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藻

更新时间:2024-05-30 10:14

王毓藻(1838-1900年),字采其,号鲁芗,清湖北省黄冈县金台镇(今武汉市新洲区阳逻毛集王海橖湾)人。清同治癸亥年(1863年)中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州员外郎、州郎中。光绪丁丑年(1877)截取知府。光绪已卯年(1879年)京察一等,记名当道府用。旋奉特旨作道员用。同年秋简放江苏苏松粮储道。

人物生平

王毓藻(1838-1900),字采其,号鲁芗,清黄冈(今新洲)县人。邑问津书院诸生。

幼年沉着好静,刻苦攻读,精研经世之学,以诸生入问津书院会课,清同治元年(1862)经魁,联捷进士及第,任礼部主事。居京师常读典籍,精于考证,生活俭朴,以俸金供养双亲。光绪三年(1877)任知府。光绪五年(1879)京察一等,记名当道府用。旋奉特旨作道员用。同年秋简放江苏苏松粮储道,岁运漕米七十万石至通州,经常奔驰于炎风冰雪中,督促检查。

光绪十三年(1887)经谭文勤(谭钟麟)、朱侍郎(朱智)先后折保升广东盐运使。广东盗匪甚多,民不聊生。王请求督抚设立缉务总局,捉拿盗匪,惩治不稍宽恕。盗匪不敢再现,百姓乃得安宁。

光绪戊子年(1888年)任山东布政使。后丁忧回籍,恭谒圣庙,主问津书院祭祀。于家祠左建义庄,捐田数百亩,以赡养族中孤老。大吏奏请御书“范庄遗轨”匾额赐之。

光绪十八年(1892)服阕奉旨任粤运使时,受张之洞命刊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集文士20余名,耗时八年成书,世称“王刻本”。

光绪癸巳年(1893年)服阕奉旨补授四川布政使,恢复州、县轮委之法,查营伍虚冒之弊,使军饷免于侵蚀,以清仕途。同时裁减平庸官员,紧缩不必要的开支。光绪十八年(1893年)担任粤运使时,受张之洞命刊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集文士20余名,耗时八年成书,世称“王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升任贵州巡抚。刚到贵州,游匪猖乱,奉旨饬令3省(广西、云南、贵州)会剿,务必根除。以广西为正兵,云南、贵州为应兵。慎选将吏严防边围,各清其界,以防围剿。选获胜利,军威大振。游匪无敢窜扰。《清史稿·兵志三》载:“王毓藻练贵州军队,先就省防三营改习洋操,次第推及各营。”

贵州山多田少,水旱灾连年发生,王积谷共储48.4万余石,以备百姓度荒,又清理狱讼,使囹圄无不白之冤,变正风俗,使地方无游手好闲之民,组织开垦荒地,使瘠壤变成良田。

1897年,在任上改革贵州学古书院,设立贵州经世学堂,为贵州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堂;1899年创办贵州武备学堂

1900年3月13日,病殁于任上。

清史有载。

人物著作

著有著有《资治通鉴纂要》《抗希堂黔中奏议》《宦海纪游》古近体诗共六卷等书传世,《抗希堂古文》四卷。

创立学堂

王毓藻于1897年3月7日(光绪二十三年二月五日)由四川布政使调任贵州巡抚。14天后,严修即开始为改革贵阳学古书院考试各属保送之高才生。又过9天,即3月30日(二月二十八日)严修所改学古书院正式开学。直至严修任满离黔后,王毓藻仍然在任。按理说,王毓藻作为严修改革贵阳学古书院全时段的贵州一号守土官长,也应该是有功劳的。更何况,在严修离黔后,王毓藻还“因势利导”,将贵阳学古书院的改革继续推进了一大步,正式设立为“贵州经世学堂”。但却不知什么缘故,迄今为止,人们却把创办贵州经学堂的功劳完全归在严修名下,而不归在王毓藻名下?这是贵州近代教育史应该弄清的一个问题。

王毓藻任贵州巡抚期间,1899年还效法他省创办了贵州武备学堂,延聘天津人李荫桂、刘玉琦为教习,从而积累了更多的近代办学经验。这对贵州大学堂的创建,也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1900年3月13日王毓藻病殁于贵州巡抚任上。翌日,上谕邓华熙继任贵州巡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