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4 21:32
王家素,1944年5月生,重庆市开县南门镇莲池村王家塆人,毕业于重庆大学无线电系。中国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之父,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超导技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国模范教师。
中国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之父,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重庆大学毕业,1970年在原国防科委某研究所从事超导技术应用研究至今,1988年调到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超导技术研究所(获200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超导技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国模范教师。主持过十五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博士点基金和211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从事超导技术应用研究34年,从1970年以来主持完成了原国防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课题10余项。
“九五”期间提前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研制成功世界第一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获2001年四川省科学技术特等奖,并入选200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乘坐这辆车。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2001年至今SCI 收录18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授理发明专利2项。出版《超导技术应用》学术专著和《高温超导微波电路》学术译著各一部。主办ISMAGLEV’2002国际学术会议1次(任主席),主编国际会议论文集一本。
王家素和他的夫人王素玉七十年代就着手超导技术的研究。在那个年代,设备不足,资料缺乏,难度极大,不少人退却了,但他俩以顽强的毅力挺了过来。“自从涉足这个领域,我们几乎就很少有过节假日。我们只想为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尽点力,能做多少事就做多少事。”王家素教授如是说。
从1911年发现超导,到1986年发现高温超导材料,科研工作者不断探索更高转变温度的材料,并努力开拓它的实际应用。世界各国科学家成功的范例,激发了王家素进行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研究的决心。研制方案一提出,便有好心人劝阻他们说:研制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风险太大,发达国家都没有研制出来,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没有可能。王家素态度十分坚决:“科学从来不是等待所有条件都成熟才进行的,要敢于冒风险,敢于做前人从未做过的事。研制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关系到国家的荣誉,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就为这一点,即使搭进我的全部,也要搞出世界上第一辆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
王家素的研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1997年,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项目作为国家“863计划”项目正式立项。科技部有关领导明确要求,研制高温超导磁悬浮必须要创新。两院院士沈志云教授也提出,在常导磁悬浮车研制成功的基础上,我们的超导磁悬浮要创新,要站在一个新的制高点上……
沈院士的话给了王家素他们极大的启发和鼓舞。由于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做出动态悬浮实验,对于悬浮力、稳定度、导向力等数据,王家素他们心中都没有底。在既无资料又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经过一番艰苦的创新努力,一台集超导、低温、机械、电气、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的高温超导磁悬浮测试系统研制成功了,测试结果完全符合高温超导磁悬浮车的实际情况。
2000年,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责任专家赵忠贤、林良真研究员等专家汇聚西南交大,对“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方案进行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考虑到项目后期工作量还很大,专家们决定,将原定于当年完成的计划延长到次年。王家素心想,别说延长一年,就是延长一天都不行。他们在正式的大型实验室没有建好的情况下,用塑料编织布搭起了简易大棚,项目组的实验工作就这样展开了。自从立项后,王家素夫妇几乎每天都是从早上六点一直干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午饭和晚餐常常是在校外的菜市场买几块大饼,啃上几口又开始工作。为了这个项目,王家素头上又多添了许多白发。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2000年12月31日,世界上第一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终于提前在这个简易的大棚里浮起来了。这辆可载5人、总重530公斤的车,净悬浮高度大于20毫米,采用全自动控制系统,超出了立项时设定的标准,且冷却材料为液氮,不到以氦作冷却材料价格的1%,而且所有的材料完全是我国自己研制和生产的。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同行纷纷来电向他们表示祝贺。
王家素教授常说:“科学研究不怕失败。”他的同事、学生评价,王是一个敢于在科学研究上冒风险的人,总是以战略家的眼光去探寻超导技术可能应用的新领域。
王家素又在着手进行基础研究,力争尽快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他笑着说:“看来只有退休后,才能摸摸心爱的小提琴和二胡,畅快地拉上两曲。”
2001年,研究成果“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1年,获四川省科学技术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