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

更新时间:2024-08-11 17:45

环境设计(Environmental Design)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设计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2012年,环境设计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发展历程

1957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了室内装饰系(包括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两个专业)。此后,该系先后更名为建筑装饰系、工业美术系、室内设计系。

1984年,现深圳大学吴家骅教授在当时任教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设置了环境艺术课程,并组建了浙江美术学院的环境设计系。吴家骅教授的出发点是尝试将建筑、景观设计与美术联系起来,发展一种跨学科的教育体系,以便适应对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社会生活需求。

2005年,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艺术设计专业已成为中国艺术类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而环境设计又是艺术设计专业中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专业方向。环境设计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012年9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在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立设计学一级学科,从艺术设计专业中分出环境设计专业。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环境设计专业隶属于艺术学、设计学类,专业代码:130503。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领先的审美判断、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设计思维、表达、沟通和管理技能,能从事设计研发、推动专业发展、承担设计教育、相关研究工作,具备自主创业能力,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以及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多种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培养规格

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总学时数应不低于2600学时;每学年学时数应为700学时左右,每学期学时数应为350学时左右;每20学时计1学分,四年总学分应控制在160学分之内。

学生通过学习各门课程修满总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可获准毕业;毕业环节完成并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者,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各高校可根据专业需要及各自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基本学制及学分总数,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并规定学生毕业、学位授予标准及申请学位年限。

(1)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备强烈的服务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及创新意识;

(3)具备自觉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4)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敏锐的时代意识;

(5)在掌握环境设计专业类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为完备的、符合专业方向要求的工作能力;

(6)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同能力;

(7)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8)身心健康,能通过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1)系统掌握设计学的基础核心及环境设计专业核心知识;

(2)了解设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性和国内外设计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研究动态,以及设计学基本研究方法;

(3)能够运用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观察和认识设计问题,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4)对相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5)加强印刷、包装、媒体传播等领域的视觉规律研究及设计表现的学习及实训。

(1)了解所学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基础技能,掌握设计创意、表达、沟通、加工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献检索、设计调查、数据分析等基本技能及研究报告、论文撰写基本规范;

(2)能基本胜任专业领域内一定设计项目的策划、创意、组织及实施;

(3)具备相应的外语、计算机操作、网络检索能力;

(4)可用1门外语熟练进行学术检索与信息交流,能够查阅和利用相关的外文资料;

(5)具备制作图形、模型、方案,运用文献、数字媒体以及语言手段进行设计沟通及学术交流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性传播、普及与应用设计知识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类课程组成,课程体系中须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通识教育课程为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以及艺术、体育、科技、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等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为各设计类专业通用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由基础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教学两部分课程构成,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方法及创新理论等知识体系。

专业教育课程为专业知识传授及能力训练课程,由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内容包括各专业领域的课堂授课、社会实践、岗位实训和职业实习(包括面向生产与市场的应用实践性课程以及社会活动)等。

专业选修课程由反映环境设计专业类学科前沿、学术特色以及具有应用价值的知识单元构成。

理论课程

除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外,应开设体现专业教育要求的理论课程。

主要包含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艺术、体育、外语、计算机应用教育等课程。除教育部规定开设的课程之外,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包括中外文化通史、艺术史、科技史、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内容的通识课程。

基础类课程由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两部分组成。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等。

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主要包括环境设计专业通用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基本理论课程与基本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中外设计史(含专业设计史、地域设计史等)、设计概论、设计方法、造型基础、设计表现、设计技术(含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思维、创新理论等)。

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包括:建筑与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方法、景观设计方法)、空间与环境设计(室内空间设计、环境设计)、环境设计技术与方法(设计表现技法、人机工程学、设计制图、模型制作、照明技术)、环境与社会(建筑及环境设计调研、数字化环境及数字建筑、建筑设计及工程软件)等。

实践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类型包括专业类实验(工作室、实验室)课程、专业类社会实践、专业类实训、专业类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等内容。

专业类实验(工作室、实验室)课程:工作室专业类课程采取基本理论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全程参与;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轴,组织具有案例教学特征的单元内容展开专业技能训练;实验室专业类课程则根据专业领域特征相关前沿技术、创新项目展开实验性教学与研究。

专业类社会实践:通常组织较短而务实的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包含美术馆、博物馆考察,设计市场及企业机构的参观见习,城乡社会调查,以及专业教学课程中的乡村写生、基层采风等。

专业类实训:在校内外设置实训基地,创建全过程学习平台,在专业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掌握1门专业工作技能的学习方式。实训方式包括项目实训、策划实训、市场实训、创业实训等。

专业类实习:选择与专业领域相符或相近的社会机构,在专业性工作岗位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与合成的学习方式;实习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月。实习方式包括设计岗位实习、管理岗位实习、生产加工岗位实习。

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立足于专业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选择与生产、生活、科研、教育相关的研究性命题,有一定的创新性,鼓励与企业机构合作,鼓励选择实际的设计问题,考虑社会关注热点。选题过程中应对相关领域的学术背景进行充分了解,掌握命题基本资料、熟悉前人研究成果、知晓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能够明确选题的研究范畴与创新意义;选题应经指导教师同意,并通过一定的论证过程最终确定。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1)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10名,另可根据专业需要从社会聘请一定数量的主讲教师;

(2)生师比应控制在11:1~20:1。

(1)教师基本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一般不低于70%;

(2)专任教师的知识范围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的知识领域,一般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3)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

(4)至少应有正高级职称者1名,副高级职称者2;

(5)30~55岁的专任教师不少于总数的2/3;

(6)稳定的教学管理人员不少于2人。

(1)专任教师一般要求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学指导能力及独立研究能力;

(2)应具备相应的国际沟通能力,并掌握数字化教学手段;

(3)要有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能把握学科最新前沿动向,能够带领、指导和组织教师开展专业教学工作。

设备资源

学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除保有一定数量的、可覆盖专业知识体系的图书、期刊、文献、影像资料外,每年还应增置一定数量的中国国内外设计专业数据信息库以供在教学中查询使用。

学校应具备开放式的网络硬件及软件服务的平台,方便学生和教师自由便捷地获取网络知识和相互交流。

重点院校生均图书不少千100册,生均年购进图书不少于20册;师范院校和地方院校可以略低于此标准,但生均图书不少千50册,生均年购进图书不少于10册。

各高校应具备基本的教学空间、办公场所和教学设备,能满足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场地应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生均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并配备必要的互联网、计算机终端、影像文献录制、储存、打印、播放等各种设备。

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教研工作室、工艺实验室、教授研究室,以及展示、讲座、讨论、师生交流等教学辅助空间。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

各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

各高校应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并配置需要的设备,以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根据专业领域实践性教学内涵的特点,建设用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各种传统加工车间和用千新技术、新工艺研发的实验车间,适量配备专业实践所需的材料、工具;建设1-2个数字媒体实验教室。

除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之外,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地企业资源及科研机构资源,合作建立挂牌实习基地;或将著名设计企业引进校内,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源和中国以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各地区、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

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支持举办、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

教学经费

新设专业,开办经费不低于350万元(或教育部规定的金额;不包括固定资产),每年的正常教学经费不低于75万元(或教育部规定的金额)。

制订计划,每年按一定比例增加,用于教学师资培训、设备更新和展示条件的改善,以及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等。

质量保障

对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评审、教学评估、公众监督,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机构、责任人及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建立起对教务运行、教学过程、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改革等全方位、分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进行全面的教学质晕检查与评估。

建立日常管理、定点管理和定期管理相结合的三级管理机制。

日常管理:由院长(系主任)负责对执行本科教学质械保证项目的情况进行日常管理。

定点管理:由专门的质量管理组织或个人对教学质量控制点进行定点管理。实施定点管理的组织有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组等,个人则有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代表等。

定期管理:由学校和学院组织定期的管理评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认证)、专项评估等工作。

着重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主要方式包括:建立领导听课制度、专家督导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测评制度。

培养模式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根据学生本科四个年级阶段划分,即一年级的艺术基础与行业导入课,注重培养艺术素养,了解行业文化;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安排行业专家进课堂;三年级的专业核心课,推进项目进课堂;四年级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开展实战性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以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条纵线为导向,同步跟进校企合作。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艺术造型基础与艺术理论、专业设计基础与表达、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工作室导师制课程,形成梯度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一年级的行业系列讲座、二年级的古民居考察与测绘、三年级的专业实践、四年级的综合性实践、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整个过程采用校企“双导师”制度。

(二)教学组织与校企合作形式的变化

一年级的艺术基础与行业导入课:“行业系列讲座”是行业、产业、企业、职业文化的普识教育,针对整个学科,邀请设计一线专家来校做讲座。要求学生听讲座,并撰写日志与报告,由各班专业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整合专业基础课,来强化课程间的联系性。按课程聘请行业专家进课堂,参与教学,为学生讲授行业规范、知识结构与技能需求,将行业设计要求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为今后的实际项目设计做准备。三年级的专业核心课:已经掌握专业技能与表达能力的三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需求选择教师工作室,打破原来的班级建制。教师工作室结合核心课程模块群,紧密对接三至四个设计机构,将合作单位的实际项目带入课堂,以校方教师为主,企业方专家为辅,展开实际项目的设计,将行业需求与规范贯穿在专业的设计与表达中。四年级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学生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设计锻炼后,在三年级第二学期选择导师制课程,进入校企合作单位,参与实际项目的专项设计任务。

(三)学生成绩评定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采取行业专家参与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与考核的机制。一方面推进校企紧密性合作;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企业学习实践的约束,使学生认真对待实习机会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展开。一方面推进校企紧密性合作;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企业学习实践的约束,使学生认真对待实习机会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展开。校企合作考核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为专家参与课程但不评分,如专家系列讲座与专家进课堂,由于教学形式为分散性、广泛性,所以不参与评分;第二种为专家进课堂参与教学并一起评分,在进入核心课程、导师制课程和综合性实践中,以项目进课堂的形式进行,专家评分占50%;第三种为专家全程指导直接评分,在毕业设计、实习中,学生以实战项目进行,实现设计服务于一体,成绩评定按毕业设计评分标准进行。

(一)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划分课程群,组建课程群体系。课程群按照“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的递阶控制的方式进行。一年级以设计基础与空间基础为主题课群程,二年级以空间环境下的造物为主题课程群,三年级以空间环境的行为为主题课题群,四年级以空间环境系统设计为主题课程群。在具体课程建设中,从新的要求出发进行学科交叉、国际前沿动态、内容优化重组,但同时体现学科的继承性。重视现代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等对环境设计影响,重视环境设计中的设计管理、营销战略,在课程体系中突出现代技术与新兴课程。密切联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应用性课程建设。

(二)引入“课题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学生为本,以专业方向课程、实验室工作室、实习基地为依托,以社会热点课题、设计竞赛、教师科研等为媒介和驱动力,在教师与课题组成员指导下,根据课程特征与内容来设定课题。每个课题中一般包含有一个或几个明确的设计任务。在课题展开的不同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按设计方案、知识点讲授、阶段汇报的螺旋迭代进行教学递进,系统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在课题中对课程内容即学即用。整合社会、企业、学院资源,以“课题制”教学为主线,打破传统课堂单一教学模式,将课堂、工作室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三者密切结合,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短期课题可由课程实施,长期课题可由工作室、实验室实施,企业即时项目可在实践基地参与实施,工作室与实践基地完成的课题成果又可带回课堂补充教学,以此形成灵活机动、实施便捷、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设课程控制体系

课题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再实施阶段性控制手段对教学中各个环节和课题实施过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评价对象,如教学计划、课题进度、学习内容、课题实施等存在的问题,衡量教学与课题实施的成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课程内容和课题任务交流解析和辅导,并对教学阶段控制进行记录。学生最终学习评价是由过程控制评价与结课评价综合评定。建立一个及时的信息反馈调节的系统,使教学保持稳定状态,打破现状及时修订新的现实目标和课堂管控标准,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和具有针对性。

(四)积极推进“2+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引入国外优质课题资源

为适应全球一体化设计人才需求,环境设计系与国外高校开展“2+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大胆吸收与借鉴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促进国内师生专业交流与学习。紧密围绕“课题制”教学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设计教学成果与课题进入课堂进行分析、演练与实践。

(一)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3+1”模式

该模式是对大学本科四年学习的宏观规划,是一个粗线条的时间划分,即三年的基础与理论学习,一年的实践与应用研究,此模式奠定了以下模式展开的基础。

(二)宏观认知专业与行业的新生研讨模式

以大一第一堂新生研讨课为核心,展开了新生研讨模式。新生研讨模式通过教授领衔,建立新生与教授的沟通渠道。除课堂讲授之外,对典型的实际项目邀请其设计师进行现场分析讲解,使学生直观认识将要从事的专业。新生研讨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课程顾问模式

以学校在职教师和教学大纲为基础,对条件成熟的主干课程设立课程顾问制,聘请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且在相同领域进行过深入研究的优秀职业设计师作为课程顾问,并颁发课程顾问证书。学校在职教师在完成了基本的知识传授与课题布置之后,课程顾问对课程起案例补充与问题引导的作用。课程顾问将自己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从项目运作的视角加以分析讲解,与在职教师一道对学生的思路与草案进行引导与点评。

(四)课外研究模式

通过参与各类课外设计论坛,让学生一睹明星设计师的风采,聆听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树立学习的信心,明确奋斗的目标。

(五)实验室建设与技术研究模式

建设实验室保障学生直观感性认知、获取实验数据、制作加工模型等学习环节,为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展开与专业相关技术的研究奠定基础。

(六)毕业及后续发展模式

通过大四一年与设计机构、设计师的通力合作,围绕毕业设计展开实习与设计研究。学生毕业之后加盟该设计机构,按照熟悉的理念与方法,快速成长为该机构的中坚力量。以优质设计机构作为深度合作平台,将设计研究型人才的成长规划由在校学习延伸至毕业之后工作的最初数年。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尽可能地保证设计人员的成长道路连续顺畅,实现设计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缩短设计人员成长所需的时间。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环境设计专业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和设计艺术学等相关专业考研深造。

就业方向

环境设计专业可以在大中城市家居装饰设计公司、景观设计公司、乡村民宿与景观设计、康养与田园综合体设计、展示陈设设计公司、建筑及城乡规划、园林绿化设计、培训机构等环境设计及施工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

开设院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