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祝晨

更新时间:2024-04-24 21:07

王祝晨(1882.10~1967.9.11),名王世栋,字祝晨,绰号“王大牛”。山东现代教育的肇始者,山东教育事业的先驱、“民国时期山东四大教育家”之一,山东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被称为“山东的胡适之”。

人物经历

王祝晨(1882.10~1967.9.11)名王世栋,字祝晨,绰号“王大牛”。山东齐河人。清末廪生。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于山东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任山东提学司科员,后改任《山东省教育报》编辑兼山东政法专门学校教员。1913年夏,会同刘冠三、鞠思敏、于丹绂等创办济南私立正谊中学,任义务教员。1915~1918年,任聊城省立第二中学校长,治校极严,强调教员的学问与品德,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改进校务,自费赴日本和江浙、京津等地考察教育。资助二中学生孙清晨留美,开山东赴美勤工俭学之先河。1918年秋当选为省议会议员,为发展山东教育奔走呼吁。后因对官场腐败深恶痛绝,回故乡齐河,捐献个人财产,创办起“强恕学校”。

1919年夏,王祝晨被聘为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1922~1926年任一师校长。在附小,他倡导男女同校,采用白话文,推行国语,试行自编活页教材。虽遭诽谤而毫不动摇他的教育主张,由此大家称他为“大牛”。在他的努力下,一师附小获得“南京高师附小第二”之称。在一师他首创全省体育、艺术专修科,主编《一师周刊》。采用大包围教学方法:约请名人专题讲演,组织学生讲演辩论会,充实图书馆、实验室,组织文体课外活动等,使学生耳闻目睹,皆是教育、学术的新环境。他积极参加爱国运动,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提倡新文化,发起组织“尚学会”,主编会刊《新文化介绍》(后易名为《新文学评论》)。1925年12月25日在纪念云南起义十周年大会上发表救国救民的演讲,1926年2月被省教育厅撤销一师校长职务。

1927年1月,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结识了周恩来、董必武。继而随革命军到武汉,入党义训练所受训。结业后,服务于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农民运动促进会。1928~1937年,先后在曲阜二师、聊城三师、济南一师、济南高中任历史教员,1929年参与领导曲阜二师排演《子见南子》剧,反对封建礼教,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重要事件。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山东联合中学学生徒步南撤到湖北、四川,任教师服务团团务委员。1943年任教于绵阳国立六中。1946年2月返回济南,先后在济南中学、正谊中学、齐鲁中学任教,他抨击反动当局,号召学生为正义而斗争。

1948年9月济南解放不久,王祝晨受军管会文教部约请,为恢复济南教育积极奔波,使省立一中(济南中学)、正谊中学迅速复课,起到了安定社会和人心的作用,同时担任一中校长。1950年1月后,历任济南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一至三届副主席,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一、二届代表,全国人大一届代表。1954年参加全国人代会期间,提出“立即着手编写各省地方志”的建议案。周恩来总理热情地接见他,称赞其建议,指示立即在全国组织、推进地方志工作。至1957年,全国各省、区相继建立地方志工作机构。1957年王祝晨被任命为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专事领导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工作。1967年9月11日病逝于济南。

人物评价

一师的校长王祝晨是一位热心于新文化运动的教育家。在此求学的4年间,我才受到了一次真正的启蒙教育。(宋史学大家邓广铭

堂堂正正憨如牛,笑骂刘三小贼头。指点乱臣明大道,身同太史立春秋。(书法家欧阳中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