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光

更新时间:2023-12-26 12:15

王灵光,男,汉族, 1987年6月生,河南周口人,中共党员。河南甲加由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南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河南省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青年农民致富带头人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人物介绍

他出生农村,对农业和土地感情浓厚,立志从事农业,做一名现代农民和职业农民。在上大二时,他就萌生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想法。经过创业培训和认真调研,2010年5月,本科三年级的他,利用毕业实习回到家乡,到漯河郾城区注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了自己的基层创业梦想。他扎根基层,立足农业,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套不以牺牲粮食为代价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减少了生产投入,增加了粮食产量。同时,他利用河南农大强大的技术平台,把科研成果转化到农业生产中去,不但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增加了粮食产量,社员收入也随之日益增加。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土地面积从最初的200亩,发展到2013年的38000多亩,吸纳社员3600多户。

在实践中,王灵光和他的团队还探索出一套新的合作社发展模式,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并获得金奖;同时,为响应中央一号文件,他还开展了对外技术合作,在信阳商城县进行的农业技术外包试点取得成功,是在全省范围内的首次尝试,2013年4月已经外包服务了5000多亩土地。

他充分发挥所在学校优势,积极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使合作社平均亩产量提高210多斤,累计帮助农户增收1070多万元;充分发挥自身示范作用,吸引42名大学毕业生到合作社就业,同时搭建“农业创想家”平台,为基层培养输送一批实用型人才。

王灵光的基层创业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他也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学生干部、河南省促进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第十六届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等称号。

2012年6月,王灵光作为河南省大学生,荣获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并得到李长春、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13年5月4日,王灵光荣获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并在北京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在座谈会的发言中,王灵光提出要促进农业发展,必须培育现代农民和职业农民,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灵光,你提的很好,只有农民职业化,才有我们中国未来农业现代化,青年到基层是大有可为的,好好干。”当时,习总书记勉励他说。

担任职务

共青团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2007年9月,王灵光考入了河南农业大学。几年中,先后担任班长、院团委委员、学生助理班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他经常与团委老师探讨焦点热点问题,了解社会发展前沿,而土地政策是他经常也最为关注的话题。

2008 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此时的王灵光刚上大二,经营土地的想法由此萌生。

恰在此时,学校鼓励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并开办创业学院。通过培训,他的创业信念更加强烈。2009年,王灵光依托农学院李玉玲教授的优良品种“玉爆4号”, 创立了“棒博士”爆米花有限责任公司,开发休闲食品爆米花,并参加学校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学校创业启动资金1.3万元。这次牛刀小试,积累了宝贵的创业经验,拓展了他的思维,增强了他的创业信心。

2009年7月,王灵光参加了赴鹤壁市“450行动”科技服务团,前往鹤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查,他了解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一周的社会实践,让王灵光对农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希望,合作社的发展思路也深入内心。

进入大三,通过专业课的学习,王灵光已掌握了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此同时,他认真分析了形势,发现农村当前分散土地的经营模式已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单户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一天天降低。同时,国家的土地政策逐渐明朗,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2009年年底,他把原创业项目移交给了其他队员,开启了自己的梦想。

为了解放农业生产力,让广大农民尽可能的从土地中获得最大利益;为了改善粮食生产及管理模式,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为了实现梦想,王灵光毅然决定回到农村。

创业经历

有了投身基层,服务农村的想法后,王灵光开始寻找门路。他时常到网上搜索土地流转的相关信息,咨询和拜访成功人士,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到内蒙古赤峰、河北邯郸等地实地考察现代农业示范田。一连串的学习交流,让他进一步认清了当前农村的现状,也更坚定了他回到农村的信念。

为了得到县里帮助,王灵光鼓起勇气到县政府,向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阐述自己的创业计划:“借助农大平台,先流转200亩地作为高产攻关田,以点带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改进农作物种植及管理模式,提高产量,发展现代农业”。县领导肯定了他的创业精神,但也帮他分析了诸如土地流转价格昂贵,而农民又视土地如“命根子”等一系列问题。

现实让王灵光认识到,仅凭着一股创业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是第一步。于是他利用实习时间,回到家乡,走村串户,与农民畅谈,倾听心声,了解需求。通过调查分析,结合农村现阶段的发展状况,王灵光制定了一套“三步走”的合作社发展模式:第一步统管服务,对加入的社员实行“四统一”,即“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耕作模式,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第二步托管和土地流转,对于连片土地,合作社收取一定的投资费用和管理费用,代为种植管理,保证粮食产量,产出的粮食归还给社员。等到时机成熟,把农户的土地流转过来,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可以变更经营模式,发展多元化农业;第三步股份化农户土地,把农户土地作价入股,农户作为合作社的股东之一,除享受土地收益外,还能得到分红,从而建立一种共富机制。

2010年5月,王灵光在漯河郾城区流转了200亩土地,作为合作社的高产示范田。同时,他也对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展开了广泛的宣传,散发宣传页,一遍遍讲解,认真回答农户的各种疑问。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有2000亩土地想要加入合作社。考虑到资金及管理问题,他只吸纳了1000亩。

2010年7月,以“厚德载物,力行丰民”为宗旨的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努力践行“取信于民,服务于民”的办社理念,并在漯河市郾城区龙城镇建立了第一个科技服务站。

创业成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种田是关键。河南农业大学的农业专家郭天财和李潮海教授等都为合作社提供了无私的技术支持,为合作社粮食作物的丰收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合作社也积极向社员们推广增产技术。2010年9月,合作社专门预留200亩示范田进行对比,其中100亩玉米随农户一起收获,剩余的100亩10天后收获。收获后让社员们前往示范田进行验收,结果晚收的100亩玉米比早收的多收了一万多斤。看到理论变成现实,实现了增收,社员们都非常欣喜,纷纷夸耀合作社的管理理念先进。收到如此成效,王灵光也在想:如果合作社所有的土地都这样,如果全省的玉米、全国的玉米都采用晚收技术,增产效果真的会超乎想象。在此期间,他又在自己的家乡周口市商水县创办了第二个分站,广泛宣传,吸纳社员、流转土地。

通过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知识付诸于生产实践,再加上合作社同事们认真负责的给社员进行技术指导和生产督促,在2011年6月的麦收季节,合作社的小麦喜得丰收,社员地小麦平均产量1280斤,合作社直营地小麦平均产量达到了1350斤。当他挨家挨户回访社员的时候,听到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种了一辈子地了,没有打过这么多粮食…”社员们的赞誉大大增强了王灵光的信心,合作社的信誉度和知名度也因此得到了提高。

2011年7月底,在河南农业大学相关领导的协调下,合作社成功入驻河南农业大学与南阳市方城县共建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了合作社的第3个科技服务站。

与此同时,合作社的员工队伍也在一步步壮大,从刚开始王灵光的孤军奋战,发展到现在42人的创业队伍,平均年龄不到27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80%的工作人员都是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虽合作社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真诚、细心的服务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也得到越来越多村民们的认可,社员人数日益增加。如今,合作社免费的高产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服务,已覆盖土地达9万多亩,辐射漯河、周口和南阳的四个区县。近两年多的时间里,合作社经营管理土地面积突破37000亩,吸纳社员3600多户。其中合作社直属经营土地10800亩,社员土地27000亩;每年统一采购农资1500多万,累计为社员增收1070余万元。王灵光与他合作社也得到社会认可与关注,先后受到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人民日报、河南科技报、河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报道,共青团河南省委书记侯红、漯河市市委书记靳克文、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德东等领导前去慰问考察,这些都给他增加了更多的信心与动力。

怀着对土地的天然情结,王灵光坚定地把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在了基层,做这片生机勃勃大地的创业者。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生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出力献策。

所获荣誉

曾获河南省优秀学生干部、河南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漯河市青年创业先锋、第十六届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河南省促进农村就业创业先进个人、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第十七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当选共青团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