深处,绘画就把勾勒或刻出来的线描与渲染的色彩对立起来。绘画时而逐一地,时
而整体地对照自己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对立的方向,从而彰显结合起来的素描和色彩。它采用的方式变幻不定:要么是粗粗的线条和大面积的色彩,要么是细致到“肌理”的局部刻画,笔触精致,或令边线明晰可见,或有意使其忽隐忽现。历史上,从未有一种极致的美不会被另一种美超越,哪怕一开始这种更美的是最不被看好的:因为人们可以重新修正自己的说法而无损于自己的名望。
王公懿属于中国这另一个古老伟大的人类文化。在这里,用毛笔写字而不是用鹅毛笔、圆珠笔或石墨。中国文字当然属于书法范畴,但这种表意文字,人们大概可以称之为圣书字——圣的概念在此并不过分。这些表意文字用粗细笔画勾勒,但粗细很不均匀,疏密有致地结合在一起,嵌在复杂而又通畅的结构中。就是在这种形状与点块的结合,还有线条的形状和点块中的点块结合的基础上,王公懿集合连接了风格通常对立的造型传统。深色线条后面的浊灰线条仿若背景,而深色的线条有时用来表示那细密的花瓣。平静的花瓣一片片地、华丽地呈波浪状盛开,充分展示其肌理轮廓和每一瓣花的褶皱。
王公懿具有一种强烈的激情过后重归沉思和平静的能力,一种成为灵感迸发源泉的聚精会神的能力。就是这种能力,点燃了综合造型艺术的火花,让其熊熊燃烧。很少有这样的画家,认为一切都可以用来创造一个世界:这和普遍的民族智慧相关,它告诉我们必须拥有一切才能创造一个世界。风格化的连贯句子营造出一个并不排他的世界,却又是个非常典型的世界,这些句子被视作一个个主题,有别於其他起陪衬作用的图案,就像时有时无的动机独立的主题。这涉及的是一种独见个性的书写。我们要记得,一个人的书写就像人的脸,或者几乎像人的虹膜或指纹一样,能够被辨认出来。
为了思考思想,思考思想的绘画、绘画的思想不但要行万里路而且还要周游历史和史前史。王公懿这样努力了,她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昂赫艾特·尚波提耶·德·赫博 法国美术学校建筑学教授、欧贝尔·巴寨 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名誉校长)
木刻组画《秋瑾》,是我在浙江美院做研究生时的毕业创作。1979年冬开始构思、构图。与同学和导师们商量研究后,在1980年夏天完成。描绘秋瑾,是因为我有话要说。从十几岁知道她之后,她的悲剧长久地感动着我:先觉者的慷慨牺牲,年轻母亲对祖国的热爱,还有黑暗中国的麻木不仁和深入骨髓的腐败……我如今仍能记起在版画系楼梯下面的那间小库房里,每天流汗流泪刻《秋瑾》的情景。那时的心情是悲愤的,报上一直在登载张志新的消息,那又是一个为追求真理而牺牲的年轻的女人,一个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女人。整个创作过程中,我始终带着强烈的情感和明确的表达意愿。这组作品显示了最初我学到的艺术创作规律,及那个时间、环境对我的影响。
1986年赴法国,在参观富丽堂皇的卢浮宫时,我却想到了北京的故宫:坑坑凹凹的方砖地,昏暗的光线,墙上挂着的年代久远、颜色黑黄的绢画已不平整……我深受刺伤。被送出卢浮宫穿过马路时,我已忍不住哭了起来!1976年后,中国大变,中国艺术大变。“改革开放”的大潮,将10年“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和大部分中国人冲得站不住脚,冲得晕头转向。我们将目光转向西方,惟恐落伍,我亦在其中。当我在法国睁大眼睛看“新玩意儿”时,法国的艺术家、教授,却一直询问我们中国的“旧东西”,我们古老的哲学及文学经典!而后我在书店挑了《易经》《老子》。在国外成了我反过来找“祖宗”的转折点。
记得在法国南方Aix市的一个假日,我把自己锁在大工作室,在工作台前坐下。习惯但很无聊的拿起毛笔沾了墨水,拿过桌上扔着的一张印坏的铜版画,顺手在四角点了一些点,拿个图钉钉到墙上。回头坐下来又拿起第二张纸,在中间点了5×5个点,拿个图钉又钉到墙上。坐在位子上一看,血一下子涌上头,心脏猛地跳了起来——我第一次被自己的画感动成这样。1994年在巴黎办个展时,画廊负责人一下子就挑走了这两幅。她喜欢。我知道那天确确实实的是发生了什么。
信手涂抹的一些东西,那完全是无心的!就是那些无意义的点、划日后越来越感动了我。可否说那是因为返复枯燥的感觉让习惯性的思虑逆反式地静了下来,甚至中止。当思维、理性深感疲劳时,潜意识中个人的内心独白浮现出来。那是来自生命深层的,没有被“共识”污染的一些东西。真是奇妙,一直苦苦追求的自我意识的突破,在重复、无聊的“技法练习”中完成了。
我尝试着扔掉以往所学习到的一切。这过程艰难而缓慢,有时显得毫无成效。但这远远比起我以往的种种追求有意义。我逐渐学会随心而画,丢却从前的“苦心”;逐渐学会做事及与人相处中的毫无目的。我们曾多么习惯于为了……为了……为了……。我们曾多么需要给每一件事每一个东西甚至每一个闪念安上一个名义,以便使它区别于其它。我们丢失自己的真率太久,忘却自己的童年太久,我们活着,但已不认识生命。
生活中一直有人善意的帮我,使我顺利地度过人生的一些关卡,甚至得到一些荣誉。1980年的《秋瑾》获奖据说是由于吴冠中先生与詹建俊先生的提议。帮我留在美国的Gordon Gilkey先生是美国第一私人版画收藏家,在他2000年逝世后的报导中说“他曾在二战中帮助德国大艺术家贝克曼(Max Beckmann)移民到美国,在2000年他又帮助中国艺术家王公懿获得在美国长期居留的签证,并得到他授予的奖学金。”为我撰文的法国教授Henriette Champetier de Ribes,只是见到朋友寄给她我的小画册就帮我操办了两次在巴黎的展览。我所以能对画画产生兴趣是因为初中的图画老师李文珍;我所以能进入大学是因为我的第一个领导郭均;我所以能出国开阔眼界是因为当时并不相识的法国朋友。还有教我石版、铜版的好友Sylvie Maurice 和Marc Melzassard……他们帮我打开了一扇扇的门。在此我不能一一细说所有帮助过我的长辈、老师和朋友的名字,总之,我感谢他们! (王公懿 2006年秋于美国波特兰)
·ALMA画廊(法国里昂1987)
·L’Embarcadére艺术中心(法国里昂1993)
·白莲画廊(美国尤金1994)
·Aix市图书城ZOLA画廊(法国Aix 1994)
·精艺轩画廊(加拿大温哥华1999)
·四合苑画廊(双人展中国北京1999)
·白莲画廊(美国尤金1999)
·太平洋西北美术学院画廊(美国波特兰2000)
·白莲画廊(美国尤金2002)
·Jose Martinez画廊(法国里昂2002)
·法国巴黎第一区政府展厅(双人展法国巴黎2004)
·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2006)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天津2007)
·Laura Russell画廊(美国波特兰2009)
·空谷艺术空间(中国杭州2009)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天津2010)
·《中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中国北京1980)
·《中国现代艺术展》(美国Pasadena 1987)
·《不与塞尚玩牌·中国现代艺术展》(美国Pasadena 1991)
·《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墨展》(中国深圳1992)
·《SAGA法国国家版画年展》(法国巴黎1994)
·《中国现代版画展》(美国波特兰1996)
·《中国15名艺术家展》(德国慕尼黑1997)
·《国际版画展》(美国波特兰1997)
·《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中国深圳1998)
·《半边天展》(德国波恩1998)
·《艺术31巴塞尔国际艺术节展》(瑞士巴塞尔2000)
·《艺术芝加哥2000》(美国芝加哥2000)
·《中国水墨试验20年展》(中国广州2001)
·《艺术32巴塞尔国际艺术节展》(瑞士巴塞尔2001)
·《艺术芝加哥2001》(美国芝加哥2001)
·《第三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中国深圳2002)
·《Jose Martinez画廊展》(法国里昂2004)
·《南京水墨画传媒三年展》(中国南京2004)
·《第四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中国深圳2004)
·《国际现代书法艺术展》(中国杭州2005)
·《中国版画1950-2006》(Asmolean美术馆英国牛津2007)
·《爱的风景》(德国汉堡2008)
·《版画邀请展》(Aogen gallery 美国波特兰2010)
·《秋瑾》(黑白木刻)获《中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一等奖
·《风景·绿荫》(套色石版画)获《第四届全国版画展》大奖
·中国美术馆
·上海美术馆
·美国博物馆
·法国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