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29 16:49
王霁初,男,汉族,1893年出生,河南省商城县人。1929年12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解放商城县城,为了庆祝鄂豫皖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的成立,王霁初选用商城地方民歌《小小鲤鱼压红腮》的曲调《八段锦》,填词谱写了革命历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1932年秋,王霁初随红四方面军西征。1933年初,他在入川后的一次战斗中牺牲。
1893年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西大街的一个地主家庭。王霁初刚懂事时,便被送到私塾读书。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使幼小的王霁初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家里人带他在城里或外地的戏班子看戏,使他更受启发,好像动了“灵感”,不知不觉地爱上了音乐。小小年纪,非要家人买来各种乐器供他练习,所以竹箫琴笛,他无有不会。不久,王家自己投资创办新学,他便转到学校念书。
十七八岁,王霁初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天津南开中学。在这所名人辈出的学校里,他不负众望,文体兼优,作文屡次得奖。学校每次开运动会,在跳高、赛跑等项目上,他总要获得金牌或银牌。21岁时,他从南开中学毕业。
风华正茂的王霁初,年轻好胜,曾两次跑到东北的伯父那里报考大学。只因伯父一意坚持要他报考理工科,将来好做个工程师,而他的数学基础非常不好,或有其他原因,终未被录取。这时,日本人已侵占东北三省,对此,王霁初出于爱国之心,经常写诗作文,以寄托他对民族危亡的无限担忧。
踌躇满志的王霁初因在东北伯父处无事可作,便回到家乡商城,不久与柏氏姑娘成亲。婚后,因为家庭富有,不需为生计而奔波,他在家无所事事。为消磨时间,开始学唱京剧。不久,《空城计》、《追韩信》、《反五关》、《马前泼水》等京剧唱段便从他嘴里一溜而出。于是,他到北京、上海、武汉“打炮”,自称属汪笑侬派。
学戏的成功,使王霁初对京剧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王霁初的大伯父王理堂,举人出身,曾在辽宁海城县当过县令和道尹,把王霁初过继为子。王理堂让他到东北,谁知他很快从东北返回家乡,要来自己应分得的40石稞,陆续将其卖掉,买了京剧服装,招了生旦净丑演员,自领自唱,办起了一个叫“双河班”的戏班子。商城人爱看京剧,王霁初的戏班子一成立,立刻轰动了整个商城县城。人们为此编了一个诙谐的歇后语王霁初卖稞——玩戏!两年后,他的大伯父王理堂在东北听说王霁初在家“不务正业”,就派人把他又叫了去,一番严训之后,准备给他个一官半职。可王霁初去住了没几天,就又偷着跑到武汉等地“打了一圈炮”,然后回到商城。不去当官当戏子,当时很让人费解。王理堂发誓要好好管教并要以家法处置。于是,王霁初在家潜心著书,竟写了一部《艺术论》。在《艺术论》中,王霁初引经据典,大谈唱京剧的好处。其中有几句说:“人爱吃白米,就是不愿儿孙种田;人爱吃鱼肉,就是不愿让儿孙渔猎;人都爱娱乐,就是不愿让儿孙唱戏。儿知大父也爱看戏,如果天下父母都不让子女演戏,大地之上锣鼓住点,四海之内丝断竹绝,大父能不感到寂寞吗?”稿成之后,王霁初把书稿交给城内的“文明石印馆”翻印成书,一面带交伯父,一面向友人散发,并说:“只要此书留世,即令被伯父杀了,也会含笑九泉。”为此,王理堂无可奈何,骂了一通“败家子”,不再认他为子了。
1929年12月25日,红军第三十二师从商城南乡根据地出发,智取了商城县城。一时,贫苦市民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城关人家,张灯结彩,户户挂红布,人人系红带,以表示对红军的欢迎。因为王霁初家庭是地主,其九弟被传讯。王霁初看到红军进了城,许多人为红军奔忙,很是高兴。听说此事后,主动去红军司令部,受到红军领导的鼓励。之后,他即兴连夜编了一首《取商城》的歌曲,送交红军司令部,说是要发动人们来唱。
打开商城以后,要建立县苏维埃政府,红军和县委领导都希望编支歌子唱唱,以给这隆重的场面增添点更欢乐的气氛。恰在这时,收到王霁初编的歌,红军领导们很高兴。当了解到他有着很厚实的文艺功底时,就动员他参加革命,并把编歌搞宣传的任务交给了他。从此,王霁初摆脱了地主家庭,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了新的生活。
参加革命以后,王霁初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了解。县苏维埃成立大会的盛况,人民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工作的浪潮,特别是吴荆赤、漆德玮、吴靖宇等领导人的谈心,使他受到很多启发,一股歌颂新世界的激情在他心中油然而生,当即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鼓动人心的民歌.
随着咚咚嚓嚓的锣鼓声,那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吸引得所有听唱的人都不由得跟着哼起来,唱起来,跳起来。由于这支歌子采用的曲调是商城民歌《八段锦》的调子,又是用当地民歌的唱法,衬字也完全用当地口语,什么“呀、嘛、啊、啦”,人们非常熟悉,所以一听就会。特别是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人人心里像装满了蜜,脸上堆满了笑,谁能不放声歌唱自己的新政权!人们唱啊,跳啊,动人的歌声随着阵阵春风,从大街飞到小巷,从城市飞到乡村,很快传遍了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以后,这首民歌,传到了川陕苏区,唱遍了全国。
商城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红三十二师司令部、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的领导都认识到,开辟巩固根据地不能没有一个宣传队伍,况且,商城是一个歌舞之乡,人们爱听歌,爱唱歌,为配合党的工作,建立一支宣传队伍,影响一定很大。他们经过研究,决定成立一个剧团。县文化委员会、红日社赶紧筹备,招收青年男女参加剧团。王霁初贡献出他自已原来开戏班子的全部行当,又指导购买了一部分道具,正式成立了“红日剧团”,王霁初任团长。
从此,红日剧团在王霁初的指导下,进行严格地训练,演技逐渐提高。演戏的脚本、歌舞词曲都是王霁初和红日报社总编辑陈世鸿等人创作,由县委和红军领导审查修改后上演,有不少是改编的传统曲调,添上了新内容。由于王霁初艺术功力厚实,所编节目独具风格,又易唱悦耳,带有京剧味,使人们在看演出的过程中,既能受到感动,受到政治教育,又得到一种快慰的享受。
1931年3月16日,红军、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撤进南山,随军撤走的有几百人。有些人在受不了山里生活的艰苦之后,暗地劝王霁初一起脱离革命,回家经营产业。王霁初早就把心交给了共产党和红军,他义正词严予以拒绝,坚定地留在革命队伍中,决心继续为党做工作,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革命文化事业。
在红色根据地,王霁初带领剧团四处奔走,爬山涉水,风餐露宿,为苏区人民演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教育。红军打了胜仗,区乡成立苏维埃,欢送子弟参军,土地改革,欢迎白军士兵起义投诚等,他们都去演出慰问。有时路经白区,冒着枪林弹雨冲过封锁线。碰到反动分子干扰破坏,王霁初和演员们一起勇敢地与之斗争,毫不畏惧。他们自编自演的节目很多,如《八月桂花遍地开》、《打商城》(亦名《取商城》)、《反动派吵嘴》、《空树枝》、《兵变歌》、《十二月宣传歌》、《送郎当红军》、《乌鸦》、《杜鹃》等等。红军的战斗,苏区人民生活中一朵斗争的浪花,一个闪光的思想,一桩感人的事件,都信手拈来,变为宣传演唱的材料。
红日剧团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鄂豫皖苏区。剧团不但演出,而且走到哪里,就把革命歌曲教到哪里。当时整个苏区群众,大人小孩都自觉不自觉地学革命歌曲,开会唱,走路唱,甚至连田间生产也唱。革命的歌声,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在剧团演出和歌声的鼓动下,人们踊跃参军;在演出和歌声的激励下,人们勇敢地与地方豪绅反动派斗争。所以皖西北特委在向中共中央报告中说:“商城红日剧团有经常的演出和按期的演习,成绩尚好。”
1931年秋后,中共皖西北特委领导来赤城(原商城)看过红日剧团的演出后,同县委协商,将红日剧团调到特委,属特委直辖,王霁初继续担任团长。此时,王霁初已近40岁,病魔缠身,又由于他致力于革命事业,无暇顾及家庭,前妻柏氏因操劳过度而病故。后来,他续娶周氏,共有三个儿子。自从参加革命后,王霁初将妻儿留在家中,很少回去探望。1932年春,红军第三次攻占商城住了大半年时间,县委、县苏维埃机关都从商南山区迁回城内。王霁初也带特委剧团来到商城城关,在县政府大操场、城隍庙、南河湾搭了几个大戏台,连日演出。城内和城郊的群众听说原来的红日剧团回来了,王霁初回来了,扶老携幼,纷纷涌去观看,学唱歌曲。一时,城区革命歌声响不绝耳,更增添了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欢乐气氛。
王霁初到中共皖西北特委剧团不久,红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为了扩大红军的宣传工作,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中共鄂豫皖省委将红日剧团调到省里,充实红四方面军政治宣传队和省苏维埃蓝衫新剧团,王霁初作总指导教师。
这期间,王霁初又编了许多歌曲和节目。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军队采取不抵抗政策, 丢了东三省,王霁初领着演员们表演了活报剧,新集数千军民都去观看。
革命队伍中的熏陶,使王霁初逐渐锻炼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文化战士。1932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下定决心,要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一生。
王霁初本出生富裕家庭,参加革命后,奔波劳碌,生活极为艰辛,但他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在生活上从没一点特殊要求。尽管他病魔缠身,也从不摆一个知识分子的架子,红军战士们为此深感敬佩。住在新集的时候,演出间隙,他总是自己去开菜地,种点黄瓜、辣椒等蔬菜,供给剧团,以尽量节省点开支。自己种自己吃,感觉到格外香甜。
1932年,红二十五军于郭家河战斗后,在新集召开祝捷大会,王霁初带病领着演员们进行慰问,整日演出。
但从那以后,家乡的人们就再也没见到他的身影了。全国解放后,一位回家探亲的老红军说:“1933年初,王霁初在红军入川后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本来已冲过了封锁线,可是他发现材料布袋丢了,就是装的那些歌呀、戏呀、论呀的大袋子,终日扛在身上,他要回去找,大家说有危险,他说那是他的心血,他的命,是党的财富,坚持去了……”终于他为此献出了生命。时年40岁。
195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王霁初为革命烈士。他的名字,他的功绩,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的精神,将同著名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一起,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