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10 08:10
王宝义,生于1932年9月,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1949年4月参加工作,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涞水县北白堡小学教师、文化馆馆员、电影放映队队长、文化局副局长、旅游局局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曾被评为全国旅游行业劳动模范。
上世纪80年代,野三坡虽然山青水绿,旅游资源丰富,但农民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王宝义早年当电影放映员,巡映下乡把涞水县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走了个遍,对山水的雄奇壮丽情深意笃,对百姓的贫穷状况感触颇深。1984年,时任该县文化局副局长、曾因业绩突出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他,决心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走上富裕之路再卖把儿劲。梦想让野三坡的石头开花,开发家乡未被人识的旅游资源,带领大家致富。为此,他积极建议县委、县政府启动开发野三坡风景资源发展旅游事业的工程。当年7月,为了追寻旅游致富梦,他借了130元的活动资金,带领旅游资源考查小组闯进野三坡。有一次,在考察大龙门村阳明山明代长城遗址时,由于坡陡路险,王宝义抓住的荆条突然断了,他从3丈多高的陡崖上掉了下来,幸亏被龙门村老村长一把抱住,才幸免于难。
当时旅游一词还是一个新鲜的字眼,旅游业在平民百姓眼里前途未卜,不少人还嘲讽他想出风头。冷嘲热讽中王宝义义无返顾,和他的支持者并肩在山里披荆斩棘,过险滩,攀绝壁,踏遍了三坡520平方公里的沟沟坎坎,亲自勘察72处重要景点。
根据考察结果,1986年涞水县成立了野三坡旅游开发总公司,王宝义自告奋勇兼任公司总经理。当时的办公条件是,一无注册资金,二无场地;他甘冒风险就地招录了15名农村青年,租了两间民房,白天烧砖盖房,晚上学习旅游知识,创业之艰辛可见一斑。为节省资金,他和员工们将一日三餐减为两餐。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因为北京的一家公司中途毁约而债台高筑,以致于员工连吃饭都无法保证,空着手含着泪回家过年,王宝义更是被讨债的民工堵在家门口……
然而,王宝义没有被困难吓倒,他用瘦弱的身躯顶住了重重压力,多处奔走,八方呼吁,赢得各级领导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给野三坡的开发带来了蓬勃的生机。1987年11月,野三坡风景旅游区正式向游人开放,游客也逐年递增。
王宝义深知旅游的大发展需要人才,1993年,他毅然办起了旅游专业学校,招收学生60多名,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叫得响,打得赢”的旅游专业队伍。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他上北京、跑石家庄、到保定,前后引进资金240万元,在景区里建成了中国北方第一个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特色的景点——“苗寨”,让游客在这里也能领略到苗家风情,这一举措为野三坡景区带来了鲜活的生机。
矢志不渝为乡亲致富
离休后,王宝义并没有闲下来。1998年,他把自己半生积攒的10万元钱全部拿出来,借鉴“苗寨”的成功运作经验,和乡亲们一起建设了另一旅游景点“朝鲜民族村”。
为了使远离景点的村民也能尽快富裕起来,王宝义利用野三坡山地广阔、适合中草药种植的良好条件,2002年在著名景点“百里峡”附近建了山庄药园。山庄药园生产出来的既能观赏、又可食用的中药材,不仅丰富了餐桌,而且美化了景区的环境,实现游客和农民的双受益。
经过二十余年的开发建设,野三坡造就了1个世界级(世界地质公园)、7个国家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4A级旅游区等)响当当的牌子,打造了“世外桃源、神奇野三坡”的品牌形象。
送别:“没有王宝义,谁知野三坡?”
“没有王宝义,谁知野三坡?”这是涞水县野三坡景区的老百姓为王宝义打出的送别标语。
5月8日4时30分,王宝义这位为涞水旅游事业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涞水县旅游局原局长与世长辞。王宝义本是保定市定兴县西城村人,然而他却在生前嘱咐孩子将自己的骨灰葬在三坡镇的山上。因为,他希望能继续守护自己挚爱的野三坡。
5月10日,细雨霏霏。从张石高速都衙出口直至野三坡景区的灵芝山墓地,沿途几个村的数千名乡亲跪送30公里,有的甚至赶到王宝义的安葬地,只为送老局长最后一程。鸣哀乐、打条幅、长街跪地……沿途的百姓自发为他送行,挥泪大喊“老局长一路走好”。
在送别王宝义的人群中,笔者看到了在“7·21”特大洪灾中不顾个人安危救助旅客的旅店老板刘庆花。她说,老局长最初勘察野三坡旅游时曾到他们家吃派饭,那时家里真穷,根本吃不饱。他就鼓励大伙儿,说依靠旅游以后大家都能住楼房、开汽车。“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可是现在你看,他的承诺都实现了,他是我们的大恩人。”刘庆花哽咽地说。据野三坡管委会副主任瞿保军介绍,30年来,三坡镇的人均年收入从最初的60元提高到现在过万元,老百姓们开汽车住楼房,老局长的心血没有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