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5 16:59
王哲荣(1935年10月5日—2022年5月31日),男,汉族,河北省高阳县人。坦克车辆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双聘院士、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所在学科为军用车辆工程。
1935年10月5日,王哲荣出生,河北省高阳县人。
1956年8月—1962年8月,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坦克装甲车辆专业学习并毕业。
1962年8月—1969年1月,在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
1969年1月—1978年1月,担任总后第20研究院第201研究所总体组组长。
1978年1月—1985年1月,担任中国兵器工业第201研究所室副主任。
1985年1月—2001年1月,在中国兵器工业第201研究所担任三代主战坦克副总设计师兼总体组组长。
2001年1月,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01研究所工作;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受聘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同年3月,成为中北大学双聘院士,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5月31日晚21时50分,王哲荣因病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86岁。6月6日上午,王哲荣同志遗体小型告别仪式在三〇一医院殡仪馆举行。三〇一医院殡仪馆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大厅黑色横幅“沉痛悼念王哲荣院士”的下方摆放着王哲荣同志的遗像。王哲荣同志身盖中国共产党党旗、安卧于鲜花翠柏丛中。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刘石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刘大山,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植玉林,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明,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及单位负责人,以及王哲荣同志生前同事、好友、亲属等参加告别仪式,王哲荣同志遗体已于6月6日在八宝山殡仪馆火化。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中国工程院,有关高校,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及单位,王哲荣同志生前工作过的单位等对王哲荣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并敬献花圈。
1963年—1984年,王哲荣承担多项坦克装甲车辆研制任务:代表军方参加协调第一代中型坦克研制并承担总体设计,协调并承担中国第一代坦克“121”中型坦克技术论证、总体设计、总装调试、样车试验、设计定型等全过程研制工作;主持研制出中国国内第一台燃气轮机试验坦克、新部件试验坦克;主持完成引进项目坦克复装、试验及资料编辑出版,上述工作为三代坦克研制奠定了技术基础;1986年后,王哲荣任国家四大重点装备研制项目之一的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兼总体组长,承担国家重点装备项目第三代主战坦克研制工作,专职15年主持全系统技术工作,三代坦克设计定型后,又承担了WZ123A(Y)项目总设计师;从1984年到2000年,王哲荣与中国的第三代坦克,也就是99式主战坦克的渊源就此展开,王哲荣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项目副总设计师兼总体组长后,王哲荣会同总师祝榆生结合国情,本着自主开发为主,广泛借鉴中国国外先进技术为辅,提出了“系统取胜”的设计理念,即在工业技术基础不如发达国家的条件下,通过整个武器系统的有机结合,系统匹配与优化设计,达到1+1>2的效果,同时提出“技术上螺旋上升,运营上良性循环”的创新理念。
据2020年3月中国院士馆官网显示,王哲荣著有国防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的《论“125mm杀伤爆破弹(榴弹)反坦克系统”》一书。
王哲荣着重强调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协同交流能力、组织引领能力六大能力,王哲荣认为,工程技术人员要立志成才,加强学习与科研能力。
2016年9月9日,坦克车辆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哲荣教授应邀为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师生做题为《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讲座。
王哲荣为我国坦克装甲车辆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国家表彰与嘉奖。1999年荣立中国兵器工业“9910工程”个人一等功,2000年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荣立国防科工委个人一等功,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国防科技奖二等奖和中国兵器工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一等奖。
王哲荣兼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委员、总装备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战车用大功率高速传动装置基础研究”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兵工学会理事会理事、总后勤部科技咨询专家、全军装备表面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国防科技奖奖励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王哲荣为中国坦克装甲技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中国院士馆评)
王哲荣一直致力于装甲兵器科研事业,为中国兵器科技创新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企业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