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1 11:49
王柏龄(1889—1942),字茂如,江苏江都人(今扬州人),中国军人,著名爱国将领。
王柏龄南京江苏陆军小学、保定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日本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学生第10期毕业。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24年实际主持筹划创建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教育长,黄埔军校教导师中将师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1师师长,第1军副军长,代军长,长江要塞司令,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授部主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王柏龄力主“裁弯取直”修国道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王柏龄一度任长江要塞司令。1928年3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南京成立,王柏龄任教授部主任。11月,他被免去军校教授部主任,改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在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期间,王柏龄主持修筑了京杭(即南京至杭州)的国道。当时南京既为国民政府首都,道路交通已经提到日程上来。
当时南京陆上交通,只有一条京沪铁路可通上海,再就是用轮渡运列车北上的津浦铁路;水运虽有长江之利,但长江航运如遇军事行动,则会立即呈现“封锁”状态。而南京以南及西南,均无路可通,于是只有整备南京到杭州的国道,使之变成快速捷径,才能缓解交通压力。如由铁路线往杭州,从南京至上海为311公里,再从上海至杭州为204公里,共计515公里,而由南京至杭州的国道整备后只有270余公里,比铁路线缩短近一半的里程。最初计划比实际里程要长,而且曲线以江苏段为多。王柏龄见此情况,决然主张“裁弯取直”。但他的主张既遭民间部分人士的反对,又遭国民政府财政当局的反对。民间部分人士反对的理由是:“裁弯取直”将征用不止百顷的良田,而道路绕越城镇将会减少城镇的发展机会;财政局反对的理由是:直线贯通须开阔新路线,逢山开山,遇水填水,工程费用将超过旧路线数倍。但王柏龄力排众议,说明无论从平时还是从战时,从眼前还是从长远来考虑,“裁弯取直”整备京杭国道均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王柏龄的坚持下,“裁弯取直”的京杭国道终于筑成。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上海沦陷,南京告急。而南京大批撤退物资,就是由这条京杭国道日夜不停地运往杭州,再转至江西,最后运抵大后方,为日后坚持持久抗战保存了大量物资和机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