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宝

更新时间:2023-10-20 09:45

王海宝,1927年生,字英先,号峰阳植梅老农。,晚号耄翁。男,河南禹州市鸿畅镇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救国,曾任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团政委。1987年离休后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勤练诗、书、画,尤专攻画梅。根雕、篆刻也有涉猎,曾多次参加全国性书画大赛,金盈几,获奖证书满箱。

作品年表

迎港澳回归曾举办两次“百梅展”,以此歌颂民族团聚。

抗击非典给白衣战士赠送书画,表示慰问。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所作的“六顺图”和“六米长卷”被多家举办单位收藏,被誉为:中华爱国艺术家和艺坛名家。经几家电视台和报刊宣传,索要“六顺图”者多矣,现已绘赠六十六套。

纪念周恩来、彭德怀、黄兴、徐特立、雷锋,井冈山会师等书画展均获金奖入编画册。

2007年所作迎奥运八米长卷“精气神”收编《百年奥运情系中华画展优秀作品集》。

《今日禹州》杂志以《红梅老树花更艳》刊载。

2008年向四川安县捐画32幅,以表抗震救灾奉献爱心。

2008年应中国神七载人航天公益书画活动组委会邀稿而作的,“神七吟月图”获金奖收录《中国神七载人飞行成功首选书画名家作品集》。

2009年所作的“雄鹰图”,气冲云汉山河壮,香溢宇宙四海春。被北京盛世中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老年书画名家北京邀请展评为金奖。

2009年3月从历年画稿中筛选了六十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出版一本画册——《王海宝画梅》,为国庆献礼。

作品评价

族兄王海宝,字英先,号耄翁。他的人生五彩缤纷,富有传奇。为什么这么说?一是他岀身富甲一方的大户,却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未及成年便投身革命,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二是不管工作岗位如何变换,他始终紧握画笔,最终成为颇负盛名的画家。三是淡名利,尤其是成名之后。不少书画院邀他出任领导职务,他都一概婉言谢绝。

更为重要的是:他始终关心国家大事,坚持绘画为社会服务。1997年香港回归,他举办了“百梅展”;2008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他伏案数周,创作岀《古梅新葩2008朵》,并获得金奖。5·12汶川地震,他夜以继日画梅三幅,寄往灾区。《雪梅》,是对遇难者的哀悼;《红梅》,是对救灾军民的鼓励;《春晓》,是对灾区重建的祝福。之后,他又挑岀30幅他的称意之作,寄往灾区义卖,以聊补重建之资。

即使身处逆境,海宝兄也矢志不渝。在文革那段不堪回首的非常岁月,他屡遭不公正待遇,但他仍千方百计用手中的画笔,表达一个革命者对党和国家的无比忠贞。

海宝兄涉足广泛,多才多艺。除美术创作外,在摄影、篆刻、根雕等艺术领域,也颇有建树,并屡屡获奖。如此精彩的人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我认为应该有四:一是得天独厚—-他出生于书香世家。尚在襁褓便游于母亲刘老夫人的书画天地。稍长,便淌洋于家藏名家书画世界中。二是悟性极高—-他学无常师。除幼年短暂师从姑父张晓岚学画外,再没投贴任何名家之下,而是像蜜蜂那样吸吮百花,酿造自己的甜蜜。特别是在退休之后,他在主持吴道子画林书苑全面工作期间,有幸结识画坛的名宿大家、巨臂泰斗,在不断地请教观摩,不断地交流研讨中,收益颇丰。三是业精于勤——他不分寒暑,天天伏案作画,几十年如一日,功夫之纯,用心之笃,着实令人感动。我曾撰联:“炎暑烁金铸铁骨,酷暑凝香沁丹心”,以赞颂其坚强的品质和勤奋的精神。天道酬勤,他的作品尤其是所画梅花,在全国性大赛中不断获得金奖,并为多家馆藏。四是良师益友——他为人心胸坦荡,喜结有识之士。尚在童心未泯之时,是八路军豫西支队参谋武杰同志的教育引导,使他成为一位为崇高信仰而奋斗终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主持吴道子画林院时,是河南大学教授、时任名誉院长于安澜老先生的言传身教,为他的绘画生涯锦上添花,开辟了新的天地。在亲友的劝说下,他精选几十年来各个时期的代表作,结集岀版。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画集有写生、素描、工笔、写意等,画风凊新,技法细腻,不失为范本,以资后学者临摹。同时,从中也不难出,一位革命老人,为了圆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可贵精神,从而坚定后来者前进步伐!

族兄命我在前面说点什么,我以兄弟情笃,会有溢美之嫌,且人微言轻,怕有狗尾续狗尾续貂之害,固辞。不允,故不避谫陋而赘述之。 (已丑元旦王海容)

1、纪念周总理诞辰110周年组委会评语

从构成画面的艺术形式、语言、章法、用笔和用墨、设色诸方面下功夫,博采众长,触类旁通、以理绘形、以意写神,作品题材新颖,充满青春活力勃勃生机。充分体现了当代国画家的现代造型意识和民族风格。观其画作自有一股清气袭来满纸飘香、心旷神怡的感觉,极具大家之象。

2、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点评

作品构图新颖别致、落笔果断、线条古朴、酣畅、质感强烈、墨韵生动。

3、北京艺苑亚视文化研究院评语

毛主席说过:“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王海宝同志在其辉煌人生历程中就是继承着这种精神,全心全意地实现着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这一崇高宗旨,特被入选《为人民服务书卷》。

4、加拿大中华文化研究院、北京世博艺术院评语

线条灵动、墨色饱满、寓意深刻、独具风韵。

5、中国书画研究院和其他三家画院评论

从用墨、运笔、布局、设色等来看您的作品,努力把握用纸执笔泼墨的交融变化,追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传统国粹韵致,作品极其空间感,逐渐形成独有的艺术语言、风格。

6、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北京艺术创作中心评语

通过对您国画作品的研究、从运笔、用墨、布局、敷色等来看,您的作品追古得雅趣,出新是精神,意境深奥高远,内涵丰富宽广,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景致与情怀、传统与个性的谐和统一,显出独有的艺术语言与风格,极具大家之象。

7、中国文艺复兴社点评

组织的疏密,创作技法融中西,而且作品内涵真挚细腻,把人与自然的生命本质细雨般地点点渗入人们的心灵,风格豪迈朴厚、沉雄飘逸,以线条的质感与律动感见美。从很有力的造型和色彩中可以表现得功德俱佳。

媒体关注

八旬画痴王海宝

河南禹州市鸿畅镇鸿北村有一位80岁的老人名叫王海宝,他是在“反右”期间受挫时学画中国画的,专攻梅花,没想到这一画竟画了半个多世纪。

日前,记者在鸿畅镇鸿北村的一座二层小楼里见到了这位老人。记者看到他的画室和展室里到处都是梅:墙上挂的、柜橱里摆的、画案上放的梅有红梅、黄梅、白梅、绿梅,还有山石梅、松竹梅、风雪梅等,让你完全置身于梅的世界。

“梅花香自苦寒来”。王海宝为何与梅花结下不解之缘?他告诉记者,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老家中的一棵蜡梅伴随着他长大的,是芳香的蜡梅影响了他的一生,是蜡梅铁骨铮铮不畏严寒的傲气使他在漫长人生道路上历经坎坷但从不低头。

1945年春,17岁的他投身革命,参加了八路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先是在部队,后是在税务部门工作,由于多才多艺、善写爱画,深得领导和同志们好评。可不想1957年的“反右”,使他遭受了不白之冤被划为中右,下放劳动。1966年的“文革”更让他雪上加霜。但是,在那“高天滚滚寒流急,万花纷谢一时稀”的日子里,他从容不迫、乐观自信,白天劳动,夜晚在灯下以梅寄情、以梅抒怀,认认真真画出一幅幅精神饱满、形态各异、蓬勃向上的梅花。

1982年年底,他终被平反昭雪,恢复了公职。离休后,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写梅、画梅上。写梅、画梅、歌梅、赞梅成了他生活的中心和主旋律。他买来大量的书籍和笔墨纸张颜料,不分昼夜地读、画。并且,他还去了许多地方,拜访了很多画梅高手。他的很多作品都获了奖。为了迎接香港、澳门的回归,他还在禹州市区举办了两次个人百幅梅花展。为祝愿2008年北京奥运会顺利进行,他创作了一幅0.6米高、8米长的红梅报春图。图中整棵梅树枝挺杆壮、苍劲有力,象征着古老文明的中国;显示2008年的中国奥运光辉灿烂、辉煌无比。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尽管他已是80岁高龄,眼花耳背,但画起来还是不减当年,记者问他总共画了多少幅,他说:“不多,也就50多刀宣纸(每刀100张)。”问他还准备画多少,他说:“这就难说了,只要阎王爷不发请帖,我就只管画。”

摘自许昌日报社会新闻(2008年8月14日)

红梅老树花更艳

——记“梅花迷”王海宝先生

人过一百,形形色色。

有人爱物,有人爱钱,有人爱水,有人爱山。而他——81岁的王海宝先生却苦苦地爱上画梅花,说他是个“梅花迷”一点不假。

王海宝是河南禹州市鸿畅镇鸿北村人,他和老伴住在鸿北村新街一所两层小楼里。走进小楼,一楼是住室和厨房,二楼是他的画室和展室。先让我们到他的画室展室看一看吧!这里真所谓是一个梅花的天地、梅花的海洋:四壁上挂的是梅、桌椅上放的是梅、柜橱里藏的是梅、画案上展的是梅。裱了的、未裱的;横幅的、竖幅的;大幅的、小幅的;红梅、黄梅、墨梅、白梅、绿梅,还有松竹梅、山石梅、风雪梅、鸟鹊梅等等,真是姹紫嫣红,美不胜收。置身其间,不仅让你能够感受到各种梅花的铮铮铁骨,还让你似乎闻到了梅花的丝丝清气、缕缕馨香,从而使你折服,使你陶醉,使你留连忘返。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王老先生之所以能画出这样风骨峻峭、千姿百态的俏梅花,因为他本身就是一株凌霜傲雪、不屈不挠的“腊梅花”。

少年立下红梅志

王海宝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家大门口有一株挺拔的腊梅花伴随他一天天地长大,使他从小就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1945年春,17岁的王海宝走出家门投身革命,参加八路军豫西青年抗日文艺工作团,与当地20多名热血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贴标语、撒传单、喊口号等各种各样的抗日宣传活动。当时,由于政局混乱,情况复杂,白色恐怖处处笼罩,王海宝与抗日文艺工作团的一些同志曾多次在自家的阁楼上秘密集会商谈,为坚定共同抗敌的信心,他们曾举手宣誓:一定要象红梅那样铁骨铮铮,坚强勇敢,不怕严酷,经受考验,并把自己家的这所阁楼称为“红梅楼”,以此明志,借此抒怀。残酷的革命斗争铸就了他梅花般的精神与风骨,使他在以后的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任凭风雨狂始终不气馁、不低头。

风刀雪剑铸筋骨

人生不易,道路坎坷。

解放前后很长一段时间,王海宝先是在部队,以后又在县税务局工作。他由于工作积极,待人热情,又多才多艺,善写爱画,深得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然而,到了1957年反“右”使他蒙受了不白之冤,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劳动。福无双至,祸不单行。1966年文化大革命又让他雪上加霜,苦不堪言。由于他是右派分子,成分又是地主,这使他成了“双料”阶级敌人。大会批、小会斗、站台子、挂黑牌、游街示众、蹲学习班、坐小黑屋,连他精心种养的几十盆花草也被砸得七零八碎。天空是阴暗的,生活是沉重的。然而,当他看到家门前那株古老而苍劲的腊梅顶着严寒,冒着冰雪依然威武不屈地挺立着,并在寒风中绽放出朵朵新蕾时,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宽慰和震撼。“梅花欢喜漫天雪”伟大领袖毛主席那句著名的诗句给他增加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于是,在那“高天滚滚寒流急,万花纷谢一时稀”的日子里,他仍从容不迫,乐观自信,白天劳动,夜伏灯下,以梅寄情,借梅抒怀,认认真真地画出了一幅幅、一帧帧形态各异,迎风傲雪的梅花。尽管这样做他常常被专政人员视为“不老实、有野心”,可他始终“死不悔改、乐此不疲”。到文革结束,他所画的画稿已积有半尺多厚。

红梅老树花更艳

“风刀雪剑二十年,寒来暑往志愈坚;一腔豪情向天笑,红梅老树花更艳。”这是王海宝先生60岁生日时在自己一幅梅花图上题的诗句。

1982年底,王海宝沉冤25载的冤案,得以昭雪,他终于摘掉了错划的右派分子帽子,恢复了公职。对他本人而言,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时代,新的路程,更激发了他新的热情和活力。此时,他虽然已步入老年,可精神状态却仍像青少年那样更加热情奔放、更加蓬勃豪迈。特别是离休以后,他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写梅画梅上,写梅、画梅、歌梅、赞梅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要说他以前写梅、画梅是出于对梅花的喜爱和兴趣的话,而现在则全是一种推崇与敬仰。为了把梅花坚韧顽强、挺拔威武、不屈不挠、绚丽多姿的风骨和精神展现出来,激励、鼓舞和感染更多的人,他不惜花费重金买来大量的书籍资料和笔墨纸张颜料,夜以继日地读、读、读,不厌其烦地画、画、画,并且专门去了很多地方,拜访了很多画梅高手,也交了很多名人朋友与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切磋画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的学习与磨练,他的画梅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他画出的数百幅红梅终于以枯木逢春,一枝独秀之姿盛开于万花丛中,展现在数以千万计的观赏者面前。1990年以来,他先后有100多幅梅花分别参加中央、省、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展览并获奖,特别是1997年和1999年,为迎接和庆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他举办了两次个人百幅梅花展,把自己的追求和向往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更是让人注目。这里值得一说的是王先生画梅不求钱、不求利,从不卖一幅。自从他的画有些名气后,向他求画者络绎不绝,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他总是有求必应,从不拒绝。不少人得到他画的画时都说:“这老头儿画画得好,人更好。”

迎奥运绘就报春图

人逢喜事精神爽,国逢喜事万民乐。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给这个年近八旬的老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喜悦,用王先生的话说:“我年轻了10岁”。为了庆祝2008年春,挥笔创作出了一幅长达8米、宽0.6米的巨幅红梅报春图《精气神》。画中整棵梅树枝干壮,苍劲有力,象征着古老文明的祖国伟岸挺拔,顶天立地,888朵梅花争艳斗俏,扬眉吐气的红梅显示着2008年北京奥运光辉灿烂,辉煌无比。8米长卷寄到北京后,很快收到了奥组委的回信,对红梅报春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说他为北京2008奥运会做出了很大的支持和贡献,深表感谢,并给他寄来了获奖证书和金质奖杯。对此,许昌电视台、禹州电视台等媒体都纷纷做了专题报道,引起社会极大的反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红梅报春图的成功给王先生增添了无穷的创作激情,他写梅、画梅、赞梅的劲头更足了。如今,尽管他已八十岁高龄,眼有些花,耳也有些背,但他画起梅花来,还像当年一样执着和投入:一枝一杆匠心独远,一瓣一蕊别出心裁。腰腿僵了,舍不得出去散散步;该吃饭了,老伴喊几遍还不忍心下楼。问他总共画了多少幅?他说:“不多,也只是有五十多刀宣纸(每刀一百张)。”问他还准备画多少?他说:“这就难说了,只要阎王不发请帖,就只管画。”(原载中国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