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

更新时间:2024-05-13 15:21

王越(1903~2011),广东兴宁市宁中镇人,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师从陶行知。曾任中山大学教育系主任、中山大学教务长、暨南大学副校长、华南师范学院革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个人简介

1920年兴民中学毕业。

1921年考进南京东南大学,师从陶行知。

1926年起,先后在梅县师范学校和兴宁兴民中学任教。

1930年 王越进入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从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后又进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中国学术史。

1933年至1946年,先后担任广东中山大学、广东文理学院、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的副教授、教授。1940年撰写了他中年时期的教育研究力作《教学原理》一书,作为大学生用书正式出版。抗战胜利后任中山大学教育系主任。

1948年到香港,参加新民主主义教育协会。

1949年离开香港,参加东江游击队。

建国后,任中山大学军管联络小组副组长。

1952年,任中山大学教务长。

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重建暨南大学,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兼任校长,他被任命为第一副校长,受命组建暨大,为暨南大学的重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1970年,改任华南师范学院革委会副主任,在此期间,他领导学校翻译组的教师译出《关岛全书》,还译出几百万字的联合国英文文献。粉碎“四人帮”后,已经70岁高龄的他被重新任命为暨南大学副校长,经过他的多年努力,暨大已发展成为拥有文、理、经、医四个学院的综合性华侨大学。他还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四届、五届副主席等职。

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6年,王越被授予暨南大学终身成就奖。

王越于2011年2月26日逝世,享年108岁。

人物生平

王越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教育系,师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30年至1933年先后进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在多位名师陶冶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1933年至1949年,王越辗转任中山大学、广东文理学院、湖南蓝田师范学院副教授、教授,并曾担任系主任。

广州解放后,王越作为军管会联络小组副组长参与中山大学的接管工作,随后任中大教务长。1957年,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和广东省委要复办暨南大学,招生面向海内外的侨生、境外生和内地生。当时已经54岁的王越受命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以强烈的责任心承担复办暨大的艰巨任务。1970年,暨大停办;8年后,75岁高龄的王越再次参与暨大的第二次复办。

一生敬仰陶行知心系贫民

王越一生敬仰陶行知先生,并以陶先生为榜样。他对贫苦工农大众有炽热爱心,解放前就在广州举办民众教育馆,力使工农及其子弟有受教育的机会,并且在广州郊区的长湴村办农民夜校,与中大师生一起在村里进行文化和进步思想教育。

在暨南大学,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学生,大家都将他看作良师益友。很多人都记得,在暨大“文革”后复办期间,王越不顾年老体弱多病,四处奔走。他的“礼贤下士”,深深感动了许多知名的教授、学者,一定程度上抚平那场“运动”落下的心灵伤痕。

最爱古诗“床前明月光”

诗歌则是王越的终生爱好。王越的次子王思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父亲常说,古体诗像浓茶,越品越有味儿。”王越喜欢的诗人是杜甫、李白、苏东坡和陆游。最爱吟诵的是陆游的几首名作,以及李白的《静夜思》。“后来父亲的记忆衰退,很多诗都不记得了。但只要我们念‘床前明月光’,他便可以接上下一句。”王思明说,到父亲离世,还有几篇文章未写完。“他列了一个提纲,是计划完成的文章,也没能完成。”

逝世

2011年2月26日10时05分,暨南大学前校长王越逝世享年108岁。

个人著作

著有《人格测量》、《教学原理》、《南楼诗抄》、《桑榆集》,合作英文著作《Theageoffreephilosophicalcontention》,合作编写《中国古代教育史》和《中国近代教育史》等。发表了《论私人讲学之风不始自孔子》、《墨翟新考》等30多篇论文,并与友人合作用英文编撰了《国际学术教育论文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