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窑乡

更新时间:2024-11-07 18:51

王窑乡,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辖乡(已撤销),地处安塞县中部杏子河上游。全乡辖17个村,83个村民小组,人口2747户,11043人,其中农业人口10869人。有耕地面积85980亩,累计造林面积186525亩,其中经济林23544亩,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5600亩。全乡有学校18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5所,在校师生2587名,实现了教育“两基”达标目标;全乡有卫生院2所,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基本情况

王窑乡位于安塞县中部,杏子河上游,东径109°66', 北纬36°53',距县城直线距离30千米。面积224平方千米,人口11043人(2005年),其中农业人口10869人。辖17个行政村,83个村民小组。延(安)王(窑)公路通达。

行政代码

610624202:~200王窑村 ~201林沟村 ~202樊庄村 ~203白庄村 ~204李家沟村 ~205小桥沟村 ~206白渠村 ~207高沟口村 ~208崖窑沟村 ~209白台村 ~210庄科村 ~211白家洼村 ~212吴家湾村 ~213康庙村 ~214曹咀村 ~215王台村 ~216王崾先村

历史沿革

1958年成立星火公社,年底并入延安县。1961年9月成立安塞县王窑公社,1983年9月改乡。1989年底,全乡东至真武洞镇大狼牙刺峁,南到招安乡阴阳沟,西连志丹县候市,北靠化子坪乡后窑沟,面积224.13平方千米,人口9318人,其中农业人口9054人,辖16个村委会,81个自然村,28个废村。1997年,面积224.1平方千米,人口1万,辖王窑、樊庄、林沟、白庄、李家沟、小桥沟、白渠、高沟口、崖窑沟、白台、庄科、王崾崄、康庙、曹咀子、王台、白家洼、吴家湾17个村委会。

2011年6月,撤销王窑乡并入招安镇。

基础设施

全乡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公路里程达128公里,其中柏油路里程30公里;农电入户率达到98%;全乡80%的群众饮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全乡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联通网覆盖全乡,有10个行政村通电话;8个村安装了闭路电视。王窑水库成为延安城市供水的水源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给全乡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农业生产

随着农村经济成分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草)步伐加快,种粮面积逐步缩小的同时,坚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确保人均1亩的农田种植面积,大力普及推广新优技术,改良品种,加大科技投入,稳定总产。经济发展快速稳步,200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60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48元。人均产粮达460公斤。

主导产业

近 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创建全市经济强乡为目标,本着“科教兴农、产业富民、三产增收、石油强乡”发展战略,按照“重点突破草畜业,积极发展棚栽业,稳步推进林果业, 大力发展三产业”的工作思路,着力在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主导产业开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寻求新突破。全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92000多亩,启动实施“谭—王、杏—高、王—白”三大环线。草畜产业蓬勃发展,全乡人工种草15600亩,舍饲养殖户达到370多户,建立林沟、寺崾先等养殖小区5个;棚栽业、林果业正在兴起,三年累计建大棚338棚,弓棚157棚;以仁用杏、黄金梨、苹果为主的果业面积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

建设发展

近 年来,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投资72万元,打水井13眼,建小高抽2处,解决了15个村民小组,286户,937人的人畜饮水困难;三年累计投资109万元,为王崾先、白台村等村新修高标准农田2768亩。 投资78万元铺架白渠、高沟口、高桥、等9个村组高低压线路16公里,改造了25公里的农网;投资130多万元,拓宽维修乡村道路34公里,新建2座大桥;2004年投资198万元启动实施高沟口—白渠1.76公里道路维修工程;投资248万元实施了白台和寺崾先村异地搬迁,新建窑洞平房197孔(间) ,完善了水、电、路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 按照集镇带动农村的思路,搞好小城镇建设。高沟口、王窑、白渠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以建材、餐饮、运输等为主体的服务业蓬勃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全乡有各类非公有制和个体工商业340多户,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多人,非公制经济已成为推动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紧紧依托集镇优势,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服务业。依托区位优势,着力发展运输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拉动王窑、高沟口小城镇建设,新建白渠小城镇,按照“城市带动”战略,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新建平房200间,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80户,新增从业人员600人,提升高沟口、王窑、白渠小城镇发展水平。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原则,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劳动力,转化劳动成果,发展“人力资源”,兴建商贸、餐饮、服务等多元化产业,提高档次和效益,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产值3470万元。

精神文明

坚持“思想领先、重在实践,德育为先”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精神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相结合,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建设、贯穿于党建工作,贯穿于农业农村工作。把文明创建当作事关农村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大事来抓,当作强乡富民的第一要务来抓,全乡上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主题,以文明创建为载体,为“三个文明”建设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开展“12345”创建活动,为该乡“三个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促使该乡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全面发展。坚持推行党政齐动、机制带动、上下联动、广泛发动“四动”,为全乡“三个文明”建设和全面小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建设

乡党委以创建党建先进乡为目标,以村级支部创建“五个好”为总要求,按照“把党建工作做到经济工作中、做到人民群众中去、做到日常工作中去”的总体思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积极开展干部培训、党员“八个一”、创树科技示范户及先进基层组织创业竞赛和“三级联创”五项活动。全乡共有党员436名,申请入党人216名,其中入党积极分子168名,科技创树基地9个(富汉崾先养羊基地、李家沟养殖基地、高沟口牧草基地、黄金梨基地、吴家湾大棚油桃基地、王窑大棚菜基地、小桥沟碎石厂、白渠黄金梨基地、白渠大棚菜基地)。党员“八个一”参与党员326名,其中 创建示范户46户。 形成了巩固基础,重点突破、典型带动、全面提升的工作格局,为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更大的动力支持。先后涌现出省级先进党组织1个,省级“五个好”支部1个,省级先进村1个,省级小康示范村2个,县级小康示范村10个,为全乡“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小康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