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1-27 16:13
王屏山(1926年~2006年2月26日),福建福州人。194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无线电系。次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岭南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长,华南师范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广东省第六届政协副主席。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王屏山,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先行者和开拓者、杰出的人民教育家。1926年8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4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机电系,1948年~1951年在岭南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任助教。1949年6月参加党组织领导的广州“地下学联”,195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任岭南大学附属中学副主任。1952年9月任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副校长兼团委书记,1958年8月任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69年恢复工作,先后任广州市教材编写组组长,市教育局中教组组长、教研室主任,广州师范学院筹办组组长。1978年10月任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1979年9月任华南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1980年10月任华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1981年9月任党委书记。1983年4月任广东省副省长,1984年当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1988年1月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1993年离休后任广东省教育促进会会长。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第七届省人大代表。
从事教育事业
1948在岭南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期间,他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学联,在白色恐怖最猖獗时,他曾独自一人留在广州进行地下活动。建国后从事教育事业,1951年,王屏山正在岭南大学物理系读电子学专业研究生,他的导师著名的电子学专家冯秉铨教授曾表示希望他留下当助教,就在这时,组织上调他到岭南大学附中任副主任(即副校长)。他认为,自己虽然有志于做科研工作,可是革命工作需要,共产党员就要去最需要的地方。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岭南大学附中副校长的岗位,从此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
华南师院附中校长
1952年各大专院校调整,岭南大学附中、中山大学附中、广东文理学院附中等校合并,组成华南师范学院附中(即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他又任这所新学校的副校长兼团委书记参与创办华师附中并任副校长,1958任华南师院附中校长,1959年和1960年在全省教育质量普遍低下的情况下,他创造了现今流行的“减负”、“课改”、“个性化教学”等,使华师附中连续两年都以95%以上的高比例为大专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生,学校受到省委的表彰,被誉为“教育战线的一面红旗”。1960年附中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的红旗单位,一举成为全国闻名的一流学校,王屏山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他在50年代便超前地提出了中国的教育战车必须要有公立和私立两个轮子才能大步前进,受到省委书记陶铸的高度评价。十年浩劫,他被关在了牛棚,成了牛鬼蛇神,后又被调离华附,到广州市教研室担任一个闲职,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10年!直到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时任华附主任书记的蔡汉平发动全校学生递交请愿书,向当时的省长请愿,请王屏山回到华附来,于是阔别近10年之后,王屏山终于又回到了华附,担任校长和支部书记。
成为广东省副省长
1983年王屏山被选为广东省副省长,从此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里程。在落实拨乱反正和贯彻知识分子政策的同时,在紧紧抓住全省18所重点中学,要求办成有特色、高质量的学校外,他以主要精力去抓基础教育,大力进行中等教育的改革,解决农村中小学的“校校无危旁,班班有课室,人人有台凳(简称‘一无两有’)”。他在致力于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极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认为中国必须走公、民办学的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支持民办教育。1985年全省基本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987年实现了办学的基本要求“一无两有”。为了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王屏山还排除困难,积极支持各地、市在当地创办了一批大专院校,如佛山大学、广州大学、韶关大学、梅州嘉应大学、江门五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肇庆西江大学、中山孙文学院等。广东的在校大学生一下子由80年代初的五万多人,上升到十万人,为广东经济建设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人才,创造了条件。为适应沿海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王屏山还接受国家教委的委托,组织广东、福建、海南三省的300多专家,根据沿海地区的实际,吸取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成果,改革旧教材的体系。
调任省政协副主席
1989年王屏山调任省政协副主席,同年3月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由各界人士组成的民办教育组织——广东省教育促进会,由他出任会长,林若、吴南生(省政协主席)任名誉会长,团结各界人士共同支持、促进广东教育事业。1990年编出一套独具特色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沿海版)教材,经国家教委审定,受到专家们一致好评,正在一些学校试用,受到师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在他的努力下,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为了探索多渠道办学的新路,王屏山领导教育促进会在1989年秋天和深圳市教育局联合创办了全省第一所民办公助的深圳市碧波中学。确定“学会做人、打好基础、培养专长、加强实践、报效祖国”为学院教育目标为了落实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在1999年9月就实施完全学分制(绩点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因材施教,按学分收费。他根据学生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原则,如:“宽进严出、严而有度、给予机会、差异培养、略有淘汰”。“有教无类、全面育人、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各行其道”。等等。所有这些,在新安学院八年教育教学实践中证明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是正确的!
为使该省基础教育适应世界科技的发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他主持编写了沿海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他所倡导的因材施教、为后进生创造平等受教育机会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他呕心沥血,成功地把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办成全国普教系统的一面旗帜。担任副省长后,他十分重视解决该省中小学“一无两有”的问题,为该省在全国率先普及小学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十分关心该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选送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参加支教,为提高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改变该省教育相对落后、各行各业人才奇缺的情况,他大声疾呼,不辞辛劳,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办起了嘉应大学、韶关大学、五邑大学、西江大学、广州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为该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担任副省长期间,他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推进卫生、体育、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为该省卫生防疫、消灭血吸虫病和鼠疫,以及该省在第五、第六届全运会上取得辉煌成绩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王屏山是福州人的骄傲,如果说民办教育事业是希望的火种,那么传播这火 种的人就是民办教育的普罗米修斯——王屏山先生。如果说一定要用简短的话来 表达对这位民办教育先行者的敬意的话,那么,我只能将王屏山先生的一生足迹凝聚 成一句话:碧波蓝天衬红蕾,华附新安满桃园。
在众多的师长当中,留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我们的老校长王屏山。半个世纪以来我一直都是“紧跟”王屏山校长的。初中时,王屏山的妻子、我的师母张冠坤任教我班物理课。她谆谆善诱、深入浅出的教育方式使我们受益匪浅。高中三年级时,王屏山亲自执教物理课。高考前的总复习上,他把我们应掌握的重点题目讲解得很详细。高考那天,我打开物理试卷,不禁喜出望外,试卷中的题目基本上都是王校长跟我们复习过的。我心中暗想,王校长真是高人一筹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十多年后,王屏山当上广东省副省长,分管文教工作;我也当上广州市副市长,同样是管文教工作。我有更多机会聆听他对教育工作的见解,也经常在他的指导下解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难题。每次参加教育工作会议时,他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抓好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事情,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一定要抓深抓细、抓好抓实。在任一天就要抓好一天。即使不在任,也要做一些促进教育工作的事业。”尽管当时是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的财力还很薄弱,难以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但我跟随王屏山四处奔波,发动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办学,发动广大群众集资兴学。终于在我们任内,基本上完成了普教的“一无两有”工作,也在全国率先普及了小学教育。后来,我们都从副省长、副市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了,王屏山当了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我当了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尽管我们见面的机会不及以往多,但仍然关心学校教育方面的事情。再后来,我们彻底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从事教育事业的恒心始终没有变。王屏山担任广东省教育促进会会长,而我继续在他手下工作,为促进教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02年暮春时节,我跟随已身患癌症的王屏山到广东省连南、连山等偏远山区,当年省教育促进会每年都投入资金对少数民族地区奖教奖学,这次是给少数民族的三好学生颁奖,同行的还有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林道英同志。所到之处,瑶族同胞无不称赞教育界的老领导、老专家,感谢他们为山区教育带来福音。连南地区有一所中学和一间科学教育馆是香港商界人士捐资兴建的,这两位人士都是王屏山的好友,他们都是为王屏山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那份真诚那份执着所感动而捐资办学的。省教育促进会还在广东省其他地区兴建了五所学校,取名“碧波”、“蓝天”、“红蕾”等,每个名称都十分雅致。在连南县,当瑶族小学生给我们献“旺相带”时,又令我想起在华师附中学习的日子,每当喜庆活动时,老师和学生们欢聚在一起,那浓浓的师生情实在难以言表。
王屏山校长与我家人也有深厚的感情。2000年我母亲90岁生日时,他们夫妇特地来给我母亲祝寿。我这个既是女儿又是母亲,既是学生也是家长的人真是百感交集。我不仅本人曾是附中的学生,我的儿子也是附中的学生(儿子在华附毕业后考进了中山医科大学,我母子俩既是附中的校友,也是中山医的校友)。当我儿子见到王校长时,一时不知该怎么称呼,有人立刻开玩笑说:“是该叫王师爷呢还是王教头?”曾任生物老师的省教育厅副厅长周国贤打趣说:“林冲只不过是80万禁军的教头,王校长的徒子徒孙何止80万呢!”
为了教育事业,他到处奔走,演讲写作,编写教材,推广总结……老校长在人生最后十多年里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念念不忘党的教育事业。他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堪称教育界的楷模,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永远鼓舞我们开创新的业绩!
王老,你走好!
(作者是广州市原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