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更新时间:2024-09-27 11:32

王文 (1911年-1943年) 原名王学善,化名老井、罗文,男,陕西绥德人。革命烈士

参加革命

王文(1911年―1943年),原名学善,曾化名老井、罗文,绥德县定墕乡耿家山村人。1927年春,考人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王文进校,就被浓厚的革命气氛所吸引,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听取革命遗传,参加了学校党组织领导的各种革命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驻守绥德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包围并封闭了四师,大肆抓捕进步师生。此时王文恰好受学校党组织派遣,在镇川堡、绥西一带组织农民协会。听到消息后,暂回家乡宣传革命。

回到家乡后,王文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宣传革命道理,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他的舅舅、哥哥、妹妹、弟弟都先后参加了革命。1930年初,王文经李景林介绍转为中共党员。随后,又创建了绥德区委,担任区委书记。1935年1月后,相继任绥德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县苏维埃政府任副主席、中共绥德县委书记等职。

1936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西征后,蒋介石增派汤恩伯之十三军“围剿”西北革命根据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吴堡县个别领导人坚持硬拼蛮干,造成严重损失。党及时派王文任东地区区委书记兼中共吴堡县委书记,纠正了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使红军免遭损失,为保卫陕北省中心区域的安全做出了贡献。

抗战时期

全面抗战开始后,王文任米脂县县长,团结李鼎铭等进步爱国人士走上抗日道路。不久,奉调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初,中共中央决定由郭洪涛带领王文、王子文霍士廉等50多位干部,携带两部电台赴山东开辟敌后根据地。行前,毛泽东接见并讲话,强调到山东后要广泛发动群众,大量组织武装,发展游击战争,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

王文等一行经过三个月的跋涉,当年于5月到达山东。6月,被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任命为中共胶东特委书记,负责胶东党的建设、部队整编与统一领导等问题。当时,胶东地区的几支抗日武装分属不同的系统,步调不统一,国民党顽固派也趁机招兵买马,抢占地盘。面对复杂的局面,王文决定首先发动群众,抓武装队伍的建设。为此,他深入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掖县三支队向广大官兵宣讲中共的抗日方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培训。8月,王文赴掖县与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领导人郑耀南等面商部队合编事宜,撤销三支队番号,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和掖县三支队各部合编为第三军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和五十五团,统一了胶东抗日武装。9月18日,按照上级指示,第三军改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12月,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五支队的成立,标志着胶东抗日武装力量的空前统一。同时,王文还深入农村,广泛发动群众,很快在各县建立起游击队和基层政权。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工作,胶东抗日形势蓬勃发展,建立了以蓬(莱)、黄(县)、掖(县)三县抗日民主政权为基础的胶东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8年12月,为加强对山东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1939年1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批准建立中共胶东区委员会。同月,在召开的中共胶东区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中共胶东区委员会,王文当选区党委书记。7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又决定将胶东区党委改称中共山东第三区委员会(习惯上仍称胶东区党委),王文仍任书记。9月,以原区党委军事部为基础建立山东省第三军区,统一领导除第五支队以外的各地方武装,王文任军区政委。

1940年9月,原第五支队编为山东纵队第五旅,第三军区又先后组建三个团,组成新的第五支队,王文兼任政委。在王文和区党委领导下,抗日军民迅速向北海、西海、东海地区进发,并逐步向南发展,使这一地区成为胶东半岛西部比较稳定的抗日根据地。

1941年3月15日,山东纵队驻胶东的五旅、三旅独立团和五支队分东、西两个战场,发起了强大的反击“反八联军”战役。五支队在东海区战场歼灭了陈显、苗占奎等部千余人;五旅及三旅独立团在西线的栖霞东部之桃村歼灭蔡晋康部千余人。我东、西两路部队会师桃村。当即南下海莱。将南窜之赵保原部之一部包围在吉格庄,彻底摧垮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组成的所谓“反八联军”。

从1939年夏到1941年春,胶东军民在王文等人的领导下,经过仰望顶、灵山、良蒙山、葛门口等战斗,粉碎了日军的“扫荡”,使胶东根据地日益发展和巩固。到1941年,胶东军民粉碎了三次约有千人以上的日军进攻。期间,于1940年底,山东纵队第四次整编后,王文任新编的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政委。

随着胶东抗日形势的发展,胶东的抗日政权日趋巩固与完善。1942年9月,胶东行政公署成立,王文任主任。同时,成立了统管五旅、五支队和各地方武装的胶东军区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委,王文任副政委。10月,日军调集两万余兵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王文与其他主要负责人一起,领导了全区军民开展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日军对胶东军民进行过多次“拉网扫荡”,使胶东处于日、伪、顽的夹攻之中。王文把依靠群众、坚持武装斗争放在第一位,并身体力行带领广大干部深入基层,组织职工会、农救会、青妇会、妇救会等群众团体,全面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和参军运动,同胶东800万军民一起经历了艰苦的反“扫荡”斗争,取得歼敌3000余人的重大胜利,度过了胶东抗日战争历史上最艰苦的岁月。另外,王文还在处理军队与地方、干部与群众、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积劳成疾

残酷的战争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王文健康状况极度恶化。同志们不忍心,偷偷买来鸡,烧鸡汤给他喝。他马上追问从哪里搞来的,同志们只好撒谎说“是司令部送来的慰劳品”。他不信,只好造假账哄他。1943年春节刚过,王文突然大量吐血,昏迷两天。区党委十分关心王文的病情,派一个警卫班和一个炊事员负责王文的安全和生活,规定除医生和主要负责同志外,不准任何人见他。但王文刚一清醒就写条子要警卫员找干部来谈工作。稍能行走,就避开警卫、医护人员到机关工作。王文大量吐血后,行署机关同志纷纷主动凑钱给他改善生活,增加营养。王文坚决不收,后来考虑到同志们的真挚感情,就勉强收下来,却让爱人王伦将自己的一点钱也添进去一并交行署行政科,转送给泰山灾区难民。他一直与警卫班战士、炊事员一起就餐,强调不准超伙食标准,要建立流水账,随时送他审阅。

人物逝世

在同志们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护理下,不到两个月,王文的病情有了好转,就又投入到党的工作中去。这时,林浩奉调回山东局学习,胶东党政军工作的重担全落在王文肩上。时间不久,他就渐渐支持不住了,但仍咬着牙坚持工作。9月,山东分局派林浩返回胶东,强令王文离职休息。然而,天妒英才,经多方治疗无效,王文于1943年11月16日与世长辞,时年32岁,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安葬于栖霞英灵山烈士陵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