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6 12:40
王惠远,男,1936年9月生于中国辽宁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育花路小学退休教师画家,海洋建设工程师,民进会员,人称“爱海老人”、“北戴河怪老头”,中国北戴河浅海人工礁场场主,师从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弟子韦江凡,创立了风格独特的“绵纸国画”,名声远播海外,深受日、韩国画爱好者青睐。2007年被评为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同年被评为“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曾提名“河北省首届环保十大杰出人物”。
王惠远,男,1936年9月生 ,民进会员 ,画家,海洋建设工程师,师从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弟子韦江凡。
1936年9月生于中国辽宁省,幼年随父母移居河北秦皇岛市,1957年7月毕业于秦皇岛高级师范,57年-97年从教40年,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画家,历任本地区中小学美术教师,北戴河美术协会副主席、河北省青少年美术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97年退休)。87-98年任北戴河区二、三、四届常委。期间任中国民主促进会北戴河工委主任。87年-90年任北戴河区第八届人大常委。 98年至今从事保护海洋生态、进行人工投礁和放流海产种苗等工益事业。被评为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获河北省首届环保十大杰出人物提名,2007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等奖项。
70年代:1978年3月17日被评为秦皇岛市文化工作先进个人。
80年代:1984年:代表秦皇岛市与日本富山市建立友好城市文化交流36副书画作品。
90年代:在《全国园丁画集》《人民政协报》等众多媒体杂志发表多篇书画作品。
1999年3月30日法国国家电台“国之家”两位专家特访,并拍摄海洋环保,给与高度评价,于8月16日在法国国际电台播放。
1999年北戴河浅海人工投礁场增值,社会效益统计。单项梭子蟹收入每年平均增值收入10800元,在礁场周围作业的共166只船,总收入17928000元(单梭子蟹一项收入)。
2000年后:2003年新华社新华网发布“怪老头”倾其积蓄在大海中为鱼儿建“产房”;
2003年6月3日“中国之窗”国际华语台专题播放“老人与海”;
2004年10月中央四台“走遍中国”碧海金沙北戴河中专题人物;
2003、2004年连续评为本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做出显著成绩先进个人;
2007年被评为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提名“河北省首届环保十大杰出人物”; 同年被评为”秦皇岛市首届感动港城十大人物”之一。
2008年被评为“河北省2007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2012年11月6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新闻》播出《映像中国人》:“一位痴心不改的投礁人—王惠远:作画所得200万元 购礁石投大海”专题
王惠远自幼酷爱书法、美术,师承京城名门大家。最初学习的是西洋绘画,后改学国画,深得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陆阳春、田零等大师指点。更得到中国版画泰斗汪刃峰老师的直接教授,并有幸拜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弟子韦江凡为师,以西画带入中国画之神,以独特的绵纸攻画中国绘画,兼具西洋与国画技艺的精髓。他手握画笔六十载,执教40年,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画家,为家乡培育了无数艺术人才,曾任北戴河美术协会副主席,河北省青少年美术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97年退休)。
1993年全国园丁画集刊登其作品《北戴河全景》,1994年在人民政协报发表《北戴河全景》、《泰山之巅》等作品,在1984年秦皇岛市与日本富山市结为中日友好城市时,献出三十余幅水墨山水绵纸画进行文化交流,几次参加日本、韩国交流画展。从此,其吸收了西方画技的“绵纸国画”作品备受日、韩国画爱好者青睐,名声远播海外,经常有书画收藏者慕名而来向其求画。多幅作品载于国内外报刊杂志。
他的主要作品有《北戴河全景》《黄山组图》《浪尖儿》《马》《海韵》《燕山雪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群蟹争游图》等。
王惠远凭借出色地画艺成为了当时港城美术工作者中的富裕户。1997年,当王惠远告别校园之后,便撂下握了60多年的画笔,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自费投礁、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公益事业中来。所谓人工投礁,就是在适当的浅海海域人工投放石料,以形成一片适宜鱼类洄游产卵、孵化、成长的港湾,有人曾形象地描述他是在大海中为鱼儿建产房的人。几年间,王惠远“以画养海”,用尽了所有卖画的钱并多方筹资,倾尽了他与老伴所有的积蓄,累计投资200余万元,向大海中投放了2万立方米石料。一个300多亩的五大礁区已在北戴河海域基本形成。
从96-97年做海洋测和投放人工礁前期准备和试验工作。98年正式投放人工礁至今已十年在北戴河海域建成200亩人工礁场和每年放流海产幼苗,明显地改变了大海的生态环境,使周围海域得到有效净化,水产资源可喜的大量增殖,渤海湾中东北、天津等处皆得到很大的受益;追踪,记录考查,濒临灭绝的26种水产类已恢复16种之多,还引来几种外种水产品,水产增多渔民无不感激。
98年以来连续被评为秦皇岛市”建设小康社会”先进个人。多次受到市委,统战部表扬,多次受到本民主党派省市委的表扬。
07年初被评为”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河北省提名奖。同年被评为”秦皇岛市首届感动港城十大人物”之一。
07年6月2日中央新闻台采访时播出专题片二分钟向大海放流几千万虾苗的报导。
“恶浪翻腾风萧萧,精卫填海人投 礁;冷水灌透鱼人体,征衣步履结成壳;吾为大海还生态,链条连起时不遥;了此一生雄心志,甘愿身做海中礁。”2004年,北戴河退休美术老师王惠远在画室中激情满怀地挥笔写下这首《投礁人之歌》,当时,他已是69岁高龄的老人,以诗言志誓将余生献给与他从小相伴的这片曾经富饶的海域。
在河北省美丽的北戴河海滨,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怪老头”,他的名字叫王惠远。王惠远老人一辈子都非常节俭,但是为了保护他挚爱的大海却花去了一生的积蓄。从1997年退休以来,他致力于北戴河海洋环境的改善,自己投资往海洋中投放人工礁石,以吸引鱼类洄游繁殖,先后花去了积攒了几十年的200多万元人民币。正是因为有了王惠远老人的努力,使得在北戴河消失了16年的梭子蟹重新回到了这片海域,曾在北戴河绝迹的26种洄游鱼已有11种开始洄游。王惠远老人说,这是他对大海的一点回报,因为他是大海的孩子。
“我从小以海为伴,那时候海洋格外的丰富。我在大海里边真是像条小鱼儿似的,天天到海里嬉戏,太美了!大海真是像慈母一样,百般地照顾我。”
王惠远老人已近80岁高龄,是一位手握画笔六十载、蜚声海内外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执教40年、培养了大量艺术人才的美术教师。他从小就生活在风景秀美的北戴河海滨。王惠远老人不止一次地讲:
“大海就是抚育一切的生灵,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大海,不去保护大海。”
但是,随着人们对大海的利用越来越广,对大海的索取越来越多,王惠远老人发现,他身边的海在悄然发生着变化。1996年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北戴河地区的洄游鱼类因为灭绝性捕捞已经“失踪”了26种,大海几乎变成了空海!这让爱海如命的王惠远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当时的情况海不好了,已经被污染,被恶性捕捞。海里边的物产感觉越来越枯竭了。渔民也是感叹不已:哎呀,我们打鱼,就像马路一样,光光的,什么也没有!可怎么办呢?我从小就是靠海来生活的,我感觉的更灵敏,早就知道海(已经)这么枯竭了。”
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王惠远老人,对海的情感是意笃情深。他认定在海边长大的人,没有理由不热爱养育他们的大海。为了这片海,他想要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王惠远老人了解到,近三十年来,人工鱼礁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起来。石头投入海里后层层叠起,形成了海底的突出物。这样不仅会使海水在这里产生涡流,而且还能因阻流作用形成上升流,将海底的营养物带到中上层,为浮游物的繁殖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使石块的表面和空隙间滋生大量的藻类、贝类和甲壳类等小动物,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营造繁衍生息的场所。
看到人工礁石能带来这么多的好处,王惠远老人产生了自费人工投礁的想法。王惠远说:“大海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现在是我们回报大海的时候了,我要拿出我的全部精力、全部财产来挽救大海,能挽救一分是一分。”
人工投礁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远非想像的那么容易。1997年冬天,王惠远老人开始了第一次试验性投礁。他亲自指挥着,把400多立方米的石头按计划投进了大海。由于缺乏经验,选址不佳而且投礁量小,第一次投进去的石头第二天就被四条外地拉蛤的大船给破坏了。这意味着:第一次辛苦的投礁就这样失败了,所花的3万多块钱也就算是打了水漂。那个时候,王惠远老人的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和他一起干的伙伴伤心地趴在床上大哭起来,王惠远老人却豁出去了,他说,失败了不要紧,咬咬牙咱们还接着干!
在这期间也有很多渔民对王惠远产生了误解和猜疑,他们认为王惠远花钱买石头往海里扔,是想设礁引鱼,自己发大财。于是有些渔民就趁着黑夜割走礁厂周围的标志浮球。王惠远知道后,也不辩解,看到有人卖自己的浮球就自己花钱再买回来。
“我确定它是应该干的,而且是有意义,我非得要干不可!(哪怕)把我的骨头献到海里我也干,就拿它当动力,咱们大干,投大堆,让它再也拉不动!”
王惠远老人决定再好好地大干一场,这次估计要花几十万块钱,几乎是他工作了几十年全部积蓄的总数,家里人能同意吗?王惠远老人的夫人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她理解王惠远对大海的这份热爱和情感,所以在各方面都全力支持他。
“他做什么事,我们基本上都是共同研究的。因为在我心中,我信任他!对,我就支持他!”
妻子不仅在精神上鼓励他,而且在经济上也尽最大力量支持他。妻子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为了筹集钱,经常是戴着老花镜夜以继日地画画。
“我总给他打气,我说失败没关系,失败了再投,我使劲画画,然后再卖钱,卖钱还投,一直投到你认为比较合适了。”
在妻子的支持下,王惠远老人拿出当时家里的全部积蓄一共36万元,与另外5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凑了60万元,说什么也要建成一个毁不了的大礁场。1998年5月份,王惠远老人在请教专业人员并对周围海域进行了周密分析之后,开始了第二次投礁。他租了两条大渔船,买下了3000多立方米的礁石,一股脑儿地投入了考察好的海域。据说那时候,光是运送石头的拖拉机排起队来就有几公里长。在投入礁石的同时,也投下了王惠远老人的希望。
1998年冬天,王惠远老人又开始投礁建立第二个礁场。那一天,他雇的投礁船正在作业,海上突然掀起了风浪。在狂风巨浪中,他们乘坐的木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被刮过来卷过去,王惠远也被刮得站不住脚,眼看就要被甩下海,在危急中他喊来同伴把自己紧紧地绑在船帮上,继续呼喊着指挥投礁。一个大浪打来,冰冷的海水从脖领子里直灌而下。
“冬天投太冷了!遇到大风小船简直抗不了风浪,有时候7、8级(风),小船都立起来!海水哗哗的灌,瓢泼一样,全灌身体里面。赶紧抱住桅杆,这样的话船立起来也得指挥,任凭它灌吧!就这样坚持着还投。但是上岸的时候就完了,上岸的时候,走不动道!怎么回事?迈不开腿呀!全身结成冰壳了,拍打拍打、砸砸,这才能走道。”
1999年春天,王惠远老人又拿出夫妻俩卖画的钱投入了几千立方米礁石。为了投礁,王惠远老人的身体累垮了,嗓子也喊哑了,但是令他欣慰的是,他的辛苦有了回报。就在2000年的夏天,王惠远惊喜地发现,礁石上长出了很多的海藻,吸引了大量的海洋鱼种在这里争着抢着找庇护的地方。一度在北戴河不见了踪迹的冷板鱼和白眼鱼等稀有鱼种悄然现身,消失了十几年的梭子蟹也懒洋洋地在水里游弋。到了秋季,当地的渔民们都有了沉甸甸的收获。看到渔民们打鱼归来鱼满船、蟹满仓的情景,王惠远老人开心地笑了。
“很多二生蟹都出来了。渔民一下也捕捞了,每个船都捕啊,百八十斤地往上捕。这就轰动开了。这可真是好事情,就这样就传开了。”
在十余年中,王惠远老人前前后后一共投入了200余万元人民币。那是老人一辈子勤俭持家、坚持做画、卖画积累下来的积蓄!从第一车石头投进海里,王惠远老人一共投进了16000多立方米的石料。到2012年,面积近300亩的五个礁区已经形成,散落在整个北戴河海域。在这里,鱼儿重新回来了,海水变清变蓝了,渔民们也都有了丰硕的收获。
如今,他往日投礁的海域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一些以前很难见到的海洋鱼种明显增多,当地的一些渔民也因此得到了实惠,纷纷效仿老人投礁。投礁老人用自己“誓为大海献余生”的精神感动了家乡人,也感动了无数关注海洋事业的环保人。几年来,众多中外媒体都对这位爱海老人的投礁事迹进行了报道,王惠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像他这样的傻子、疯子会越来越多。投礁老人这个自称为“精卫后人”的怪老头曾多次与老伴和孩子们商量,百年后要用水泥裹体,沉入大海化作海礁,为鱼儿提供一个安全的庇护所,让更多的海洋生物在他的身旁繁衍后代。
王惠远老人还热衷于参与环保宣传,多次与大学生共同探讨环保公益后动,一直密切关注当前大学生的环保社团工作,他认为大学生是环保事业的未来,曾在燕山大学,燕赵环保网河北省环保NGO交流论坛等做过多场公益讲座,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幽默风趣的讲话方式深得学生们喜爱。他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人生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同学们,长期与燕山大学环境保护协会等高校环保社团交流,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同学们能再接再厉,传承绿色理念,为构建和谐美好家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惠远老人为人热情,平易近人。与他谈话,能增长很多环保知识,让人深受鼓舞、身心愉悦。从他身上,能体会到环保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无论别人怎么看,坚持自己就好,自己认为是对的,对人们有好处的事,哪怕会引起人们的不理解与非议,也一定要坚持下去。
王老为环保做出了突出贡献,力行环保,宣传公益。在汶川地震的时候,他曾经义卖自己的画,捐献给灾区,大义之举,给与我们心灵的振颤。
2011年11月27日下午3点,王惠远老人受燕山大学环境保护协会的邀请在燕山大学举办了一场名为“甘做精卫,心向大海”的专题讲座。
王老简要地介绍了人工投礁的相关信息。讲座过程中,主持人以谈话的形式向王老进行了提问。谈到王老在从事人工投礁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时,在场听众无不动容。学子们被王老的谈吐吸引,现场掌声不断。王老发言后观众提问互动。现场观众纷纷表示被王老这种顽强不屈的毅力和大度从容的品质感染。王老最后寄语青年学子“努力、奋斗、腾飞”。
2013年4月10日,“爱海老人”王惠远与其子王少非共同参与了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环保社团的成立仪式,王老在现场做了“中国梦从当下做起 两个环境当务之急”的报告,并题字“绿色使者 环保先锋”;王少非题字“尊重顺应保护自然 和谐共容同享环境”。
2020年6月,入选“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20年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