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嗣奭

更新时间:2022-06-27 12:08

王嗣奭(1566年-1648年),字右仲,号于越,浙江鄞县人, 明文学家。

人物生平

王嗣奭,万历举人。 官涪州知州。明亡返乡。清兵南下,迫诱在乡官绅至杭州朝见,嗣奭坚拒不出,并誓不剃发,不穿清服。嗣奭初治《易》,四十三岁起研究杜甫诗,至八十岁,始撰成《杜臆》对于杜诗意旨颇有阐发。

王嗣奭是第一个把杜甫尊为诗圣的人。并很快被人认可。

为官经历

王嗣奭的仕宦经历比较坎坷。直到35岁才考中举人,54岁时找了一个宣平教谕的职位,以举人的身份出仕,宣平就是现在的浙江丽水。60岁才当上江苏宿迁的县令。3年后,任福建永福县令。又过了4年,终于当上涪州知州。

出版图书

文学成就

《夷困文编》的作者叫王嗣奭(shì),王嗣奭早年研究《易经》,后拜刘宗周为师,与黄宗羲是同门师兄弟,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把他写了进去。但他跟黄宗羲一样,并没有继承刘宗周在理学方面的成就,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尤其是杜诗研究方面。

王嗣奭43岁起研究杜甫,花了近40年的时间写就《杜臆》,这是研究杜甫诗的经 典之作。是王嗣奭提出应该独尊杜甫为诗圣。

一首诗写道:“皮肉空悲衰朽人,敢将朽骨报君亲。儿曹勉奉周官法,老子甘为洛邑人。心血未枯凝作碧,鬓毛虽短保如珍。首阳倘许夷齐卧,王翰堪教罢卜邻。”

另一首诗写道,“富贵不如品鉴好,尚平岂独远人情?也知世乱言当验,直到身尝意始倾。何路还堪访岳去,此身那得朝王行。钱塘江底寻胥老,才说分明死胜生。”

人物评价

嗣奭博通文史,喜辨析先儒异同,于圣学深为有得。尤喜杜诗,尝梦见少陵与之握手,共赋诗。后官涪州,以事至锦官城,过草堂,瞻遗像,宛如梦中。(清李邺嗣在《甬上耆旧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