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禀

更新时间:2024-10-25 15:59

王禀(?—1126年) ,字正臣,河南开封人。北宋将领。

人物生平

王禀(?~1126),北宋名将,字正臣,汴京(今河南开封)人。行伍出身。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官至婺州观察使,步军都虞候。次年,改统制。

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正月,童贯谭稹分兵两路,由王禀、刘镇等分别率领,向杭州和歙州(治今安徽歙县)进发,企图在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会合。方腊部将方七佛进围秀州(今浙江嘉兴),并分兵进入湖州(今属浙江)境内。正值王禀率领东路宋军从北而来,方七佛义军迎战,不胜,退守杭州。义军秀州之战失利,杭州失去屏障。二月,王禀部包围杭州,义军经过苦战,因粮尽援绝,被迫退出杭州。杭州失守,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三月初,义军再次进军杭州,不胜。继而王禀部攻陷睦州,三月十九日,王禀部攻陷青溪县。方腊带领义军退守帮源洞。宋军东路王禀部、西路刘镇部会合,层层包围帮源洞。二十四日,宋军发动总攻。义军腹背受敌,奋起抵抗,七万多人壮烈牺牲。方腊及其妻邵氏、子方亳(二太子)、丞相方肥等三十多人力竭被俘,解往汴京(今河南开封)

宣和四年(1122年),任宣抚司都统制。曾从参与伐辽白沟之战。后金攻北宋完颜宗翰率兵攻太原,童贯弃城还京,独留王禀与张孝纯守城。王禀统领宣抚司兵,与太原知府张孝纯率全城军民死力护城,宗翰攻太原二百五十余日不破,“悉为王禀随机应变,终不能攻”,“王总管”之名遂传遍太原。惟援兵久久不至,太原人疲马乏,城内粮食所剩无几,苦苦坚守九个月,终于被金兵城攻破,孝纯被俘,王禀自率残兵与金军巷战,身中数十枪,携长子王荀投汾河而死,以身殉国。《水浒传》中以童贯手下大将登场,于征方腊之战力斩敌将景德。后诬陷活阎罗阮小七谋反,使小七有功无赏,罢官回乡。

北宋宣和七年,金兵分两路南侵,西路军由宗翰率领,出大同,沿朔、武直逼并州。宗翰派人向当时任河北河东宣抚使的童贯提出割让河北河东的要求。童贯见势不妙,有心弃城而逃,与知府张孝纯、副总管王禀商议。张孝纯斥曰:“身为国家重臣,不能以身排患难,一旦弃城而逃,将以何面目见天下乎。”童贯默然,当晚带亲随逃离并州,星夜赶路,逃回汴京

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逼至并州城下。并州城内居民不足两万余人,在张孝纯、王禀率领下,在并州土城之内,筑起重城,土城之外,挖掘战壕,百姓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皆发给武器,分派地段,昼夜守城,城中存粮实行军事管制,不分贫富,均按人头每日供应。北宋时由潘美修筑的并州古城,周长仅十里,南北为云路街后小河,东西是桥头街抵水西门。张孝纯坐镇府中,王禀每日在城墙上督率守城。

宗翰率领金兵轮番攻城,当时攻城的云梯、偏桥、抛石车等武器,被金兵全部用遍,汾河边稍大点的石头都被金兵用完,但都被并州军民击退。宗翰无奈,只好将并州城团团围困,城外构筑工事,用鹿角连营,把并州城围的铁桶一般,断绝了并州城对外的所有通道。

靖康元年二月,宋钦宗贪生怕死,应允金人要求,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与金人,和金兵议和。并派大臣路允迪到并州宣谕。路允迪到太原城后,宗翰让出一条通道,送其到城下,王禀派人用吊篮将路吊入城中。在城南的开远门上,路对太守张孝纯、总管王禀及守城军民宣读圣旨,王禀立即仗剑而起:“国君应保国爱民,臣民应忠君守义,现并州军民以大宋国为重,宁死而不作金鬼,朝廷竟如此弃子民于不顾,何颜见天下臣民,并州军民坚不受命,以死固守。”城上军民皆手握兵器,振臂高呼:“我们愿随王总管坚守并州,与城共存,决不退却!”怒视路允迪及随从,路羞愧满面,缒城而下。

贼兵日滋,太原城已经被宗翰的西路军围困了八个月。王禀与子王荀率领军民坚决抵抗,誓死保卫太原城。王禀身先士卒,在城墙上每日往来驰驱,凡是告急之处,王禀均亲临支援,并州父老甚至城外金兵,都知道王总管英名。

王禀率太原军民坚守,自春初至夏、又从夏又至秋末,金兵前后九次攻城,九次都被王禀击退。但终不见朝廷援兵,也不见粮食接济,城中存粮断绝,守军饥饿得有扶不住兵器的。城中牛马驴骡全部食尽,后又将弓上的牛筋及盔甲上的牛皮部分用大火炖煮充饥。城中所有树上的绿叶,粮库中的糠皮全部被吃光,逐渐连树皮草茭也作为口粮(史书《靖康要录》均有记载)。一日,王禀命部下宰杀自己战马为守城军民充饥,卫士们劝阻说:“大人每日驰驱,无坐骑,如何迎敌。”王禀仰天长叹:“守不住并州城,我纵有万贯家产,又复何用。”未几日,城中马匹及马鞍上的皮革都被食尽。

并州城军民坚守至靖康元年九月,已达二百五十余天,并州粮断、绝援,城中军民已伤亡十之八九。九月十三日,王禀率众在城南城墙上巡逻,金兵不断增援,北城已被攻破,一路冲杀入城中。信号传来,王禀率兵急赴城北支援。中途又有人报信,张知府被俘,王禀率仅百人的队伍向知府衙门奔去。金兵已冲杀而来,与王禀率领的守军正面相逢,王禀率众与金兵展开巷战。几十人互相支援,互相搀扶,身上破旧的衣袍被血几乎染红,有的掉了一只胳臂,有的断了一条腿,仍用兵器撑着,随王禀在街巷里一步步的与金兵拚搏……卫士见金兵援军麇集,退敌无望,苦劝王禀火速退走,王禀斥曰:“并州军民全无贪生怕死之辈,我为并州总管,岂能弃父老乡亲而去。”这支疲惫的决死之军,从城中一直杀到了城南的开远门。王禀身中刀枪数十处,仍挥剑率众苦战。

粘罕

历史上对王禀的死还有一种说法:他率领饥饿的士兵进行巷战,身中数十枪,最后背负着供奉于太原祠庙中的宋太宗赵光义的画像和他的儿子王荀投汾河而死。总之,英雄死得很壮烈。当夜,王禀尸身被太原军民盗出城外,金兵发觉后追来,太原军民忙将王禀尸身藏匿于城南一小村中,数日后,将其就地安葬。藏匿王禀尸身的小村,后人称为王村。

时靖康元年(1126)九月十三日,王禀去世终年五十九岁;先锋王荀,时年三十五岁。

亲属成员

先祖:王抟、王导。

儿子:王荀,赠右武大夫、恩州剌史;

孙子:王沆,尚年幼,幸赖王府忠仆从山东青州铜川抚孤乞讨南下,栖居于临安盐官县平乡,结草为庐(今海宁市伊桥“草舍里” ),苦耕勤读,刻苦自励。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令王沆袭封安化郡王,赐第盐官(今浙江海宁市盐官镇安化坊)。王沆袭封安化郡王后,由伊桥草所移居盐官,为海宁安化王氏始祖。传至南迁十四世王信,于明代成化年间,自三官墩迁硖石。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是王沆的二十九世孙。

宋史记载

吴中困于朱勔花石纲之扰,比屋致怨,方腊因民不忍,阴聚贫乏游手之徒。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置官吏将帅,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兰溪灵山贼朱言吴邦、剡县仇道人、仙居吕师囊方岩山陈十四、苏州石生、归安陆行儿皆合党应之,东南大震。发运使陈亨伯请调京畿兵及鼎、澧枪牌手兼程以来,使不至滋蔓。徽宗始大惊,亟遣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以东,且谕贯使作诏罢应奉局。三年正月,腊将方七佛引众六万攻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军至,合击贼,斩首九千,筑京观五,贼还据杭。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生擒方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四年三月,余党悉平。进童贯太师,徙楚国公。

水浒传记载

《水浒传》里的王禀,在拿下乌龙岭的最终战斗中,还是立下战功的。原文如下:原来石宝只顾在岭东厮杀,却不防岭西已被童枢密大驱人马,杀上岭来。宋军大将王禀和南军指挥景德厮杀,两个斗了十合之上,王禀斩景德于马下。

却说阮小七杀入内苑深宫里面,搜出一箱,却是方腊伪造的平天冠衮龙袍、碧玉带、白玉■、无忧履。阮小七看见上面都是珍珠异宝,龙凤锦文,心里想道:“这是方腊穿的,我便着一着也不打紧。”便把衮龙袍穿了,紧上碧玉带,着了无忧履,戴起平天冠,却把白玉圭插放怀里,跳上马,手执鞭,跑出宫前。三军众将只道是方腊,一齐闹动,抢将拢来看时,却是阮小七。众皆大笑。这阮小七也只把做好嬉,骑着马东走西走,看那众将多军抢掳。正在那里闹动,早有童枢密带来的大将王禀、赵谭,入洞助战。听得三军闹嚷,只说拿得方腊,迳来争功。却见是阮小七穿了御衣服,戴着平天冠,在那里嬉笑。王禀、赵谭骂道:“你这厮莫非要学方腊,做这等样子!”阮小七大怒,指着王禀、赵谭道:“你这两个直得甚鸟!若不是俺哥哥宋公明时,你这两个驴马头,早被方腊已都砍下了。今日我等众将弟兄,成了功劳,你们颠倒来欺负!朝廷不知备细,只道是两员大将来协助成功。”王禀、赵谭大怒,便要和阮小七火并。当时阮小七夺了小校枪,便奔上来戳王禀。呼延灼看见,急飞马来隔开。已自有军校报知宋江,飞马到来。见阮小七穿着御衣服,宋江、吴用喝下马来,剥下违禁衣服,丢去一边。宋江陪话解劝。王禀、赵谭二人,虽被宋江并众将劝和了,只是记恨于心。

后来,王禀和赵谭报复、排挤阮小七:又有阮小七受了诰命,辞别宋江,已往盖天军做都统制职事。未及数月,被大将王禀、赵谭怀挟帮源洞辱骂旧恨,累累于童枢密前诉说阮小七的过失:“曾穿着方腊的赭黄袍,龙衣玉带,虽是一时戏耍,终久怀心造意。”待要杀他。“亦且盖天军地僻人蛮,必致造反。”童贯把此事达知蔡京,奏过天子,请降了圣旨,行移公文到彼处,追夺阮小七本身的官诰,复为庶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