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16 13:37
王逸伦(1904~1986年),原名王超臣,曾化名刘桐、王敏菲等,解放营子乡南山村人。193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任中共冀南区委员会工农委员会书记、冀南总农会秘书等职。1945年,任中共热北地委书记兼热北军分区政委。1949年,任内蒙古自治区财委主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委员等职。197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常委,并先后任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内蒙古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等职。
王逸伦,原名王超臣,曾化名刘桐、王敏苇等,汉族,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南山村人。1904年10月出生于农民家庭。幼年家境贫寒,7岁即上山放牛,12岁入学读书,15岁时父母先后去世,遂辍学帮兄嫂料理家计。17岁入赤峰高等小学校读书,学习刻苦,成绩优异。1927年冬毕业于赤峰初级中学。1928年起在赤峰接官亭学校任教3年,此间和其后的一段时间内,他经常阅读进步书报,并在与郭皓轩、杜真生等共产党人的接触中,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萌生了匡世济民的宏大志向,后因反对校长克扣教员工资,愤而辞职。1931年受聘任林东高级小学学监。
1945年8月,苏联对日本宣战,苏蒙联军开进赤峰地区,王逸伦公开出面组织地方武装,配合苏蒙联军肃清日伪残余力量,维护赤峰,乌丹,林西一带的社会治安。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后,他被任命为中共热北地委书记兼热北军分区政委。其时,热北地区斗争形势错综复杂,日伪残余力量不甘失败,匪患猖撅,个别民族上层人士组织队伍,对解放区蚕食、骚扰,严重威胁我地方新生政权的存在。王逸伦模范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部队干部、战士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上层人士坚持正面疏导,避免直接冲突,从政治上全力争取,不诉诸武力解决,终于促使民族上层人士转变立场,所部与我军合编,壮大革命力量,赢得了热北地区形势的稳定。对清算反霸斗争中出现的“左”的倾向,王逸伦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制止。1946年8月,王逸伦改任热辽区党委秘书长,曾率部队在赤峰地区剿匪。
1947年1月。王逸伦随乌兰夫前往乌兰浩特,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筹建工作。同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任自治区财委主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委员等职。1949年当选为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代表。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共内蒙古分局委员、中共内蒙古东部区委员会副书记、中共蒙绥分局常委、内蒙古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兼财贸办公室主任,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财贸部部长。书记处书记等职。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长期的领导岗位上,他一贯平易近人,作风民主。与同志相处,交赤诚之心,吐肺腑之言,遇事勇于承担责任。三年困难时期。他想尽办法安排群众生活,经常去职工食堂检查,并亲自过问、指导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多次身临现场指挥抗洪救灾。他长于理财,在负责自治区财经领导工作期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将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运用于自治区的实际,为自治区的经济繁荣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与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和睦相处,肝胆相照,感情深笃,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呕心沥血,深受各族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文化大革命”初,王逸伦敢于坚持真理,挺身而出保护了一些干部。1967年春,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他不惧林彪、“四人帮”的淫威,当面驳斥康生对自己的无端诬陷,表现了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光明磊落、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此后,他迭遭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并被关押、审查达10年之久,虽身陷囹圄,但终不屈服。1976午获释,197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常委,并自同年10月起重新担任自治区领导职务,先后任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内蒙古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等职,虽年逾古稀,仍壮心不已,革命斗志旺盛。在工作小,他坚持原则,仗义执言,认真平反冤假错案,付出大量精力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并给秘书特别规定:凡来访的人一律接见,不准挡驾,遇有个别生活确有困难的上访者,不惜解囊资助。在生活上,他一向崇尚节俭,严禁亲属、子女及身边的工作人员搞特殊化,谆谆告诫家人自觉服从组织安排。旨当普通一兵。在实行工薪制的30多年里,他月月超交党费。1980年,在机构改革中,他以大局为重,率先让贤,带头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为全区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做出了榜样。离休后,他不顾年迈体弱,仍不遗余力地为党工作。热情支持地方志编修事业,亲笔撰写了近10万字的革命回忆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6年6月2日,王逸伦病逝于呼和浩特,终年82岁。遵从他的生前遗愿,其骨灰分撇于大青山革命公墓、巴彦淖尔盟临河县和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