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0 10:53
王公玙(1902—1983),江苏连云港新浦镇人。民国10年(1921)考入北平中国大学英语系。在校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萧县县长、铜山县县长、江苏第三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湖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江苏省民政厅厅长、徐海行署主任。1947年5月辞职,还乡从事地方建设,曾创设银行、电厂、学校及各种合作组织。1948年当选行宪国民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去台湾,续任“国民大会”代表,1983年病逝。
王公玙(1903—1983),原名宗瑶,以字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初二生于连云港市墟沟镇。祖父王广生经商起家,晚年成墟沟首户。父同甫,字慕陈,连云地区名乡绅。王公玙天资聪颖,勤读好学。民国6年冬考取海州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民国10年中学毕业。民国11年秋考入北京私立中国大学文学系,于民国14年参加中国国民党,民国15年与丁少兰女士结为伉俪。
民国16年奉命赴宁,在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供职,曾任丰县党部特派员,后升任丰县县长。任间,破陋习,简繁政,除民害,修百里干河。民国18年改任萧县县长。民国20年,徐州一带荒歉,春夏之交,青黄不接,饥民甚众。王公玙告之其父急将东北新运到的高粱,由陇海铁路运500袋作赈济。
民国22年春,王公玙调任铜山县县长,适逢大雨数月,黄河泛滥,洪水为灾,王公玙带领民众,冒雨抢修河堤,百姓齐力,终乎水患。民国24年升任江苏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辖区各县为上海之卫星都市,曾拟定治水、教育、加强乡间电讯及自卫武装、发展金融工商业等积极措施,但因日军入侵而未能实现,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被迫撤离。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他毅然投入抗日战争。民国26年冬调任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民国27年擢任省秘书长。民国28年3月3日任江苏省民政厅长,兼徐海行政公署主任,负责协调党政军民,以支持长期抗战。民国33年初,辞去职务,辗转去重庆,担任军事委员会侍从室督导委员。民国34年元月起,出任江苏政务厅长。8月,日军投降,遂赴吴县接收政权。民国35年春,任民政厅长,因身体不好,就医上海,于民国36年秋获准辞职还乡休养,拟筹复“海州电厂”未成。民国37年初当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
1949年王公玙率家随国民党政府去台湾。去台后,未参与政事,曾经营果园,并曾参加运输公司股份。1967年赴美考察,历时两年半,遍游20余州,著有《美游随笔》一书,曾先后捐资辑印《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云台新志》、《海州文献录》等书,倡导发起编印《海州文献》期刊。1974年患肺癌,经手术治疗后,于1983年7月17日逝世,葬于台北市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