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红

更新时间:2024-10-11 17:02

王晓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教授,博士,北京市教学名师,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主要经历

国家级特色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建设点项目负责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广播电视新闻学”核心成员,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1世纪传媒人才‘五条线’教学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创新项目“全球化背景下广播电视学国际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负责人。

1990年毕业于江西大学新闻系,留校任教。1993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电视新闻方向硕士研究生,1996年毕业留校。

曾任韩国东西大学视觉传播学院客座教授(2002年-2003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访问学者(2004年-2005年)、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体创意产业短期研修生(2011年)、网易-清华大学“未来媒体”高级研修班访问学者(2011-2012)。

曾担任中澳合拍电视系列片《华人在澳洲》总编辑,参与大型文献纪录片《共产党宣言》、《新中国外交》等主创工作。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本科生院院长,兼任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

主授课程

主要开设课程:电视画面编辑、电视编导、节目形态研究、新媒体编辑。出版教材有《电视画面编辑》等。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网络视频传播、媒介融合、新闻与传播教育。

出版图书

科研项目

主持完成国家广电总局重点项目《中国电视购物节目发展及政策监管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网络视频传播及舆论引导研究》、382人才项目《数字化时代的编辑思维创新与实践》、亚洲传媒中心项目《新闻报道的调控研究》(外资项目)、广电总局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美国对传媒和新闻报道的调控研究》、委托科研项目《世界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中国广播电视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之子课题《中国电视节目形态及创新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电视史》之子课题“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电视”;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变革的研究与实验》,担任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部分的特聘科研专家,参与完成多家电视台关于战略规划、频道改版等研究报告。

学术成果

近年来,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主要文章有:《互联网时代政府传播中的政治修辞变化及其偏失》(《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10期)、《以“戏”说“法”,扩展道德类节目新思路》(《现代传播》2013年第5期)、《向电视新闻本质的回归——关于中央电视台2012-2013年新闻报道变化的思考》(《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5期)、《电视新闻的好文风从哪里来》(《中国记者》2013年第5期)、《视频文本化及其技术功能初探》(《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3期)、《论网络视频话语的日常化》(《现代传播》2013年第2期)、《“小”媒体的大作为》、《论电视时政报道的突破》(2013年《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获奖研讨集》)、《当代台湾电视购物节目发展研究》、《民生新闻的公益品质和价值期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12期)、《深化价值观的新闻实践》(《新闻战线》2012年第11期)、《试论灾害新闻报道中媒体链的“功能补偿》(《人民论坛》2012年第5期)、《稳中求“变” 变中守“本”——论英国电视节目生产机制创新》(《中国电视》2012年第5期)、《走向新闻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广播报》2011年3月8日)、《扬媒体社会责任 显城市文化形象——从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生命相髓”活动获得的启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1期)、《MSNBC网站的信息整合模式及其思考》(《现代传播》2009年第6期)、《网络视频时代的美国电视媒体变革及应对》(《编辑学刊》2009年第6期)、《网络视频传播特性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5期)、《走进意大利电视台》(《新闻战线》2009年第7期)《新历史主义框架下人物文献片的叙事新范式》(《现代传播》2009年第1期)等。

2022年5月19日,王晓红带头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入选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