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1 16:43
王学风(1926年-1951年),安徽省砀山县人六区王寨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时期,王学风跟随所在的志愿军第40军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途。时任120师358团1营3连副班长的他,因骁勇善战先后荣立大功两次。1951年4月,“联合国军”进攻华岳山前沿阵地。王学风率领一个20人战斗小组坚守在华岳山,由于兵力差距悬殊,战斗异常艰苦。在打退敌人第二次进攻时,王学风的脸腮被子弹贯穿,血流满面,只简单包扎了一下继续投入战斗。这时,一颗子弹打中他的头部,他顿时昏迷过去。不久,苏醒过来的王学风听到敌人的枪声愈来愈近,便命令战友董万玉赶快撤离,等敌人合围过来,王学风将最后一枚手榴弹扔出去,敌人的机枪扫射过来,他的双腿被打断。为了不当俘虏,王学风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滚下山崖,牺牲时仅25岁。
王学风,1926年出生在砀山县六区王寨,今为砀山县唐寨镇家和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22岁那年,王学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等,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10月8日,毛主席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王学风毅然申请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队伍。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出国第一战——温井战斗。战斗打响了,王学风和战友们按照团部“作好隐蔽,保存自己,等敌靠近,瞄准射击,坚决守住阵地”的作战方针,隐蔽在战壕里,等敌人的步兵上来了才开火。王学风和战友们冒着敌军的炮火,打退了敌人4次进攻,没有让敌军前进一步。下午3时,兄弟支援部队赶来,一起全歼了敌人,完成了阻击敌人援兵的战斗任务。
出国第一仗——温井大捷,打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士气。美二师的主力部队在新兴洞和苏民洞遭到歼灭性打击之后,便于1950年11月27日晨从球声地区向价川、军隅里方向突围。
为了阻止敌人的汽车逃跑,王学风和战友们提前在两山之间最狭窄的路段设了路障。
凌晨3时,远处传来了美军汽车引擎声。连长说:“老美的汽车来了,准备战斗”,当汽车进入到志愿军的伏击区,连长一声令下:“打!”,战士们一齐向汽车开枪,前面几辆汽车的司机被击毙,车子撞在山崖上抛锚。王学风和战友们立刻像下山的猛虎一样扑向敌群。这时,一架敌机俯冲过来对志愿军扫射。排长大喊:“冲过去,靠近敌人,飞机就不起作用了”。
王学风端着冲锋枪,大喊一声:“同志们,跟我冲!”趁飞机扫射的间隙,王学风和几个战士边冲边打,向公路冲下去,很快压到敌人阵地上,敌人如热锅上的蚂蚁,乱成一团。
随着王学风手里“哒哒哒”的机枪声,敌群一片鬼哭狼嚎,溃不成军。
在这次战斗中,三连抓获了近百个美军俘虏。受到了师部的嘉奖。王学风因作战英勇,冲锋在前,缴获一挺机枪,击毙了数敌,荣立大功。
1950年10月至1951年1月,中朝军队与“联合国军”打了三次战役,三战三捷把敌人打退到三八线以南。但敌方仗着有空军的支援,发起了第四次战役。
1951年4月3日,敌人开始大举进攻。战斗日益激烈,逐渐升温。三班副班长王学风带领他的战斗小组守卫1200公尺的华岳山一号阵地。
4日清晨,敌人先用重炮狂轰滥炸,滚滚浓烟笼罩着华岳山上空。8时许,约有两个班的敌人向1号阵地冲了过来。王学风带领战斗小组隐蔽在防炮洞里,怒视着敌人。50米,20米-----王学风一声大喊:“打!”一枚枚手榴弹飞向敌群,当即有五六个敌人应声倒下,其余见势不妙,夺路逃跑。王学风和战友们跃出防炮洞,端起冲锋枪,追着敌人一阵扫射,阵地上又留下了几具敌人尸体,敌军的首次冲锋被击退。10时许,敌人组织两个排的兵力分两路向王学风所在阵地发起第二次进攻,密集的火力覆盖了阵地的前沿。王学风让战友抗击一路敌人,自己站起身来向另一路敌人猛烈射击,打得敌人不敢贸然前进。突然,一颗子弹飞来,将王学风的两腮打穿,牙齿被打碎,舌头也被打伤,顿时眼冒金星,脑袋嗡嗡作响,几乎昏倒。他用力拍打自己的额头,极力让自己保持清醒,忍着剧疼靠在掩体上。狡猾的敌人发现王学风这个方向好大一会儿没有动静,又一次扑上来。眼看敌人越来越近,王学风忍住疼痛,紧闭双唇,含住满口鲜血,以惊人的毅力奋力将一颗颗手榴弹投向敌人,随着“轰轰”的爆炸声响,敌人丢下十几具尸体,仓皇溃退。王学风掏出毛巾简单地包扎了一下伤口,仍然坚守阵地,丝毫没有撼动。
时至中午,王学风和战友们已经非常疲劳。敌人又集中了1个连的兵力,发起第三次进攻。战斗中战士邓学祥负伤,王学风已说不出话来,他用手示意让战友将小邓背下阵地,自己和另外两名战友留下来继续战斗。激战中,一起坚守阵地的另外两名战友壮烈牺牲,阵地上只剩下王学风一人。
此时的他头部和胸部又多处负伤,双腿也被敌人的机枪打断,他忍着剧痛,跪着向敌人投出最后一枚手榴弹。此刻,王学风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宁死也不当俘虏,武器也不能留给敌人。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摔断了自动步枪,毅然滚下悬崖,壮烈牺牲。
王学风的名字被刻在朝鲜平壤志愿军展览馆的纪念墙上,排在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第一行第6位。然而60多年过去了,英雄的家乡究竟在哪儿,一直是个谜。
1995年9月中旬,在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安徽砀山县委、县政府考察团成员偶然看到“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王学风,江苏砀山县(现属安徽)人”字样后,便开始进行英雄籍贯查询工作,然而,党史、民政、档案等部门都没有找到有关英雄的记录。2012年,砀山县党史办工作人员王东超从解放军档案馆找到王学风的立功情况和事迹材料,其中在籍贯一栏写着:江苏省砀山县六区王寨镇,然而有关部门在当地并没有找到像王学风的人。
2017年,解放军报记者根据线索寻访到山东海阳,海阳市北城阳村74岁村民王学国与照片中的王学风十分相似。王学国称,1941年,他的大哥王学风15岁,被时任海阳盘石区党组织负责人王建熙看中,接收为通信员。1942年夏天,16岁的王学风正式参军入伍,为十三纵(海阳独立营)战士,后调入胶东军分区特务连。王学风先后向家里捎过4封书信,最后一次是1948年春,地址是辽宁锦州,此后再也没有与家里联系过。海阳市荣军医院九旬老人高成新回忆称,1952年5月,他在朝鲜战场上两支部队急行军途中偶遇老乡王学风。此外,也是从北城阳村入伍的抗美援朝老战士王新勤1978年回家探亲时,曾亲口对王京义说,入朝作战时,他亲眼见过王学风。然而还缺少董万玉等关键证人。
为了表彰王学风烈士的英雄事迹,1951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给王学风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