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更新时间:2023-10-13 20:57

王文(1911.11.26-1971.11.3),曾用名王文郁,吉林省大安县四平山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在鞍山钢铁公司和酒泉钢铁公司工作。1965年6月,王文任酒泉钢铁公司党委书记兼经理。是中共本钢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常委,中共本溪市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常委。

人物生平

王文,1911年11月26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大赉县(今吉林省大安县)四平山村。

1933年4月进入北京东北光复中学读书。

1936年9月东渡日本到东京东亚补习学校求学。

1937年考入日本明治大学。“七七”事变后,毅然放弃“工业救国”的愿望,怀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于1937年10月奔赴抗日救亡前线—晋察冀军区,投笔从戎参加革命。

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期间,王文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分区11团敌工干事、军分区政工部敌工科长、地委敌工部副科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敌工部部长、区党委敌工部副部长等职。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立场坚定,不屈不挠,有力地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功劳。

东北光复后,1945年11月,王文奉命调到东北地区,先后担任嫩江省军区第二分区政治委员、行署专员,中共嫩江省第二专区地委书记、专员,嫩江省建设厅厅长,嫩江省嫩南办事处主任、省分委委员,积极参加建立和巩固东北根据地,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和地方建设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夕,王文转到工业战线,从事冶金工业建设。1949年6月起任鞍山钢铁公司秘书长、采矿部主任、公司副经理、中共鞍山市委员会委员。当时,日伪和国民党遗留下的矿山千疮百孔,一片废墟。王文发扬革命军人敢打硬仗的精神,废寝忘食,团结带领广大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依靠工人群众,战胜困难,把矿山很快恢复和建设起来,投入生产。

1951年王文任鞍山冶金建设公司副经理分管财务和物资供应工作,为鞍钢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7号高炉)按期凌工投产,为鞍钢增加新的生产能力做出了贡献。中央重工业部为加速本钢的建设,成立鞍建本溪分公司,王文兼任分公司经理。

1955年带领建设大军从鞍山开赴本溪,立即投入两项重点建设工程。他经常深入现场了解情况,检查工程进度,听取工作汇报,及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矛盾。使本钢的基本建设进展顺利,质量符合国家要求。1955年8月,王文任本钢经理,组织领导本钢和鞍建分公司的广大职工,完成了工源厂区和南芬矿山各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

1960年,王文提出把本钢建成年产300万吨铁、200万吨钢的规划。在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认真地解决了原料落后于冶炼需要的矛盾和设备损坏严重等问题,加强了生产经营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本钢的生产经过调整恢复到一个新水平。到1964年,生铁、电炉钢的生产能力比1954年分别提高2.6倍和2.4倍,电炉钢品种增加到90多种,生铁达到16个牌号,研制成功低磷铁、砌钢、耐热不锈钢等新品种,填补了我国冶金工业的空白。在全国同行业31项可比指标中,有13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炉利用系数、路矿协作、焦炉设备管理,在全国冶金系统都处于领先地位,多次荣获冶金工业部颁发的奖旗、对本钢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65年6月,王文调任酒泉钢铁公司党委书记兼经理,对酒钢的生产建设倾注了满腔热血,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他经常身着粗布衣,脚穿棉胶鞋,腿上缠绑带,带领工作人员到远离市区的野牛滩等荒山解野察看矿产资源,职工们说:“酒泉的荒野踏遍了王文经理的脚印”。王文组织制定了酒钢发展规划,他根据酒钢的实际情况,排除异议,派专业人员到外国学习先进的冶炼技术,引进先进设备,亲临现场同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炼钢、炼铁的工艺,为酒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文遭到残酷迫害,1967年带病从酒钢被揪回本钢,受到无情地批斗和折磨,身心健康遭到严重摧残。但他仍然坚定对党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确对待党、正确对待群众,相信革命会继续前进。

1971年5月,获得“解放”后,带病重返酒钢工作的途中,肝病恶化,医治无效,于1971年11月3日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

社会评价

《本钢志》:

王文胸怀坦荡,平易近人,办事果断。工作严肃认真,观察问题敏锐,勇于开创新局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