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均

更新时间:2024-09-12 16:01

王志均(1910年8月3日-2000年12月24日),山西昔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北京医科大学教授。

人物生平

1910年8月3日,王志均出生于山西昔阳。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同年,在北平协和医学院进修生理学。

1939年,在昆明中心医学院任教。

1941年—1946年7月,任国立贵阳医学院生理学副教授、教授。

1946年,在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学习进修。

1950年,从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50年9月—1953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副教授。

1953年,被国务院批准授于终身教授职称。

1953年—2000年,任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教授。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0年1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40年代,王志均做了移植胰狗肠释放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的生理学研究,阐明迷走—胰岛素系统,发现交感神经对胰高血糖素的释放作用,证实了迷—胃泌素机制在胃液分泌神经反射期中的重要意义,发现有些胃肠激素具有细胞保护作用,提出细胞保护可能是胃肠激素的生理功能之一的假说。

20世纪50年代,王志均在消化器官活动对代谢影响的研究中,提出在营养物质被吸收入血之前,消化器官本身的活动可能即已影响代谢活动这一思路,经过论证,生理性刺激消化道,即可通过迷走—胰岛素系统和交感—肾上腺素系统启动代谢过程。文革结束后,王志均又开拓了脑肠肽对代谢调节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王志均设计出一种“胃肠四通瘘”技术,来代替常用的“巴氏小胃”技术,证实了“迷走—胃泌素机制在胃液分泌神经反射期中的重要性”。

20世纪70年代,王志均开展了消化道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发现胰多肽对实验性急性胰腺炎有明显的细胞保护作用等,说明细胞保护作用可能是某些胃肠肽的重要功能之一。

截至2000年12月,王志均共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专著6部,其他论著部分参考如下:

[1]王志均.幽门螺杆菌:掀起对胃十二指肠病认识的革命[J].生理科学进展,1996(2期):101-106.

[2]王志均.关于内分泌概念的相对性和发展[J].生理科学进展,1983(3):6-8.

[3]顾增发,王志均.胰多肽对急性胰腺炎大鼠的细胞保护作用[J].生理学报,1983(02):98-104.

[4]王志均.发现促胰液素的故事[J].生理科学进展,1979(02):44-45.

[5]汪建英,王志均,李振甲,等.胃粘膜萎缩大鼠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的变化及其与内源性PG_s等的关系[J].生理学报,1987(1).

[6]汪建英,郭燕世,王志均.胃蛋白酶的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生理学报,1985(06):25-31.

[7]王德民,苏秉雯,王志均,等.泥炭腐植酸对大鼠慢性实验性胃溃疡愈合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82(2).

[8]汪建英,王志均.胃粘膜Na~+-K~+-Mg~(2+)-ATPase在适应性细胞保护机制中的作用[J].生理学报,1988(03):4-11.

[9]汪建英,王志均,李振甲.6-Keto-PGF_(1α)和TXB_2在胃粘膜适应性细胞保护中的作用[J].生理学报,1986(05):11-19.

[10]朱文玉,屠亚红,王志均.生长抑素对大鼠胰岛B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J].科学通报,1988,33(7):546-546.

[11]王志均.中国生理学史[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

[12]汪建英,郭燕世,王志均.胃蛋白酶的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J].生理科学,1984(Z1).

人才培养

王志均对于培养科学人才,应当重点培养有知识、有创新能力和有事业心的“三有”开拓型人才。他主张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行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就是进行科学研究。用启发诱导方式来引导学生,而不是时时处处管起来。

王志均在教学中主张启发式,反对照本宣科,引导学生去思维、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强调把智能培养放在第一位,把传授知识放在第二位。他撰文阐述自己对教育的意见,人才要在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只有培养出德才兼备、体魄健康、有理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有民族自尊心、不计名利、勤劳节俭的青年一代,我们的祖国才能有更美好的明天。

1950年,王志均任教于北京医学院期间,给学生讲授“生理课”、“人体生理学”等课程。他还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生讲授“消化生理课”等课程。

20世纪80年代,王志均开设“消化和内分泌”课程。

截至2000年12月,王志均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及进修生50余名,大多都是高、中级专业人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如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万有教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王德炳教授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王志均的父亲王贵祥在乡务农,母亲田氏在家操持家务,家中还有姐、弟、妹各一人。家境虽不富裕,但尚能维持。王志均少年时代在本乡读小学,学制7年,除国文、算术外,还念了四书、诗经等。王志均学习刻苦努力,每学期总是名列前茅,深得本家一位祖父王敦临先生赏识,鼓励他努力学习。王志均在王敦临先生影响下学了大量文史方面的书籍,打下了良好的文、史基础。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境困难而辍学,在家务农。

王志均的妻子是周宏达。

王志均的女儿是王宪(任国际生理联合会副主席、教育部基础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人物评价

“王志均先生淡泊名利、高风亮节,是‘东西方哲学的完美结合’、‘爱国主义的典范’、‘启发式教育的倡导者’。”(神经生理学家韩济生院士评)

“王志均先生及其他所属的那个知识群体,是一个人文精神很强的群体。他们从事科研时是极其严谨的,但他们视野开阔,志向高远,亦可以说是有着人们现在常说的‘终极关怀’意识。这样的关怀,世界与人类需要,对人自身亦有益处。”(病理生理学家韩启德院士评)

“父亲(王志均)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主动放弃各项优待,一生清廉俭朴。他做学问、做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风范,留给了我和我的后代,这是我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王志均女儿王宪评)

“王志均是中国生理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对中国生理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大学医学部评)

人物纪念

北京大学医学部在生理楼的中厅建立了王志均的塑像,以缅怀其为中国生理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