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先

更新时间:2023-10-20 19:42

河北栾城人,原水利电力部副部长、水利部顾问。著有长篇小说《枫橡树》。

人物简介

王英先,直隶(今河北)栾城人。1934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营教导员、中共嵩南县委书记、禹郏独立团政委。1944年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团政委。后曾任新四军第五师团政委、中共随枣县委书记、江汉军区团政委。

建国后,历任中共恩施县委、恩施地委书记。从1956年起,王英先一直工作在水电战线。他于1965年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1979年任水利部治淮水利委员会主任,1980年任水利部顾问,1982年离休。

在水电战线,王英先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黄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和举世瞩目的长江葛洲坝工程的施工。他还著有关于黄河泥沙利用的科学论文,引起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

王英先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创作才能。1964年他出版了38万字的长篇小说《枫橡树》。1982年退休后,他依然勤于笔耕,于199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春江风雨》。

王英先同志的一生充满传奇经历。他年少参加革命,身经百战,在抗日战争中曾数次负伤;解放后主政地方政府,造福一方百姓;后又投身祖国的水电建设事业,参与领导了建国后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离休以后,仍在从事红色文学创作,作品《枫像树》曾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天池山血泪》,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曾获中南六省少数民族电视剧制作二等奖。

主政恩施

1949年9月在宜昌成立中共恩施县委员会,王英先任书记,11月6日解放恩施,领导接管旧政权,建立各级人民政府。1950年当选为第一届恩施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2年11月以后任中共恩施地委组织部长、副书记、书记兼中共恩施军分区委员会书记。

三门峡工程

“五十年代初,王英先同志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在湖北省曾先后任恩施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后国家要在黄河上兴建第一座大型水坝——三门峡水库,从地方选调一大批干部,这样他就进入水利界,先任三门峡工程局筑坝分局党委书记,继任工程局党委副书记兼副局长。据在三门峡工作的同志说,王英先同志在这期间,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很快从外行变成施工管理的内行。六十年代初,调到水利电力部,先任水利水电建设总局副局长,后又提为水利电力部副部长。”

葛洲坝工程

1970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复兴建“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要求“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并明确指出兴建葛洲坝工程,是为兴建三峡工程作实战准备。此工程由武汉军区和湖北省革委会主持,水电、交通、一机部和长办参加,当时水电部即派出王英先副部长为首的工作组进行现场指导工作。批复的第二天(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作了著名的批示:“赞成兴建此坝。现在文件设想是一回事,兴建过程中将要遇到一些想不到的困难问题,那又是一回事。那时,需准备修改设计。”

1971年2月5日,承担葛洲坝工程勘测、设计和施工任务的三三O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第一指挥长兼第一政委曾思玉,第二政委兼指挥长张体学,政委张震,副指挥长王英先、宋养初、刘炳华、胡茂悌、林一山等22位。参战队伍共7万人,编成35个团、430个连,其中的勘测设计团直属指挥部。

出版图书

鞠躬尽瘁

近日,偶翻日记,翻到1979年3月31日一则,记述当年在王英先同志的办公桌上,看到写有一首诗:“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花飘,顷刻变宇宙。” 经询问,他说,2月22日那天,漫天飞雪,触景生情,从《三国演义》一首诗中摘取了四句。经查,原是刘备三顾草庐时,孔明不在,路遇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口吟八句诗中的四句,还将第四句“改尽江山旧”和第八句“顷刻变宇宙”颠倒了,不知是否有意而为。

王英先同志在担任水利水电建设总局副局长期间,正值国家刚过三年困难时期,中央决定从中央国家机关抽调100名司局长,带职下放三年,以加强地方工作。王英先同志知道这一讯息后,主动向组织上提出,要求到地方去工作锻炼。经批准后,他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离开北京,告别家人,到广西桂林地委工作整整三年。在桂林期间,他勤恳踏实的作风,赢得了当地干部的好评。

“文革”初期,王英先同志和许多领导一样,受到冲击。文中开头引用的那首诗,实际上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长空雪花飘,顷刻变宇宙。”“文革”一起,把许多事情都颠倒过来了。他当时心情十分苦闷,对许多事情不理解,有一次突然爆发了。记得是一个晚上,他正参加部党组会,家里有一个孩子发高烧,造反派到他家闹事,他怒不可遏,暴跳如雷。平常,在我们的印象中,他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第一次看到他发这样大的火。可以理解,他这种火气是从长期被压抑的心境中爆发出来的。

1968年末,为把机关大批干部送去走“五七”道路,水电部在宁夏青铜峡办起了五七干校,军管会要他当校长,带头走“五七”道路,他明知这是苦差事,但难于推却。干校初办,完全是白手起家,吃住都很困难。他带领机关干部,顶风沙,战严寒,披荆斩棘,劳动在黄河边上。他既要安排好在校学员劳动、学习、生活,又要筹划接待一批又一批陆续来干校的新学员。当时,许多同志是拖家带口,全家来干校的。在干校,他同大家一样,一同排队吃饭。这时,“文革”正在进行中,“左”的氛围还很浓,即使这样,他仍然十分关心学员生活。记得有一次,为了改善学员生活,他想了个办法,亲自带领几名干部坐船到水库里去捕鱼。我在干校,既是学员,又在政工组搞宣传,这天也随他坐船去捕了一天,因为水库水太深,加之捕鱼技术不佳,只捕了几条鱼,这样只好作罢。

记得当时“四人帮”及其在各地的爪牙还在台上,经常挥舞批“唯生产力论”的大棒整人,干部们顶着这股逆风,带领人民群众大搞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建设高产稳产田。粉碎“四人帮”后,万众欢腾,广大干群进一步迸发出战天斗地的积极性。当时,农村剩余劳力没有别的出路,大家又迫切希望尽快改变农村贫穷面貌,因此,有的地方组织劳力多些,农田基本建设规模大些,农民负担重些。记得1978年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前,王英先同志深入山东调查,带回许多典型材料,具体算了农民负担的细账,有的农户除出工外还要负担几十元,他认为长此下去不行。后来事实证明他的这一看法是正确的,从此以后农田基本建设一直强调要量力、适度。还有一次,那是四川省喷灌搞得正热的时候,他同司里梁杰同志专程去调查,回来后直摇头,认为这种简易喷灌每亩说是几块钱,质量很差,虚多实少。事后果如所料,该省喷灌面积从号称三百万亩,一下子跌到二、三十万亩。从以上两件事可以看出,当我们头脑都有些热的时候,他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敢于说真话,这种正直、求实的品德令人钦佩。

红色文学

恩施市地处鄂西南,深藏在大山之中,素有森林宝库之美称,其中芭蕉侗族乡的枫香坡是枫香树集中生长的地方。分散在大山里的枫香树有些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受到林业部门的重点保护。关于枫香树的故事常被写入作品,载入史册,供后人赏阅,王英先的长篇小说《枫香树》就是代表。

王英先,1949年任中共恩施县委书记(他也是恩施第一任县委书记),领导接管旧政权,肃清残匪。时值新中国成立不久,新生的人民政权还不稳固,国民党残余势力还在处心积虑地破坏当时如火如荼的“清匪反霸、减租减息”运动,给新生的人民政权带来很大威胁。1949年11月7日,恩施解放后,恩施县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清匪反霸、减租减息”运动,一时声势浩大,战果辉煌。恩施县武装大队在与恩施交界的四川奉节三角坝击溃匪徒400余人,反动头目郑左龙等9人被击毙,在龙马边界破获以彭遂三为首的反革命暴乱集团。在东乡天池山(魏家山)一带歼灭了以魏恕斋、胡先荣、马玉墀为首的国民党土匪残余势力,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1956年,王英先从恩施地委书记任上调到黄河三门峡水利水电工程局任副局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想起自己参加恩施清匪反霸、减租减息斗争的情景,并把这些故事讲给在三门峡工地体验生活的记者华山听。华山听后很感动,建议王英先同志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于是,王英先用了3年时间,写成长篇小说《枫香树》。

《枫香树》中的故事发生在恩施东乡,即现在的新塘、三岔、红土一带,如今的天池山仍然保留着当年剿匪的许多遗迹,如魏家大屋、抱素寺(奶奶庙)等。王英先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全部寄托在书中主人公王洪身上,将斗争的矛头直指以马玉池为首的残匪,生动详细地再现了当时残酷的斗争情景。

《枫香树》毕竟只是一部小说,书中的战斗情景可能进行了必要的加工。但也有许多残忍和血腥的场面不是文字都能再现出来的。我们看到的《枫香树》只是那个年代许多战斗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残酷场面只有亲眼目睹过的人才知道。作为读者,我们只能到达事件发生地,结合事件当事人的讲述,才会对历史有较为清晰、深刻的认识。

时任恩施县桅杆堡区公安员的王启彦(退休时为恩施市政协副主席)向我们讲述了一件震惊恩施的事件。恩施解放前夕,桅杆堡乡车蓼坝在减租减息斗争中,我6名政府工作人员被吴三刚等反革命残匪残酷杀害,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漫山遍野的枫香树。他们分别是邱英杰(河南上蔡人),安福九、安宾九、邓炼山(均系利川人),陈发扬(湖北枣阳人),康纪纯(恩施人),另有一名农民积极分子受伤。他们都是刚从学校出来参加地方“清匪反霸、减租减息”斗争的。6人中年龄最大的只有20多岁,最小的只有十八九岁。面对凶残的土匪,6位年轻烈士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次日清晨,这股反动残余势力被我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武装部队彻底歼灭。在烈士牺牲后的第八天,土匪头子吴三纲被到烈士坟墓前执行枪决,以祭烈士英灵。

邱英杰、安福九、安宾九、邓炼山、陈发扬5位烈士安葬在现盛家坝乡大集场街上,另一位烈士康纪纯安葬在桅杆堡村。在大集场烈士墓重新刻立的墓碑上,写道:“为慰藉烈士的在天之灵,让人民敬仰,原县政府第十四区公所于1955年5月9日专为五烈士塑碑立墓,时今半个世纪,英灵汇集,人民安居乐业,热血浇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忠骨撑起一代代栋梁才茁壮成长。新纪元之春,再度缅怀先烈,为寄托哀思,慰其恩泽,仰其遗风,昭后进取,我政府再塑此碑,让烈士的英名与事业永垂青史,与日月同辉。”

从碑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读懂了我们伟大祖国的今天来之不易。从《枫香树》这部小说中,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了恩施的革命斗争史。缅怀先烈,痛定思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建设伟大祖国的历史进程中,新时代的人要秉承先烈遗志,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篇小说《枫香树》自1965年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公开出版后,和《清江壮歌》一样,影响了几代恩施人。人们争相阅读,并以有这两部反映恩施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而自豪。

枫叶染红了漫山遍野,枫香树的故事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