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中

更新时间:2022-06-13 16:29

王自中(1140—1199),字道甫(一作道夫),南宋温州平阳人。

人物简介

王自中(1140―1199),字道甫,一作道夫,号厚轩。五代时,其祖先为躲避战乱,由福建迁居温州平阳蒲门(今苍南县蒲城乡)。到王自中高祖父的时候,王家又从蒲门迁到了凤池(今苍南县凤池乡);而王自中的祖父王成子则再迁四溪(今泰顺县泗溪镇)。

王自中(1140—1199),字道甫(一作道夫),先世由蒲门迁居凤池(今凤池乡)。四代未出仕。王自中父早死,家贫。器宇不凡,才气杰出,秉性狷介。18岁到金华,叶衡延教家塾。19岁到京都(临安),受到礼部侍郎王十朋等的器重。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朝议遣返“归正人”(指由沦陷区来的义民),王自中叹道:“是绝中原之望也。”立即三次上疏。疏中提到“内空无贤,外虚无兵”,触怒了丞相叶颐、魏杞,以为“出言不逊”,要予以流放编管,孝宗不允,遂发送徽州听读。冬,叶、魏罢相,始得赦免。

家庭

王自中出生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七月二十六日,是家中的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父亲名叫王廷佐,母亲施氏。

入仕

淳熙元年(1174),就试于两浙转运使,诗赋第一;五年中进士。试卷皆陈实策,不同于时文。翰林学士、详定官周必大以为“论宣和、大观事,皆人所不能言”。出任怀宁县(在安徽)主簿。时两淮大旱,自中赈济有方。十年,调分水县(在浙江)县令。因中书舍人王蔺特荐赴都堂审察,上了两道疏,一为边防事:针对当时募兵制的兵员多、费用大、素质差、战斗力弱等情况,王自中主张改行类似唐代的府兵制,民田多者,听任以田募客(客户主要是佃农)为卒,分三批轮番防守’,一年中四个月为兵,八个月务农,做到军民合一。官田则官募军或民分屯之;二是请求起用英俊贤能之士,作为朝廷股肱,澄清吏治。孝宗深为赏识,次日,升为籍田令。

某次叶衡设宴,席上有人送鹿肉至,叫请座客分韵赋诗,王自中怒叶衡因攀附幸臣曾觌居相位,摇膝朗吟道:“世间此物多谓马,宝匣还宜出上方”。叶衡变色而起,王自中仍饮啖自若。为此结下深怨。

正值监察御史有缺,孝宗拟任命王自中。这时叶衡同乡王淮居相位,他们便大加反对,未成。十四年,外放为郢州(今湖北钟祥)通判,中途改知光化军(在湖北)。绍熙二年(1191)自中回京,光宗拟留京供职,王自中怕朝臣陷害,以母老为辞,遂出为信州(今江西上饶)知州。信州属县积欠公款30余万缗,历任州官不能处理。王自中向各县开诚放宽期限,不准属吏额外多取一文。于是各县争相输纳,清理了积欠。值母丧回家。宁宗庆元元年(1195),服满回京,又受监察御史王恬等攻讦,遂主管武夷山冲佑观。四年,差知邵州,被中书舍人谢源明所阻,再与祠禄。五年,欲派往兴化,又为高文虎所阻。

回乡

回乡后,移居县城坊郭桔庄,自号厚轩居士。家居生活俭朴。著述有《孙子新略前后序》及《历代年纪》12卷,《王政纪原》3卷,其余表启奏札歌诗5卷命名为《厚轩集》。

王自中诗歌多口语白描,很受杨万里赏识。文笔则如好友陈亮(同甫)所称:“韩筋柳骨,笔砚当独步”,“今日人才众多,求如道甫仿佛,邈不可得。”温州学者叶适为他二人合写了《陈同甫(亮)王道甫墓志铭》。

《宋史·王自中传》

王自中,字道甫,温州平阳人。少负奇气,自立崖岸,繇是忤世。乾道四年,议遣归正人,自中伏丽正门争论,且言:“今内空无贤,外空无兵,当搜罗豪俊,广募忠力,以图中原。”坐斥徽州,放还。淳熙中,登进士第,主舒州怀宁簿。严州分水令。

枢密使王蔺荐,召对,帝壮其言,将改秩为籍田令,又俾举所知,且响用矣,以谏疏罢。自中本韩彦古客,王蔺既荐之,上大喜。韩彦直、彦质辈恐其为彦古报仇,力请交结于自中;而密达意近习,谓“自中受彦古赂,伏阙上书荐彦古为相。”上遣人物色其事,中书舍人王信恒惧自中入台将不利于王淮,知彦直辈谮已行,亟请对,探上意;退即走白右正言蒋继周。继周方敢劾奏,读至“受赂伏阙”处,上曰:“卿可谓中其膏肓。”继周奏:“臣非不知孤踪忤王蔺,但不敢旷职。”盖欲并中蔺以媚淮,上但喜继周善论事,不知曲折如此。

通判郢州,道除知光化军,改信州,丁内艰,服阕,还朝。光宗即位,迎谓曰:“朕得卿名于寿皇,留为郎可乎?”言者不置。主管冲佑观,起知邵州、兴化军,命下而自中已病。

庆元五年八月,卒,年六十。

生平

爱国

王自中是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叶适曾将他和南宋著名思想家陈亮一起推许说:志复君之仇,大义也;欲挈诸夏合南北,大虑也;必行其所知,不以得丧壮老二其守,大节也;春秋、战国之材无是也。吾得二人焉;永康陈亮,平阳王自中。认为他们二人主张抗战、统一中国,不以得失自损名节,是豪杰之士。

早在乾道四年(1168)王自中入太学读书时,南宋投降派大臣答应金国要求,将归正人(北方汉族人民逃归南宋者)遣送回去。他对这种卑鄙行为感到气愤,便三次上书朝廷,要求收回成命。因奏疏中有“内空无贤”一语斥责投降派大臣无能,触怒丞相,被送到徽州“听读”(管制读书)。

任职

淳熙五年(1178),王自中进士及第,历任怀宁县主薄,分水县令。淳熙十年因中书舍人王蔺的推荐,孝宗皇帝下令召对,他便对当时最重要的边防问题提出意见。北宋以来,为了防止农民起义,一向都将失业农民中的无赖奸猾者招募入伍。这种办法弊病很多,军队素质差、费用大、人员虽多,战斗力却很弱,是造成宋代国势衰弱的原因之一。王自中主张在南宋边境地区实行一种类似唐代的府兵制度。要求有田地的人家(地主或自耕农),每户出一人当兵,减免其田税。田多的人家可以田招募佃农当兵,一家有兵五名,户主为伍长,免田税百亩。有兵十名,则为什长。田逾多的兵逾多,兵逾多的免田税逾多,户主军阶也逾高。用这办法使有田地人家原因以田募兵,保家卫国。同时将这些民兵分作三批轮流防守边境,每年有四个月习武和执行任务,八个月从事农业生产,做到生产,守卫两不误。这个办法在当时的确是个良策,因此得到孝宗赏识,升任籍田令。不久,监察御史缺人,孝宗想用他,可是宰相王淮却竭力反对,甚至说如果王自中担任御史,朝中大臣都将自动离职。一些谏官也惧怕他的刚直,于是捏造罪名进行攻击,迫使他辞官回家。幸亏孝宗皇帝对他印象还好,淳熙十四年派他为郢州通判,赴任途中,改授光化军知军。任满回到京师(杭州),这时孝宗已退位为太上皇,由儿子光宗继任。光宗皇帝想留他在京师任职,可是王自中怕朝臣陷害,坚决辞谢。

绍熙二年,出任信州知州。信州各县积欠公款三十余万缗,前几任州官都无法解决。他到任后,向各县开诚公布,放宽缴纳期限,不准任何人(包括自己)多取一文一物,于是所属各县官员,富民为他感动,争相输纳,圆满的解决了问题。因此得到南宋著名诗人,江西转运使杨万里的荐举。恰巧这时他的老母病亡,回家守制,孝服满后,本来可以升官,可是一些谏官又以前次的“莫须有”罪名来攻击他,结果终老于家中。

王自中于三十九岁中进士,只做了十来年的州县小官,而且波折很多,可说是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他为什么屡受打击呢?《宋史》说他“自立崖岸,由是忤世”。这就是说他为人高傲,因而得罪世俗之人。叶适说过一件他与宰相叶衡之间的趣事,很能说明问题。王自中年轻时在金华叶衡家中做过塾师,所以王、叶二人彼此熟识。以后叶衡钻营孝宗宠臣曾觌的门路,升任宰相。做宰相时又唯唯诺诺,苟且偷安,专门以权谋私,因此王自中看不起他。有一次叶衡宴请朝臣,为了表示自己礼贤下士,也邀请王自中参加。席间恰巧有人送鹿给叶衡,于是大家便以鹿分韵作诗。王自中分到“方”韵,竟毫不客气的高吟道:世间此物多谓马,宝匣还宜出上方。用秦末丞相赵高指鹿为马和西汉朱云请用上方宝剑斩奸相张禹的头,来讥讽叶衡,搞的叶衡非常狼狈,宾客亦惶惶不安,他自己却饮食如常。王自中这种狷介的作风,必然遭到许多趋炎附势、平庸无能官员的嫉恨,终于排挤出朝廷。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场,向来是结党营私、黑白不分的,王自中虽有才干学识,也终于被抹杀。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正是王自中的刚直和怀才不遇,使他能名留青史。否则,当时温州名人很多,官职比他大的人比比皆是,木待问、周坦都是状元,尚书,《宋史》并未立传,可见他的狷介终于得到后世的同情与敬仰。

著作

王自中身当南宋偏安之世,和当时许多有志之士一样,他的胸中也怀有经世致用的理想,所以他的学术具有浓厚的事功倾向,这与永嘉学派的宗旨相当一致。他研究兵法,著有《孙子新略》;研究历代史实和制度沿革,著有《历代年纪》十二卷、《王政纪原》三卷。又将平生所作的表启、奏札、诗歌,编为《厚轩集》五卷。遗憾的是,这些著作都没有流传下来。

参考文献:

宋魏了翁《鹤山集》卷七六《宋故耤田令知信州王公墓志铭》

宋叶适《水心文集》卷二四《陈同甫王道甫墓志铭》

宋陈傅良《止斋集》卷五○《王道甫圹志》

宋史》卷三八九《王自中传》

民国《平阳县志》卷三四《王自中传》

宋吕祖谦《东莱集》

宋杨万里《诚斋集》

宋周必大《文忠集

清孙衣言《瓯海轶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