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工程

更新时间:2024-05-07 14:31

环境生态工程(Environmental Ecology Engineering)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发展历程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将原生态学(部分)(专业代码071402)转设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2504,属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2502,属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制为四年。

培养目标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能够在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咨询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140~180学分,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学分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2、业务方面

3、体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和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课程体系设计应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核心知识领域的知识单元组合成核心课程,将这些核心课程根据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形成的规律组织编排,并适当增加自己学校研究或应用特色内容,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15%,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15%,专业类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30%;实践类课程和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20%。

理论课程

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外语、人文社会科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基础理论和知识,涉及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具体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应覆盖数学物理学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态学环境学地质学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或生物学)等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具体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教学内容应涵盖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学等知识领域的主要内容。

生态学的核心知识单元主要包括基础生态学、产业生态学、区域生态学等基本知识;其他知识单元包括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

环境科学的核心知识单元主要包括环境化学过程与效应、环境生物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其他知识单元包括环境地学过程与效应等。

工程学的核心知识单元包括环境工程原理、污染控制工程、污染环境修复、环境生态原理与设计等。

具体教学内容由各高校根据专业背景、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但应涵盖生态学、生态规划与管理、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生态工程原理与设计等核心知识单元。

(括号内数字为学分数)

核心课程示例一

生命科学概论(3)、自然地理学(2)、生态监测与评价(3)、污染控制生态学(3)、生态系统管理(2)、环境工程学(3)、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方法与技术(3)、景观规划与设计(3)、环境生态工程与设计(4)。

核心课程示例二

湿地学(2)、生态水文学(2)、保护生物学(2)、景观生态学(2)、生态工程学(2)、生态监测与评价(2)、生态模拟(3)、城市生态规划(2)、流域污染控制与管理(2)、环境工程原理(3)、生态修复工程(2)。

核心课程示例三

生态监测与评价(2)、环境生态工程(2)、生态毒理学(2)、生态风险评价(2)、生态规划(2)、环境工程原理(3)、环境资源能源工程(2)、环境经济法学(2)、产业生态学(2)、生命周期评价(2)。

专业实验示例

生态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原理实验、生态系统模拟实验等。

其他实践类教学环节示例

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与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

实践教学

应加强实践类教学环节,通过顶层设计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实验技能、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工程类专业还应包括工艺及工程设计能力、工艺操作能力等。

实验: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应设置实验环节。实验课程应涵盖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各高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及实验/实习教学目的与要求,开展实验教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实验不得少于5学分或160实验学时,并应涵盖专业主干课程的核心知识单元。

课程设计:工程类专业应开设至少2门专业课程设计。

实习:应与企业或行业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结合专业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分析问题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1、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专业的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不高于20:1。新开设专业专任教师应不少于10名;在校本科生超过120名时,每增加20名学生,至少增加1名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90%,40岁以下授课教师应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

专任教师能独立承担8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担任主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应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30%以上主要专业课程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讲授。

2、助理教学岗位设置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人数,配置适量的助理教学教师,协助主讲教师指导作业、讨论、实验、实习和答疑。

1、教师职业素质

教师应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注重教学效果,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科研能力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能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参与学术交流。

2、专业背景和工程背景

从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的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中,至少有一个学历应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或相关专业。

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本科毕业于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或相关专业的教师比例不低于50%。

工程类专业,从事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中80%应具有6个月以上的企业或工程实践经历。

拥有良好的学科发展基础,为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提供基本的条件、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学生指导、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设备资源

1、实验室

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室面积及仪器设备要达到教育部相关规定的要求。

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覆盖面要达到一定规模,种类和台套数应满足开设最低要求实验课程的需要;实验室符合国家安全规范,面积满足实验课开设要求。

2、实习基地

针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特点,按照不同实习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长期稳定的、满足教学要求的实习基地,鼓励各高校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或实现资源共享。

院系自建图书资料室或学校图书馆中应有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图书、期刊、标准、规范及其他资料,并具有数字化资源及信息检索工具。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且稳步增长。

新办专业应保证充足的专业开办经费,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应满足教学要求。已办专业除正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应有稳定的经费投入,满足实验室维护更新、图书资料购置、实习基地建设等需求。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课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主要教学环节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模式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从多维社会需求中分析人才培养方向,提高专科课程设计的针对性。环境生态工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与现代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有责任从社会的长远发展出发,调控市场因素,维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平衡;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其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限制下需要利用专业人才参与环境生态工程建设中,并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第三部门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组织机构,其在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三方主体在运行中均需要专业的环境生态工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应主动深入市场,做好社会调查,从不同视角分析研究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进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加以反应。

立足学科基础,完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环境生态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在专业基础课程构建中会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能力出发,设计基础课程模块,例如在企事业单位在对大学生招聘的调查问卷中,除去专业基础课程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等也是其筛选人才的重要标准。基于此,在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地方高校应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对基础课程模块进行优化,即一方面从中国国内外高校的相关专业中吸取经验,丰富基础课程内容,如环境学、生态学导论、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工程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生态规划与管理等。专业建议要求:无色弱色盲,身体能适应实验丰富专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公共基础课建设,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对高等数学、大学体育、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等课程进行设置,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

明确专业定位,实现“立体型”人才的全面培养。从专业的定位看,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立体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从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体系四个层面做好专业安排,已经成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课程模式构建与教学内容优化中,高校应注重专业的交叉性,将工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技术和方法融合到人才培养中来,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在教学方式选择中,教师应从现代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入手,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学习与实践训练,并为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供条件;从实践体系的设置看,高校应加强试验基地建设,注重与企业合作,为学生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提供实践机会,从而打破传统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限,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保障。

代表院校: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采用PBL+双语等多模式课程教育:结合专业招生人数一个行政班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采取多模式的课堂教育。采用PBL人才培养模式、双语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授课模式。PBL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围绕精心设计与现实问题情景一致的课题或者项目来组织课程与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选题、判断问题、归纳假设、试验行动、分析研究数据、总结问题、再次验证和研究,直至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通过PBL授课模式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协作能力等。使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又能进行实践与运用,在课题学习和研究中早期接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中存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把基础知识与专业前沿知识结合起来,以期达到既系统地教育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又通过新的课题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授课模式提高了学生自主涉猎专业科技前沿知识、拓展专业相关知识领域的能力,并且能够对现有知识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创新性地应用。

新工科教育实践课程设计:以新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积极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并与学校规模、办学层次、学科结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生态学实验,野外生态实习,环境工程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生产实习,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以实验和工艺操作为基础,以课程论文(设计)为主线,以科学研究和工程训练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分为3个层次,依次递进,第1层次为基本技能训练,由认识实习和基础实验组成;第2层次为综合技能训练,它由若干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组成;第3层次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研究自己拟定的课题和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以及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直接参与企业的课题项目进行定点岗位实践,强化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结合专业引进、聘任及邀请中国国内外教授和企事业工程师的实践教学的一些优势,融合传统授课行为和学生学习思维习惯,构建适合环境生态工程应用型人才学培养的教学形式和示范课程。

代表院校:广东工业大学

1.课程体系建构

CDIO理念指导下的课程设置其好处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基础、专业及实践截然分开的限制,打破工程科学理论基础教育阶段不开设实践环节的恶性循环;第二,拓展课外的实践活动空间(包括外出见习、导师科研项目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创业实践项目等),并将它们整合进课程计划的课外学分要求。该理念指导下的课程设置既能保证学生能获取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又能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学习与应用并举。

基于CDIO教育理念设置模块化课程群,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实践课程,均按照CDIO教育理念将工程实践作为主导来开展教学,将以理论为主的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纵向上衔接恰当,横向上协调一致,理论和实践彼此渗透融合。最终,通过具体的每门课、每个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来落实应用型复合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在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的特色。

2.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建构

课程设置是为了解决CDIO理念下该专业教什么,而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就是为了解决如何教、如何学。CDIO理念指导下,教学需要学生具备复杂工程系统下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也要在真实的工程背景下进行。教学模式、方法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工科教学“填鸭式”及照本宣科的陈腐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和实践中建构知识体系、领悟工程思维及掌握实践技能。在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中,其重点是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协作解决问题,并从中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积累相关实践经验。

3.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渗透到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和综合实训中,形成阶梯式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按具体的进程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大阶段,即依次为基础实践阶段、专业实践阶段和工程实践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相关能力的培养。其中,基础实践阶段包括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等,旨在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础技能及工程设计能力;专业实践阶段通过专业见习、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调查等培养学生专业认知能力;在工程实践阶段则可通过到相关的部门企业及科研单位开展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等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多元化评价体系建构

基于CDIO理念,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将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中。评价体系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工程实践项目构思、设计、实施和结果(工程思维)、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等;评价主体要多元,可以采取教师评价、组间互评及生生互评等的多主体评价;评价手段工具要多元,可采用纸笔测试、考查和记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将教学效果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终始,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多层次评价教学的实施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最终形成“以评促学”和“以评促教”的良性循环。

代表院校:淮北师范大学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掌握生态环境演变机制规律,具备宏观生态视野和微观生态治理技术,扎实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与运行、环境生态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考研方向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毕业生可报考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环境管理、城市环境与生态工程等专业研究生。

就业方向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各级政府环保部门、规划部门、建设管理部门、设计研究院所、环境工程公司、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从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工程设计、环保产品开发以及教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开设院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