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7 18:37
王宗显(?~1360年),字仲良,和州乌江(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人,年轻时攻读儒学,广泛涉猎经史,道理学陈庸,文章学李桓,曾以明经中乡举,性格炳烈,不拘小节,与胡翰相识,避战乱于建德路(今严州),龙凤四年(1358年)韩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朱元璋部元帅胡大海攻克建德路(今严州),得王宗显而礼遇之,留于帐下,当时胡大海攻取兰溪县后进攻婺州路而不克,朱元璋亲率大军来援,王宗显受胡大海引荐,朱元璋约定打下婺州后让王宗显当知府,派王宗显刺探其情报,年底攻克婺州路后改为宁越府,任王宗显为知府。龙凤五年(1359年)正月开始办学兴教,聘叶仪、宋濂为五经师,戴良为学正,吴沉、徐原等为训导。龙凤六年(1360年)逝于任上。
王宗显,是安徽和州人,年轻时攻读儒学,广泛涉猎经史,曾以明经中乡举,性格炳烈,不拘小节,元末为避战乱而渡江南下,自吴走越,又自越至婺,间关千数百里,与胡翰遇于旅店,
王宗显长常常负气,慷慨激昂,人们因此不想亲近他,胡翰以为淮楚之俗本就如此。胡翰久而得知王宗显的学问,是出于李桓、陈庸。陈庸的道理,李桓的文章,是胡翰所最敬佩的,王宗显莫不尽求教而传承。渡江之初,当年大瘟疫,死者相互枕藉,骨肉之亲亦不相顾,王宗显独与其宗族数人租聘了个房子来住,侍奉以医药,办理丧事,王宗显全包揽了,于是其父亦病逝于瘟疫,遂葬在江宁(今南京江宁区),唯有一侄一直环绕在王宗显身边。
王宗显所到的乡村,诸生跟随他问学,王宗显教导有师法,诸生不敢犯,父兄不敢溺爱,一有违逆即整治抛弃,甩袖而去,在他门下求学之人无论少长做事唯有谨慎。
浦江有一座石门山,险阻可依靠,王宗显尝率其友至山中,回翔周览后,慨然希望在此务农,居民有数十家,都是胆小怕事的农家之子,于是离去了。
王宗显一日在郡郭,闻谍报有警,人心惶惶,王宗显从容相过,动辄就说「事急就同生共死,我当为故人留下。」留三日,告别胡翰而东行,侨居建德路(今严州)。
龙凤四年(1358年)三月十八日,韩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朱元璋部元帅胡大海军抵建德路(今严州),蒙元参政不花、院判庆寿、长枪元帅谢国玺、达鲁花赤喜伯都剌、总管杨瑀弃城而逃,父老何良辅等率众降。胡大海得王宗显,知道其是儒者而礼遇之。
十月六日,行枢密院判官胡大海攻取兰溪县,遂进攻婺州路。攻而不克,回兰溪县筑城防守,留王宗显于帐下。
十一月三十日,朱元璋因为胡大海兵攻婺州而不克,于是亲自率领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司副都指挥使杨璟等军十万亲征。
十二月十六日,朱元璋由宣城至徽州,召故老耆儒访问以民事,赐诸父老布帛抚慰之而离去。行至德兴,听闻张士诚兵占据了绍兴路之诸暨州,于是率兵引兵路过兰溪。
胡大海带着王宗显谒见朱元璋,朱元璋说:「你与我同乡里,正好能来帮忙。」然后,朱元璋让他到潜入婺州,刺探状况,王宗显跑到了距离城外五公里处的旧相识吴世杰家,从他那里探知到城中守将各怀鬼胎,回来汇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大喜,对他说:「我打下婺州后,让你当知府。」
十二月十八日,朱元璋兵至婺州,陞枢密院判胡大海为佥枢密院事,命掾史周得远入城招谕,对方不结束,于是督兵围城。
先前,蒙元参知政事石抹宜孙守处州路,听闻宋军攻克徽州,进攻婺州城,与参谋胡深、章溢议为守备,造狮子战车数百辆,以其弟石抹厚孙镇守婺州路,継而令胡深等率领战车部队为援,石抹宜孙亲自率众万馀出于缙云县以应之。胡深深至松溪,听说朱元璋来了,观望不敢进军, 朱元璋对诸将说:「婺州依靠石抹宜孙,故而未肯即刻被攻下,听说石抹宜孙派战车载兵来援,这怎么知道有边?松溪山多且路狭,战车不能通行,如今使用精兵阻遏他们,其势必然被破。援兵既被我破,那么城中绝望,就可不劳而下。」
十二月十九日,朱元璋命佥院胡大海养子胡德济诱其援兵于梅花门外,纵击大败之,擒其前锋元帅季弥章,并缴获其所制惊马器仗,胡深等遁逃。于是婺州城中情势更加被孤立,御史帖木列思与武官甯安庆不和,画界各自分守,意复不相团结,于是甯安庆夜遣都事李相缒城诣朱元璋请降,开东门纳宋军入城,浙东廉访使杨惠、婺州达鲁花赤僧住皆战死,俘获其南台侍御史帖木列思,院判石抹厚孙,廉访佥事安庆以下官。
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改婺州路为宁越府,任命儒士王宗显为宁越知府。帐前总管陈从贵兼东阳县知县,率兵兵三百戍守,义兵元帅吕兼明兼永康县知县,帐前总管王道同为义乌县知县,杨苟为武义县知县。
龙凤五年(1359年)正月二十七日,王宗显受朱元璋命开府学,延聘儒士,叶仪、宋濂为五经师,戴良为学正,吴沉、徐原等为训导。当时丧乱之后,学校久废,至是此始闻弦诵之声,无不忻悦。
《明史•王宗显传》载,王宗显是「未几,卒官」,即就任宁越府知府后,在办学兴教等方面有所作为,不久后在知府任上去世,因而其去世时间,应该就在龙凤六年(1360年),因为朱元璋于龙凤七年(1361年)正月派侯元善来作金华府(去年宁越府改名)知府了。
胡翰:余每为之太息,世之言交者,不以利,则以势耳。徵逐慕悦于一时而 反眼不相识者,接迹于天下,诚以势利不常有故也。于是有相靡以术者,然亦不能不穷,于是有激于义者,如战国之公子解骖,委辂于屠肆之中,举夫抱关,鼓刀之人加之宾客之上,意气倾动,遂成刎颈,若甚烈也。然不过欲得其用以身下之,彼亦不顾而以身许之耳,岂道也哉!予故与君皆布衣也,相去不啻风马牛之不相及,幸而遇之,悉心委迹,不知于道合焉否也?唯不以贫贱动其心,不以祸乱沮其气,终始一节,而皎乎霜日者,固翰之所愿托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