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东

更新时间:2024-11-01 16:47

王培东,当代著名大写意花鸟画画家,1941年生,1961年考入北京中国画院研究生班,从师于著名画家王雪涛先生。毕业后一直在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历任北京中国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创作室主任等职。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当代中国书画网艺术顾问。王培东的大写意花鸟画,继承了中国写意绘画的优良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厚重、奔放、泼辣的绘画风格,体现着时代精神

人物简介

王培东,男,1941年3月生,河南舞阳县人。著名花鸟画家王铸九之子,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兼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中国书画网艺术顾问、中国美术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交流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友联画院画家。历任北京中国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艺术评价

《以心写心的生动笔墨》:“大觉堂主人”,大名王培东。他的画作、他的人品都颇有河南人那种纯朴厚重的味道。王先生爱花,更爱荷花。1982年,他的大写意中国画墨荷《清气长存》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君子内涵和他的独具创意,把荷花的意境、意趣、意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北京画院与日本南画院联合画展中受到中日两国观众的赞赏。

著名花鸟画艺术家王培东,现任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兼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自幼随父著名花鸟画家王铸九先生学习绘画。1961年考入北京中国画院研修班,拜著名画家王雪涛为师。主要作品有《秋之旋律》、《龙腾凤舞》、《高秋时节》、《珠玑图》、《清气长存》、《乾坤清气》等优秀作品。发表有《写意画——中国画发展的高级阶段》等多篇论文,是位不仅注重绘画艺术实践,同时又注重绘画理论探索的绘画大家。

当今,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画家内在气质与文化修养都可以通过画的表现形式显露出来,时代的风貌和民族的情节也被一一体现出来。王先生也正是这样用他的热情、真情实感用心体会着,直接的抒发,把自然和忘我的状态汇集成笔尖那一泓坚强的力量,求时代之韵,写生活之感把艺术形象变为生动的笔墨形象。王培东先生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以求艺术的创新。在艺术的道路上,坚持走自己的路,并在一直摸索,坚持体裁要深入生活,在表现形式上要大胆创新。”

近些年来,王培东在作品中驾驭笔墨,随心赋彩,以心写心,创造意境,抒发感情等多方面,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他的作品已在中国艺术界独树一帜。

《心系自然 大朴不作——王培东的花鸟画艺术》

2011年,王培东先生 70周岁。这一年也是他在北京画院从艺 50周年。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为他成功举办了《心系自然——王培东花鸟画艺术展》。画展学术研讨会上......美术界著名评论家、画家纷纷给予他高度的评价。(部分摘要)

从写实转向大写意

刘曦林(著名美术史论家、书画家):北京中国画院(北京画院)是花鸟画家的大摇篮。从名誉院长齐白石到院长叶恭绰再到副院长陈半丁、王雪涛、王铸九老先生以及汪慎生、于非闇等等都是花鸟画大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研究北京的花鸟画,研究中国的花鸟画,离了这块沃土,离了这个摇篮,可能就只是半壁江山。这个摇篮不是硬打造出来的,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王培东也不是打造出来的,他的作品风格沿袭齐白石、王雪涛、王铸九等老一辈的传统,自然而然呈现出来。

他的画经过了一个转换过程,经历了一个从写实到写意的转换,这个转换也是从重视写实到重视写意的美学的转换。

王培东有两个基础,一是造化,二是传统。这两点是辩证的、自然而然的、缺一不可的。王培东的传统文脉非常好,从造化这个角度来讲,他研究大自然,与自然心心相印,和自然界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关系。王培东的很多画,技法是从老一辈慢慢习来的,但很多新的技法是他研究自然的过程中创新出来的。特别是他将南国的花木画得真是新鲜,包括我们曾经常画的藤萝花刚开时像谷穗的样子,很少有画家画它,他非常真实地把它画下来了。这个发现,与笔与墨的经营一样,体现了一种新的美学感受。一个花鸟画家,能说出代表作是不容易的。他有好几张好画比较经典,如 1982年的那张丈二的《清气长存》,确实体现“藕大如船花十丈、门外野风开白莲”的境界。他的画浑朴、凝厚、充实、有力,笔笔送到,读他的画要一笔一笔地读。

师从自然 形神兼备

李树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培东是第一批进画院的画家,到如今已经 50年了,是建国后画院培养的第一代人,也是老一代画家亲自教过的。王培东源于家学,我对王铸九先生的一副大葫芦画,印象深刻,既不同于齐白石,也不同于任何人。王培东还是王雪涛先生的学生,王雪涛先生对他也有直接的影响。他生活在这个时代,所以他作品的风格就很现代。说他“心系自然”,因为感觉他画的东西,都是大家经常接触的,比如萝卜、白菜、高粱、老玉米等都入画中。这些题材使人感觉他的作品不但是关注自然、关注造化,而且确实是从造化里边又补充了很多新的东西。

另外,他始终是传承。继承老一代,但又在老一代基础上发展。他没受西洋画的构图、技法、三大面、五调子等表现方法的影响,一直保持传统,保持着中国画的元素,从章法到表现、到用笔、用色等,可以说原汁原味地把传统接下来,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这一点我很赞赏。就像潘天寿老先生强调的“中西画还是拉开点距离为好”,对潘先生的观点,我始终信奉。我觉得应该拉开距离,不要完全都揉在一起,在这方面,培东做了很突出的贡献。

如今有人错误地认为,好像写意就可以胡来。其实,真正写意的画家是十分重视形的,形神兼备,是中国的传统。我觉得中国写意画就是要表现这个“心”,有“心”才能有“意”,才能有意境的创造,才能有意趣,才能有可欣赏的东西。

敦厚温醇 画出真性情

赵力忠(国家画院画家、研究员):看王培东的作品,有 4点感受。一是很敦厚,二是很温醇,三是平实,四是真性情。所谓敦厚就是从画面感觉和内容上、表现上是一种很丰富的、有层次的,有一定的重量感。而温醇,主要表现在他的画给人感觉很和蔼、很可亲、宜人,它亲近人、吸引人,而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平实是不空泛,不张扬。真性情,就是作品源于心,他的画不造作。为什么会有这 4点感受?根据我 20多年对他的了解,我认为他做到了另外 4点:一是专攻,心无旁骛。二是潜心,不随波逐流。三是踏实,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四是自然,乃王培东的终极目标。

王培东的画不跳、不打眼,但仔细琢磨后,如品茶、味很醇,耐人寻味,让人学到东西。而那些吸人眼球、打眼的东西,如喝可乐,打个嗝一口气就出去了,没东西了。从艺术角度来说,我更喜欢这种醇厚的饮茶。

大朴不作 满纸生机

刘龙庭(人民美术出版总社编审、美术评论家):对于这个展览我总结几句话:第一是家学渊源,第二是功力深厚,第三是满纸生机,第四是大朴不作。

我认为弘扬中国文化花鸟画是一个品牌、一面旗帜。在中国画的诗、书、画、印,综合的文化就在花鸟画里边体现得最充足和最独特,如果说中国画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是花鸟画立于世界之林。

看一个画家有没有发展潜力,看他的画面是否不呆、不板、不滞、不死。王培东的画很有活力,功力深厚。他的画,包括子、树干,包括题字,都很稳,是笔笔送到,字正腔圆,他不腐、不滑、不油、不糊弄、不蒙人。他的画,画如其人,很朴素。王培东这种踏踏实实很朴素的作风,我认为在今天特别值得提倡。

弘扬国粹 自觉自信

尚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举办这次展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东先生在大写意花鸟画上有自己的独特的贡献,他的画里面,既有齐白石的传统,也有是从海派流传过来的碑学入书、碑学入画的传统,还有明清文人花鸟画用笔的意趣,他把两种笔法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另外,他在花鸟画题材方面,把传统题材和现代题材有机结合在一起,他是一位在承传中进行整合和发展的画家。

王培东成长的年代,发生了变革,受到了西方文化、西方美术的冲击,包括写实性和现代性。这是王培东这一代人在承传传统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文化课题,也是必须解决的文化课题。在王培东身上看到的恰恰是对于传统的一种坚守,对于传统意象的观察方式、意象的造型方式的一种坚守。

在建设文化强国,尤其要关注、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的今天,通过王培东,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花鸟画家的承传,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画家发展的一条路径。所以,我觉得王培东画展的意义,首先在于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绘画自身发展的轨迹和路线。

这个展览叫“心系自然”,“心系自然”是表现自然的这种生态,这种生命的一种意识。心系自然”也毫无疑问是自自然然地表现自我,是王培东自我的一种个人呈现。我个人认为王培东的个性风格可用朴茂和华姿来概括,朴茂就是谈到他的平实,其实这种朴茂里头有华姿。他的这种朴实、平实,让我们在他的花鸟画中,看到更多的他的这种大写意花鸟画的精神,也正是王培东个性的自我的呈现,非常平实之中透露出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实际上正是中国传统或者中国大写意精神最高的一种境界。

作品出版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培东》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