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5 13:04
王毓云(1928年10月25日—1996年11月1日),系统科学与数理经济学家、资源环境科学专家。中国数理经济学的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系统科学和数理经济研究,开创性地把系统科学、数理经济理论研究与资源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在地学、生态学、数学、经济学的交叉中进行开拓性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系统科学和数理经济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克己奉公、严谨治学
王毓云一贯生活朴素,勤俭节约。一生埋首学问,从不奢求物质享受。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在多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长期遭到诬陷,甚至失去人身自由。但他不屈不挠,逆境中也未消沉,在被迫停止工作时,仍坚持学习、研究、博览专业著作和文献。他一向重视家庭,热爱家庭。他与妻子系包办婚姻,两地分居长达三十八年之久,其间因多种原因,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长期受迫害,他与妻子聚首仅十一次,计时不足一年,至五十二岁才夫妻团聚。但他始终珍惜夫妻感情,与妻终身相濡以沫。他对儿孙更是严慈相济,悉心教导。王毓云的一生可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每当同事生病或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抽空探望,即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助资赠药。由于他坦诚待人,几十年来结识了国内外许多朋友,从著名学者到学生都愿意和他探讨学问,屈膝谈心。他的广博知识、豪爽气质和独到见解,常常使来访者从中受益。
王毓云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深受青年人尊敬的研究生导师,他对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关怀备至;他爱学生如子弟,总是谆谆诱导,诲之以理,导之以情。受到了学生由衷地尊敬和爱戴。
王毓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就在他突然离开我们之前还全力投身于工作之中。1996年10月21日至23日,他应邀参加“区域经济”国际学术会议,在会上宣读了极富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受到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大会主席Anderson当即决定把论文作为会议论文集的第一篇文章出版。因会前撰写论文和准备工作劳累而病倒;正当病情稍有好转之际,他又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几个小时的专访,展望中国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前景。10月31日,他不顾自己已染病多日,带着用他自己的心血精心准备的“北京城市经济发展几个思考问题”,作为特邀专家参加北京市政府关于北京市未来发展的工作会议。终因过度劳累病情恶化,导致心肌梗塞、心脏病突发于11月1日在家中逝世。
王毓云博学多才、学风正派、坚持真理,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富于开拓精神,他的业绩、才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尊敬,他把一生献给了系统科学和数理经济研究事业。
主要论著
1 王毓云.黄淮海平原五省二市十四个自然区农业资源配置规划.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1986.
2 王毓云.黄淮海平原农业资源时空开发配置数学模型.系统科学与数学,1988,8(3)261~273.
王毓云,1928年10月25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到重庆当童工,1942年考入重庆国立九中(后改称中央大学附中),1948年考入重庆大学电机系,1952年毕业后分配到邮电部工作,1957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在导师钱学森先生和许国志先生的指导下学习运筹学。
1961年毕业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系统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历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系统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1986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他生前曾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系统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科学院农业委员会委员之职;他被国内10 余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同时是七所生态环境国土中心与生态站学术委员;曾是北京市等地的经济科学顾问。1993年起担任世界科学家联盟(WFS)成员。
建立黄淮海农业资源配置模型
利用系统科学分析方法,有机地、全面系统地综合了生物生产的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时空动态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按照数理经济的经济均衡AGE模型的框架并予以开拓创新;在此基础上,建立黄淮海平原农业资源时空配置数学模型。模型中创造性地以资源—生产—消费结构,代替单纯的生产—消费结构,这样不仅在模型中保证了生产—消费结构的经济均衡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也保证了资源—生产结构的生态平衡,从而实现自然资源持续性利用的目标。一般经济均衡模型只满足生产与消费的均衡:
从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而黄淮海资源配置模型则满足资源生产消费结构一致,在达到经济均衡时满足生态平衡:
实现自然资源持续性利用与最优配置
这是环境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成果,也是系统科学数理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与突破,很快被国际学术界承认并予以高度评价。这一模型的研究存在着理论和实际应用上的难度。模型研究的理论难点是因为这是一个区域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生态经济巨系统,其中包含着数量巨大的小规模农业生产者的小系统,每个小农业生产者在各自不同的小规模特定的生产集上,按照各自不同的不规则的生产函数进行最优生产决策,因而无法证明巨系统的经济均衡与生产平衡的存在性。王毓云巧妙地运用了“无原子测度空间的测度值域为凸集”的深奥的数学理论—利雅诺夫定理,证明了巨量小系统集总的系统的生产集是凸集及巨量小规模效益农业生产者总农业生产函数是凹涵数。从而克服了理论的困难;然后运用经济均衡理论,证明了模型经济均衡与生态平衡并存的巨系统的系统平衡存在性。国内外知情的数学家均认为这是数学的一个极不平凡的应用。模型研究同时存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困难,要以严格的数学表达式表达农田生态平衡、林木渔生态平衡、水土平衡、能源生态平衡、田水平衡、污染废弃制约平衡,这就需要就各种情况的机理进行子模型的研究,进行微观定量分析,方能作出宏观大范围数量集总。模型的研究,全面吸收了国内外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农业生态、资源生态、水土肥、能源、气象等专业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应用。同时对广泛调查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了变换核算与实证分析。
1990年美国总统科学奖得主、科学院院士Hurwicz评价王的“资源配置理论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和高度重要的”。1987年他以“黄河流域的农业资源配置”一文,在第十一届国际运筹学会(IFORS)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作大会报告,受到与会科学家热烈赞扬,认为模型有一个总体的理论框架,与一般优化模型有显著差别。美国运筹学杂志主编、国际系统分析研究所发起人之一Miser教授在会上称此模型包括了经济生态与环境几个侧面,能说明各种复杂变因与动因。前十届国际运筹学会仅颁发过三次奖,王毓云属第四次获IFORS荣誉奖,也是参会以来中国人获IFORS奖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北美华侨日报均对此做过报道)。以此为主题或相关主题,王毓云应邀到欧美、拉美20多所重点大学与学术中心(数学系、经济系、资源经济系、生态环境中心、水土资源中心等)讲演20 多次并开展学术研究。
王毓云的这一工作何以在国际上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呢?因为模型不仅是理论的,同时也是可操作计算的,资料数据均可收集变换取得。按照模型计算了黄淮海平原五省二市十四个自然区点片面四层次资源配置规划,从体制、策略、战略和实施等从上而下四方面提出策划。通过实践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面上黄淮海平原从1980年至今发生了巨大变化,粮食生产5.95%的年增长率远远超过全国3.3%的平均值,成为年产六、七千万吨小麦的重要地区,模型对之有准确的预期。片上天然文岩渠流域产生根本变化,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施检验,其资源配置规划符合预期,其长期蹲点县原阳县实施资源规划结果,农村经济农业生产与生态均有根本改变。作为主要贡献获:(1)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2)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1986年四委一部国家重大攻关奖;(4)1986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攻关项目奖。
建立黄淮海平原农业资源总体模型
“七五”期间建立黄淮海资源战略总体模型,其中建立了包括绿肥生态、绿肥与灌溉不确定性决策模型、合理预期供给模型等模型的模型群,研究了适应不确定性外生变化的资源战略对策。在绿肥模型中,研究了不施用化肥单纯种植绿肥的极端情形下生态农业生产的可能性。率先提出资源层次配置效率,即同一地区范围的资源最优配置效率因地区层次不同而异。按照理论研究制定适应国际资源市场与竞争环境外生变化的对策。1991年他在《科学报》发表论述这一理论的文章,引起以色列驻中国办事处注意,其科学参赞专门访问王与其讨论农业发展战略并赞同王的理论。1991年意大利国际学术会议,王以“生物生产系统的不确定性决策”一文将以上模型概括讲演。大会主席、著名的Rosen教授上台表示祝贺,反应十分热烈。作为主要贡献获1991 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制定退耕还林中长期规划
“七五”期间参加国家重大项目专题“长江上游生态与社会经济条件”研究,1987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应邀到尼泊尔国际山地中心ICIMO合作研究“山地系统分析”,研究水土流失的机理及数学方程,进一步深入建立了有水土流失动力方程约束应用经济均衡AGE模型,从实现资源配置持续最优,提高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入手,逐步实现退耕还林,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理论与实际结合。根据模型计算制定了川、乌江流域水土流失的中长期退耕还林规划。作为并列二组长之一,该专题获中国科学院1992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三委一部国家重点项目攻关奖,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建立资源配置信息系统,提出描述性、诊断性、预测性与决策性信息分类的创新构想,在时空生物生产资源配置系统的总模型框架下,就数学模型库与软件实现等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对20世纪80到90年代流行的所谓决策支持系统的无力进行了观念的改变,加强数学与计算以及数据变换在生地信息系统与资源配置系统中的作用,使不确定性决策与确定性决策计算结合起来,使数学与活生生的生物生产问题结合,充分考虑了地理区域资源与生产消费的时空变化,使之相互贯通。进一步把生物多样性表达数学化,运用相合概率使不确定决策表达生物多样性,从而使不易于数学表达的生物问题数学化,实现数学、经济学、生物地学、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在此基础上通过矿产、森林、土地、地产自然资源定价与合理开发模型,进一步建立自然资源定价信息系统。1993年在意大利国际会议上,作“配置生地信息系统”报告,罗马大学、巴勒摩大学也邀请作了此题报告,这一报告1994年在国外发表后,受到广泛重视。
建立3E理论
在黄淮海农业资源时空配置模型和长江上游水源林水土流失动力约束AGE模型的研究中,解决了经济(E)与生态(E)和环境(E)的机理关系,建立了数学表示理论,形成了理论框架,经济E要求经济均衡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生态E要求生态平衡实现持续性资源供给,环境E要求环境平衡保持环境可恢复性,实现环境保护,从而总的实现持续性。1992年世界实验室领导Zichichi教授亲自指定王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这是一种殊荣。他以“小规模经济效益”一文提出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系统3E理论,受到热烈赞赏。世界银行理论家Ambarish称之为“奇妙的(Fantastic)工作”。1994年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8届学术年会作大会报告,完整表达了3E理论基础。
自然资源定价与合理开掘开发的研究
在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理论持续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数理经济金融市场非完全市场理论,提出保护国有资产和国有自然资源,使之在国际激烈变化和竞争的资源市场中,能够做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掘开发的新想法,与国家保护国有资产自然资源的强烈愿望相吻合。从1993年起,接受国家项目“国有资产自然资源定价”课题,从事自然资源定价与持续性利用合理开掘开发的研究,提出矿产森林土地等可竭资源和再生资源在开发不完全市场与国际资源市场变化的适时合理开发最优资源配置理论。这是地学与数学、经济学交叉的一个新方向,也是资源环境科学新的重要的研究方向,具有保护国家资产自然资源的重要价值。1995 年在国际会议ICOTA上作为Main Speaker讲演“Natural Resources and Mathematics”。
自然环境科学、系统科学数理经济理论研究
王从数理经济理论研究工作过渡到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经历了很长的艰苦的努力,他一方面从事理论研究,同时又到黄河长江流域,到尼泊尔山地等地去从事实际的研究调查,进行实证分析,不断地向生物地学科学家学习,并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应用知识,从而获得资源环境科学与系统科学数理经济两方面确认的创造性结果,他多次提出重要的新的研究课题和方向,有很强的研究生命力,研究思想十分活跃。他在国内最先开展数理经济的研究,最先把这一理论研究结合到资源环境科学。他在广泛意义上进行了地学与数学、经济学的交叉,早期他连续多年在地质部讲授地矿数学与系统分析,90年代主要进行矿产资源合理开掘开发的研究,地学界有名的专家称赞他“通过交叉研究在地学中落户”。他的研究成果自成体系,具有中国特色而纳人世界优秀成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