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敏

更新时间:2024-01-10 16:04

王欣敏,原名:王新民,笔名:欣思,生于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西平县人。县劳动模范。

人物简介

70年代在部队当过卫生员、侦察班长、团政治部创作员,复员后分配到西平县卫生局工作,后调县文化部门,当过县人民文化馆馆长,现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创作室主任。 系河南省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职称,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全国先进工作者,“爱我中华”全国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河南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驻马店市第一、二次党代会代表,市二届人大代表,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政协西平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县劳动模范、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981年开始公开发表作品,90年领衔出版诗集《新世纪风流》、99年出版歌曲集《可爱的中华》(与人合著),有近千件文艺作品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法制文学、词刊等全国数十家媒体、报刊及全国、省、市级文艺舞台展播、展演、发表等,有上百件作品被选入全国各类文艺专著,有60多件作品获全国、省、市级文艺奖项。

获奖作品及荣誉

1、诗歌《安珂,你你属于春天》,获广东省“学安珂”全国征诗朗诵活动评选优秀作品奖(1984年1月);

2、诗歌《以生命拓印你,黄河》,获第一届全国“屈原杯”文学作品竞赛佳作奖(1988年9月);

3、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河南卷》,获突出贡献奖(1988年月10月);

4、诗歌《又见清明》、《晚浴之惑》获《诗神》杂志优秀作品奖(1988年月12月);

5、歌词《烈士纪念碑》,获蛇年“西部杯”歌词大赛佳作奖(1989年月10月);

6、主编《中国谚语集成·河南西平卷》,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1989年月11月);

7、作词的歌曲《唢呐声声》,获河南省优秀广播歌曲评选三等奖(1993年3月);

8、组诗《生命的伊甸》,获首届“黄河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1990年月12月);

9、歌词《农家壁画》,获全国农村题材和扶贫题材文艺作品大赛大赛纪念奖(1993年5月);

10、作词的歌曲《病魔从这里消失》,获首届中国“黄河口杯”行业金曲展评大赛铜奖(1994年月10月);

11、诗歌《东方诗魂》,获首届“艾青杯”全国当代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优秀奖(1994年3月);

12、完成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5年10月);

13、被授予“河南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5年月11月);

14、作词的歌曲《在祖国的希望里跋涉》、《棠溪剑歌》,双获“世纪之声”全国歌曲大赛银奖(1996年8月);

15、歌词《山河印证着开拓》,获长葛市歌歌词全国征集评选三等奖(1997年2月);

16、作词的歌曲《奔向大市场》、《回归的歌唱》,分获河南省第四届歌曲创作评选二等奖和优秀创作奖(1997年7月);

17、作词的歌曲《回归的歌唱》,获郑州市迎香港回归歌曲创作评选三等奖(1997年7月);

18、歌词《艺术的世界春常在》,获’99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主题歌歌词征集入围奖(1999年8月);

19、诗歌《祖国,我对您说》,获河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朗诵诗征集三等奖(1999年9月);

20、作词的歌曲《拥抱澳门》,获河南省第六届歌曲创作评选三等奖(1999年10月);

21、诗歌《乡愁》,获《诗刊》杂志社全国新世纪诗歌比赛优秀奖(2000年6月);

22、作词的歌曲《无悔的追求》,获“中成杯”河南省第七届歌曲创作评选优秀奖(2000年10月);

23、作词的歌曲《驻村队员到俺村》,获河南省驻村工作文艺汇演三等奖(2001年12月);

24、作词的歌曲《道德规范进万家》,获河南省第九届歌曲创作评选三等奖(2002年9月);

25、作词的歌曲《同一个期待》、《心系读者酬华年》,获首届全国主旋律歌曲征集评选优秀奖(2002年12月);

26、诗歌《编外教师》,获河南省驻村工作诗歌朗诵一等奖(2003年1月);

27、歌词《守望生命的春天》,获第二届全国教师美文评选一等奖(2003年7月);

28、文艺论文《亦诚亦灵,且叹且咏——论音乐文学的亲和性》,获首届河南省文化艺术论文评选一等奖(2003年9月);

29、文化论文《河南文化建设“太阳系工程构想”》,获第二届河南省文化艺术论文评选一等奖(2004年8月);

30、作词的歌曲《豫剧声声》,获河南省第十一届歌曲创作评选一等奖(2004年10月);

31、文化论文《论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农村文化建设》,获全国群文、图书、博物论文评选优秀奖(2004年10月);

32、文化论文《论群众文化“雅”与“俗”的有机构成》,获“中华纵横”全国诗书画征文评选二等奖(2004年11月);

33、歌词《豫剧声声》和作词的歌曲《龙门石窟》,双获河南省“歌唱家乡、歌唱河南”全国歌曲征集评选三等奖(2006年4月);

34、作词的歌曲《纪检监察之歌》、《廉政之歌》,双获河南省廉政歌曲创作评选二等奖(2006年4月);

35、作品《绿色的春梦》,获第四届全国少年儿童艺术风采展示大赛全国总决赛优秀原创奖(2006年8月);

36、作词的歌曲《找钥匙》、《成长中的我们》,分获河南省第十二届歌曲创作评选二等奖和优秀奖(2006年10月);

37、诗歌《中华剑歌》,获中国诗人节东方诗学诗歌创作金奖(2007年6月);

38、作词的歌曲《永远的红丝带》、《远亲不如近邻》,分获全国“和谐之声颂盛世”新歌评选二等奖和三等奖(2007年8月);

39、诗歌《特奥接力》,获诗心传递迎特奥全国诗歌大赛优秀作品奖(2007年9月);

40、作词的歌曲《民间艺术》、《奥运接力》,分获河南省第十四届歌曲创作评选三等奖和优秀奖(2007年11月);

41、作词的歌曲《嫘祖,中华之母》,获河南省“欢乐中原”广场文化演出优秀节目奖(2007年11月);

42、报告文学《让信念成就人生》获全国第八届“新世纪之声”征文评选一等奖(2008年10月);

43、作词的歌曲《缘分》,获河南省第十五届歌曲创作评选二等奖(2008年12月);

44、诗歌《叩问心灵的思索》,获“中华新国风文学节”文学金奖(2009年10月);

45、文化论文《铿锵大韵,激扬艺术瑰宝的神采》,获“和谐中国”全国文艺作品评选银奖(2009年10月);

46、作词的歌曲《嫘祖,中华之母》,获河南省第十六届歌曲创作评选三等奖(2009年12月);

47、作词的歌曲《永远的回眸》,获中国·兰考“公仆颂”——焦裕禄之歌全国歌词征集评选一等奖(2010年5月);

48、小品《婚前检查》,获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作品大展二等奖(2010年10月)。

行业歌词选目录

第一辑 中华之恋

第二辑 天道酬忠

第三辑 情梦家园

第四辑 回眸人生

第五辑 乡音乡情

第六辑 山河行吟

行业歌词选后记

当这本凝聚着希冀和心血的《行业歌词选》终于要交稿付梓的时候,还是情不自禁地升发出诸多感慨:之于快节奏的时代脉息,它毕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迟到者,然对于个人创作的历程而言,之于“诗”它却又是捷足先登的。因为当初自己与自己的约定是要先独自出一本诗集的,自己写诗远早于写歌词,对诗的一往情深不能不是因了诗之于我的眷顾,之于我的牵挂,之于我的抚慰,之于我的知遇……即便当下已久违了诗,我还是一如既往地认定:诗乃我最初和最终的情缘。

那是20世纪70年代,天南海北集结于部队的我们,一个个青春恣肆,心潮澎湃,闲暇之余竟鬼使神差地鼓捣起写诗填词,诗乃七律、五律、绝句……词乃《沁园春》、《满江红》、《念奴娇》……,现在回首当年那叫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相对于新诗而言,律诗和填词都很难成就的,别的尚且不论,仅一个“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结构就会让人乱了阵脚。好在当年是初生牛犊不畏虎,不仅尝试着写,而且颇勤奋:夜晚站岗放哨时构思,野营拉练途中揣摩,甚至于实弹(炮兵)射击演习间歇中在前沿观察所偷闲捉笔……那种纯属自我欣赏自我玩味的所谓创作,还蛮执著——少年不识愁滋味,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但无论如何,那一回回地冥思苦想,一次次地遣词造句,为自己后来所谓的“登堂入室”做了不可或缺的铺垫。

解甲归故里,一切都改观着,唯写作耿耿于怀。偶然的机会,得知县人民文化馆在编辑一种铅印的小报——《西平文化》,且辟有“文学副刊”,慕名造访,主编竟是我小学时的班主任高沛老师。记忆犹新的是任教的他常让我们背诵范文,一句“微风戏弄着夜行人的衣襟……”印记不曾磨灭。而今,学以致用方知老师是“别有用心”。十多年后的重逢,高老师对我热衷于写作鼓励有加,慷慨地辟出大块大块的版面让我“驰骋”,甚至于不惜以整版的篇幅发我的诗作,这种推波助澜对我是莫大的激励和鞭策,以至于后来我毅然决然地恳请领导把我从卫生局调到了文化馆。

从81年开始,我写的诗陆续在《五月》、《河南日报》、《奔流》、《莽原》、《大河》、《诗神》、《中国青年报》、《中国法制文学》等报刊发表,大大助长了创作的气焰,每天熬到深更半夜已成惯例,甚则通宵达旦。记得83年,我写的一首诗投寄《诗刊》,王燕生编辑回函:拟用。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叮嘱务必改好。难得的机遇岂敢怠慢,然几经修改,终功亏一篑,辜负了编审一片好心,留下颇多遗憾。后来细斟此事,还是功力不逮、灵气不济、境界不达、火候不到,用一句俗语就是:没有上好的金刚钻,还不揽不了恁大的瓷器活。85年初我被任命为县文化馆副馆长,主管业务,这样一来写作成了副业,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成了头等大事。那时改革开放方兴未艾,民众求知求美求乐的情趣异常高涨。主管文化工作的陈云翔局长带着我去晋见时任县委书记欧阳忠宽,请示可否组织群众性的交谊舞会,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于是,85年的新春佳节,我们以文化的名义让西平的百姓开了“洋荤”,那种火爆的场景令人始料不及,我知道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后来,我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的“首届”群众文化活动,诸如:首届时装模特大赛、首届交谊舞大赛、首届独生子女智力大赛、首届集邮展览等等。再后来,我当了文化馆长兼党支部书记,也许正是由于群文工作重心的转移,从而大角度地改变了我创作的走向。

新时期,各行各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对行业歌曲创作多有诉求,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顺理成章地被命题作业,开始尝试着写歌词。歌词与诗在艺术特质上有同有异,其从内而外的韵律感要求极强,自己虽有写诗的基础,但对于歌词还是觉得越写越拿捏,很多东西需要慢慢地感知和领悟。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末,遵照县领导的旨意,我为西平形象电视宣传片《从卫星到地面》创作了主题歌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算是与歌词为伍的肇端吧。之后,所写歌词相继在《青年歌声》、《上海词刊》、《东方词家》、《词刊》、《音乐生活》、《儿童歌曲》等杂志发表,也有一些歌词谱曲后参加全国、省市征歌活动获奖。1999年9月,我写的一首歌词《庄稼人的歌》被选入《20世纪末中国歌词精选》一书,该书出版发行后,编辑部以“我为什么写歌词”命题,约我撰写一篇短文对此发表感言,我便写了如下一段话:我从事文学创作始于诗,艺术创作始于歌词。写诗在先,歌词殿后,殿后者却后来居上。至于为何写歌词,我以为主要缘于两个“力”。一为“原动力”,在诸多文艺题裁中,歌词以抒情性强,韵味浓郁,短小精悍,豁达晓畅,平易亲和而独具一格。尤其是它意蕴深入浅出,寓雅于俗,寓教于乐的特质,并且它乘着旋律翅膀的特异功能,更易在欣赏群体中引起“共鸣”和“传播”,这个共鸣和传播给我以非同寻常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正所谓:抒大众之情,言群体之志,享认同之快。二为“继发力”,在社会主义“两大文明”建设中,彰显着时代征候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等前景看好。作为文艺轻骑兵的特定载体——歌曲很是给力,其在凝聚人气、铸造精神、传播声誉、张扬形象等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利作用,故乐而为之,也乐此不彼。每当大家异口同声地演唱这些作品,一种创作的崇高和神圣之情油然而生,从而以激励了我的创作,如此而已。

就这样背负着一种无以言状的寄托一路走来,抚摸着一茬茬老去的光阴,享受着智慧与灵感之于文学的抵达过程,痛苦着岁月和激情偏离预期的抵达。有人说写作是一种寂寞与贫困的忍耐和坚守,有人说写作是一种暗无天日的自杀,己以为前者所言不无道理,后者所谓不无偏激,其实写作还应该有另外的解读。记得2010年初,我在深圳协助河南商会策划组织一个迎春活动,一位毕业于北京某高校的西平老乡与我相认寒暄,他说自己原是西平高中的学生,当年曾唱过我为他们学校写的校歌《在祖国的希望里跋涉》,亲切感佩之情溢于言表。异域他乡竟以歌曲相认结缘,心中很是受用。歌以励志、歌以交友、歌以抒怀、歌以畅想……这又怎能不让人对创作歌词情有独钟呢。

2010年金秋时节,我向县委张金泉书记、政府王新强县长汇报了结集出版《行业歌词选》的打算,他们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支持。令人难忘的是,是年正值“十一”假期,王县长电话询问我出版进展的情况,也忘不了市作家协会康健主席于文学式微之当下,多年来于我出书的关注和问责,这些都深深地温暖着我感动着我激励着我。静下心来打量歌词抑或诗歌,他们的承载不能不是沉甸甸的——沉甸甸的期冀,沉甸甸的寄托,沉甸甸的情感……它凝铸着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与操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我乃责无旁贷。不是位卑不敢忘忧国,亦不是胸臆吐纳藏块垒,细究事理,潜移默化我的当是各行各业灿然若霞的文化蕴涵和创业风采。忘不了每一次的座谈温润思绪,每一次的采风净化身心,每一次的走访振奋情怀,那是脉息与精神的哺育和恩养啊!可以毫无讳言地说,没有各行各业多姿多彩的风范,也就没有这本《行业歌词选》的成色;没有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与支持,也就没有这本《行业歌词选》的问世。故而,要感谢的人太多,要感谢的话也太多,千言万语凝作一声承诺:吾当以不懈的努力来报答。

驰思牧旧岁,感恩意未央。就此打住,谨以曾经的一番心语作为这《后记》的尾声:站在春的这边,将过往的心事一一清点,翻开重重叠叠的语言,依稀把路看见,依稀把歌听见。萦绕之间,蓦然回首,又近灯火阑珊。然意兴之上,恰是春天,胜似春天,命笔欣然,守望心灵的家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