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18 13:23
王宓文(1903.4.18-1972.2.5),字艺初,号惕斋,江苏省泰县人,中国、新马地区教育家,曾任华校教师、政府华校视学官以及独立华文学校校长,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生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战后华校师训班之父”和“马华独中首位掌舵人”。其子为当代学者王赓武教授。
早年负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获英文系文学士学位。毕业後曾任南京钟南中学校席。南来後,先後任吉隆坡尊孔中学,马六甲培风中学,新加坡华侨中学校教席,印尼泗水华侨中学校长等职。1931年受任霹雳州华校视学官,战後升任马来亚教育部华校总视学官。1946年曾回到南京中央大学附中任教,然迫於局势,旋即返回南洋。1955年退休後,曾赴英国伦敦博物院研究中华文化。1959年友出任柔佛州宽柔独立中学校长,1968年辞职,但仍被聘为顾问。在任期间,苦心擘创,校务猛进。又尽力提高华文程度,极著声誉。王校长于1972年2月7日因病与世长辞。他生平素爱作诗文。所著诗文为士林所重。已出版的有《王宓文先生烬余稿》、《惕斋文存》等。
先生是马来西亚著名教育家,其品德学养素为人敬佩。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在吉隆坡、马六甲及怡保等处教育界,皆流传著关於他的杏坛佳话。1959年王宓文来新山主持宽柔中学校政,更是树立风范,为宽中的学术水平根基奠下了扎实的基础。
宽柔是全马第一间宣布不改制的华文独立中学。正值用人之际,王宓文出任宽中校长,转变、创立了宽柔中学的学习风气。在他掌校的十年间,是宽中最艰辛的一段时期,王校长力求改革,奠定方向,极力网罗各方优秀师资,在教务方针和课程上都作了不少新设置和调整,使宽中更具备前瞻性的独特办学风格,但并非标新立异,随波逐流或哗众取宠。在坚持华文教育的完整性和自主性的原则上,也同时兼顾时代需求,集理想与实务於一体。
如今宽中的一些重要教务方针都是在王宓文校长时代确立下来的,包括文理分科、三语并重、高中理科班数理采用英文课本、免费马来籍学生就读、多元化办学宗旨、注奉自发学习、品学兼重,并要求高中三学生必须撰写一篇五千字以上的毕业论文,等等。
王宓文是位和蔼可亲的校长,在他办公桌後悬挂著「谆谆善诱」的匾额。王校长给学生的印象是从不发脾气。他总是苦口婆心的劝导,用爱心感化学子,非到万不得已,决不轻易处罚学生。
但,所谓宽柔以教,君子和而不流。王校长主政宽中十年,并非一帆风顺。最令他困恼的,莫过於1959年至1962年华文中学改制风潮下各种有形无形的外在压力。王校长所承受的压力,非局外人所能理解。可是他始终与宽柔董事站在同一阵线,坚持华校岗位,说什麼也无法迫他改变立场。
1972年王宓文与世长辞。出殡之日,送殡人士超过千人。当送殡队伍抵达新山市区时,突倾盆大雨,宽柔子弟坚持步行。当灵车到义山时,疾雨中,百人踏著泥泞,扶著灵柩上山,此情此景,莫不动容。
郑良树教授赞喻王宓文校长是一位古道热肠的一代「醇儒」。而王宓文之子,当代学者王赓武教授则在2002年《王宓文纪念集》推介礼上如是说:父亲王宓文生前多次提起,在宽中工作,是他「一生最圆满的结局」。「一方面父亲认为在宽柔的十年,他能帮助马华的独中教育系统成全为一种社会势力,一方面又有机会建立他向来重视的现代化教育理想。」这是王宓文的教育理想,「其重点在给学生多样发挥个人本事的学习环境,叫他们能在马来西亚多元民族的社会,掌握最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精通两种或三种语言。教育要向外,尽本能,这才使学生离校後能应付现代化的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