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勋

更新时间:2023-02-07 15:41

王晓勋(1948年8月—2013年1月5日),男,汉族,1965年12月入伍,1967年4月入党。历任衡水军分区战士、参谋,武强县、安平县人武部副部长等职。1986年4月随人武部移交地方,任安平县人武部部长、县委常委。1996年4月随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后,该同志继续担任安平县人武部部长、县委常委,被授予上校军衔。1999年6月退休。在部队工作期间,他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在1996年抗洪抢险中,所在人武部荣立集体一等功。

个人经历

王晓勋,五亿农民的方向王小坤之子,1948年8月出生,中专文化,1965年12月参加工作,1967年4月入党,1986年3月任安平县委常委、武装部长1999年7月退休后回南王庄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回村任职后,他坚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一心扑在工作上,无私奉献、恪尽职守,使曾经一度落后的南王庄村再创辉煌,成为省级第一批文明生态村。2007年3月,刘云山、刘永治、白克明、朱启、符廷贵等领导同志相继作出向王晓勋同志学习的重要批示。2007年5月,在赴京参加北京军区党代会期间,他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退休后,王晓勋回到家乡——安平县南王庄担任党支部书记。他和班子成员带领乡亲们,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治散治乱,化解矛盾,开拓进取,使党支部建设得到加强,社会风气和民居环境得到改善,集体公共积累和群众收入得到大幅度增长,一个一度远近闻名的乱村、“上访大户”,成为衡水市首批命名的“文明生态建设示范村”。王晓勋解甲不矢志,退休不褪色,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军队退休干部的先进性。

人物事迹

基层党支部是党的执政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实践者。进入上世纪90年代,南王庄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削弱,村里矛盾重重,纠纷不断,仅1998、1999年两年就有多人11次进京上访。拥有550多户、2500多人口的南王庄,成了县乡领导感到无奈的“头痛村”。王晓勋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后,狠抓党支部班子建设,使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加强。

(一)凝聚人心树正气。王晓勋到任后发现,尽管组织对班子进行了调整,但是班子成员心态复杂、想法多样、思想并没有真正拢到一起。大家联想到他上任第一天晚上宿舍玻璃被砸,没几天大队部铁门被偷,对他能否在南王庄村呆得住、能否把“一班人” 拢起来,能否改变南王庄的现状,普遍存有疑虑、信心不足。王晓勋看透了大家的心思,逐一找同志们谈心,支委会上他动情地说,我回来一不图名,二不图利,看到南王庄走下坡路,我睡不着觉呀!既然来了,改变不了村里的落后面貌我就不回去!他随后带领大家奔山西大寨、赴河南南街村参观学习,“一班人”通过参观学习明白了王晓勋的良苦用心,也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在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台城村,大家重温入党誓词之后,齐声说,王书记,有你带头,只要我们在一起干,南王庄就大有希望!

(二)多措并举强素质。王晓勋认真分析了前届班子软弱涣散的原因,觉得主要是班子成员能力差、素质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几经思考分析,他拿出了加强班子能力建设的具体举措。他组织“一班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常用法律法规;请县委党校教授、优秀党支部书记进行加强能力素质建设的授课辅导和工作经验介绍;利用自己多年在军地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多的优长,进行具体的传帮带。引导大家提高领导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组织协调群众的能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能力。通过学习,“一班人”看到了自身在能力建设上存在的差距,增强了提高能力素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家在工作实践中,练内功、强能力、增素质,班子成员的综合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三)严格自律塑形象。王晓勋和新班子成员分析感到,“一班人”的言行,事关班子的威信和形象。在支委会上,他严肃地提出,每个班子成员都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自律塑形象。他说到做到:不要一分工资,更不要一分补助,为给村里办事,他还搭进去上万元;多家企业高薪聘请他当顾问,孩子也邀请他到北京居住,都被他婉言谢绝;为照顾常年患心脏病的妻子又不耽误工作,他动员妻子一起回到了南王庄;为给村里争项目、跑资金,患糖尿病的他几次累倒……。针对以往班子存在的问题,他给新班子成员明确提出了不得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不得巧立名目吃请请吃,不得为亲戚家族谋私利等“八不准”。这些措施,提升了党支部在南王庄群众中的形象。“一班人”勤奋工作、廉洁自律,受到群众的一致拥护。党支部连续两年被上级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南王庄村出过两次名: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村民王玉坤等三户农民坚持团结办社,依靠集体力量实现增产增收,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五亿农民的方向”。第二次出名是在半个世纪后,王玉坤的儿子、安平县人武部原部长、上校军官王晓勋退休后,放弃平静悠闲的生活,毅然回到南王庄村担任党支部书记。9年时间,王晓勋带领村民治乱致富,把南王庄村建成了省市闻名的“小康村”、“文明生态村”。

上校村官回村任职

王晓勋回村任职,当初连他自己都没想到。

1999年6月,51岁的王晓勋结束了34年的戎马生涯,从安平县委常委、人武部部长的岗位上退休。也就在那个夏天,南王庄小学教室的一根房柱轰然倒下,砸伤一名女学生,引起群众意见。县委、县政府在调查中发现南王庄村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先进村逐渐落伍了。谁来带领乡亲们改变这一状况?领导在想,群众在盼。

县委常委会议上,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王晓勋。人们清楚地记得,王晓勋在担任县委常委的14年中,带领民兵积极参加驻地建设,多次出色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特别是1996年滹沱河暴发特大洪水时,他指挥数万民兵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人武部荣立集体一等功,他个人荣立二等功,是一员能啃硬骨头的虎将。况且,他又是老支书王玉坤的儿子,请他出任南王庄村的党支部书记再合适不过了。

县委领导的初次谈话打乱了王晓勋退休生活的计划。王晓勋心里一直挂念着南王庄的兴衰,一时间,回乡的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着转儿。可是,老伴孟晓满多年重病在身,生活不能自理,他自己也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去还是不去?王晓勋陷入了深思。

改革开放快20年了,可是南王庄的父老乡亲们还过着穷日子,这是他最不愿意面对的现实。心头那份党员领导干部沉甸甸的责任和对故土的热爱,使王晓勋选择了“去”,他像平时受领重大任务一样,向县委立下军令状。就这样,刚退休3个月的王晓勋,把老伴孟晓满安顿在本村的姑姑家,自己则带着一箱方便面、一口锅、一张硬板床,在村部安了家。然而,就在那天晚上,熟睡的王晓勋被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惊醒,起来一看,村部窗户上的10多块玻璃被砸碎。王晓勋知道个别人不欢迎他,却没有退缩。第二天,王晓勋踏着玻璃碎片,在村委会架起高音喇叭,他的就职演说照常进行。这天,村委会的院子和邻街的马路上都挤满了南王庄的百姓,透过攒动的人头和百姓企盼的眼神,王晓勋找回了34年前乡亲们敲锣打鼓送他参军时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凤尾好做,鸡头难当。”王晓勋掂量堂兄这番话的分量,当村官比当县官会面对更多的难心事。上任伊始,他挨家挨户走访,召开支委会、村民代表会,很快摸清了一些人乱占耕地、损公肥私等问题的症结。

困难和挑战使王晓勋认识到,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建个好支部。在新一届党支部第一次支委会上,王晓勋与班子成员约法三章:“第一,讲团结顾大局,不打横炮拉横车;第二,依法办事,有理有据;第三,廉洁从政,不贪不沾公家一分钱。”大家纷纷点头,王晓勋接着说:“同志们首先看我的,我做不好,就向我开炮;我做好了,请向我看齐!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让党支部‘一班人’成为咱村的主心骨和顶梁柱!”

村里人说:“晓勋做的比说的还过硬。”回村以来,他没拿过村里的一分钱补贴,没在村里报销过一分钱票据。王晓勋自身行得正,治懒治贪,毫不手软。他把以前村干部按月领的误工补贴改为按实际误工日期计算,规定几点开会到时候必须到齐。他还规定与公务无关的人员不能陪吃,两名村干部陪村里请来帮助整地的推土机手吃蹭饭,被他“将”得面红耳赤。村里的吃喝风渐渐被刹住了。村干部都向王晓勋看齐,一心为公,群众打心眼里服气。

王晓勋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到,村里一度风气不正,少数群众上访,其主要缘由集中在3个历史遗留问题:工业占地、承包荒地不交费、抢占零散土地。这些问题错综复杂,牵扯人数较多,解决起来,无异于捅“马蜂窝”。面对村民的观望、疑虑,王晓勋对支部“一班人”说:“咱们当干部的就是要坚持公平公正,哪怕再硬的钉子也要碰。”

千难万难,一身正气就不难。一天晚上,王晓勋组织占地的20多户村民召开座谈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大家能主动交回当年抢占的零散地。一些人也附和着说“应该交,应该交”,但签名时,却没人带头。这时,王晓勋想到自己平日里和堂兄关系还不错,就对他说:“哥哥,你来带个头吧。”

“凭什么让我带头,我不是党员也不是干部,那么多人都占了地,为什么单单找我?”堂兄对王晓勋的求援不买账,使座谈会不欢而散。

王晓勋一着急,糖尿病加重,住进了医院。可没过两天,他又回到了村里做堂兄的工作,堂兄终于带头交回了2亩零散地。

不到一个月时间,全村80多亩被占用的零散地全部收回。王晓勋趁热打铁,通过各种方式做工作,又收回了300亩荒地的承包费。

群众反映最大的是工业占地问题。14年前,村里为鼓励大家发展经济,划出80多亩土地为工业小区,一亩地每年象征性地征收200元钱,但14年来,48个承包人谁也没有向村里交过钱。王晓勋和村委会主任耐心地对一个该交2万元承包费的承包户做思想工作,经再三努力无效,王晓勋斩钉截铁地说:“向法院起诉,让法律来主持公正。”

村委会的一纸起诉书把该承包人告上了法庭。很快,县法院的判决书让该承包人低下了头,及时交了欠款。这件事在承包户中引起强烈反响,不少人自知理亏,主动向村里交纳了全部承包费。拖延了14年的占地问题,王晓勋用3个月时间彻底解决了,共为村里收回资金30多万元。

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村里也有了一些资金。这笔钱怎么花?王晓勋决定将收回的资金全部用在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上:投资2.4万元,解决了40多户村民多年吃不上水的问题;投资12万元,修建了村内1950米长的道路,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王晓勋还多方筹集近百万元资金,建起了全县一流的村小学,解决了南王庄和邻村孩子的上学难题。曾当过全国人大代表的王兴通老人紧握着他的手说:“晓勋,你真应该早点回来啊!”

丝网产业让南王庄人再创辉煌

9年的农村工作实践,让王晓勋历尽千辛万苦,换来的是南王庄村新农村建设的喜人景象??田成方,树成行,工业兴,农业产业旺,春花夏杏秋苹果,文明生态奔小康。王晓勋深情地告诫支部“一班人”:“党的农村基层干部,作为百姓的领路人,关键要在引导和教育村民走正道、建设文明富裕筑和谐上多下真功夫。”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才让南王庄人再创辉煌。

南王庄的丝网产业一直是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为引导村民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步伐,王晓勋带领部分村民,先后到外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但企业要发展,又面临着村里发展空间不足、电力不足等难题。王晓勋从各地开办工业小区进行集约化发展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建议将村西北滹沱河故道的沙荒地开发出来,建立“丝网工业小区”。

2004年农历正月初四,王晓勋专门请回南王庄村在外地经商办企业的老板,举办了一场“能人宴”。席间,他向大家展开一张《南王庄规划效果图》,大家被他的设想所征服,纷纷回乡投资办厂。为解决电力等配套问题,王晓勋还多方协调电力部门,为全村增加变压器20多台。如今,这个2500多人口的行政村拥有大小企业230家,从业人员达1000名,实现了青壮年人人有活干,个个有工作。200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亿元,人均纯收入5860元,比8年前翻了一番。着眼于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在王晓勋的积极跑办下,村里投资20多万元,成立了该村“大包干”后第一家村办集体企业??益农网业有限公司。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王晓勋又带领党员群众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聘请多名河北省农科院专家前来指导,打算通过大片承包、成立合作社等形式,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区和专业生产区,筹建一个占地400亩的大型养猪场,日前已与正大集团达成初步意向。另外,计划建设一个以特种林果种植、保鲜、营销和观光为一体种植园,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按照王晓勋的设想,经过5-10年的努力,南王庄村一定会建设成为一个柏油公路四通八达、绿色田野果木飘香、村办企业机声轰鸣、新建学校书声朗朗,住宅小区楼房成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王志加感慨地说:“如果不是晓勋的引导、鼓励和支持,恐怕我们还捧着金饭碗喝粥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